寸丽花 杨国宁 马亚
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功能检查对眩晕定位诊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的5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前庭功能的冷热检查,观察组实施前庭功能的视频头脉冲检查,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检查异常率低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检查中的视频头脉冲更具诊断价值,可为眩晕患者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前庭功能检查;眩晕定位;诊断价值;临床症状
引言: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发病率较高,相关数据统计显示,10岁以上人群眩晕患病率达到了4.2%,在耳鼻喉科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等,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在临床上的检查和诊断难度大,因此,在治疗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打击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因此,临床上将眩晕检查和诊断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发现,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查和诊断方式,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更好的鉴别眩晕,区分眩晕和其他疾病,保证对症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前庭功能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降低了眩晕鉴别难度,提供了科学的诊断手段[1]。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0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的眩晕患者中,随机选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前庭功能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n=28),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9.05±13.56)岁。对照组(n=28),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4~82岁,平均年龄:(51.23±12.89)岁。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②取得研究对象本人同意的;③符合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④无认知障碍、智力障碍患者。排除标准:①不配合本研究患者;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④依从性不足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具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1.2.1 体格检查
进行体格检查,安排患者进行电耳镜检查,重点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外耳道耵聍,鼓膜充血、内陷,鼓膜穿孔等情况,让患者平举双手,闭上双眼并原地踏步30s,若向一侧偏移>30°,则表示为异常。
1.2.2 前庭功能检查
所有受试者均采取前庭功能检查方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前庭功能检查中的冷热检查方式,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1)患者取平卧位姿势,为患者佩戴眼罩,将患者头部垫高30度左右,告知患者将眼睛保持在睁开的状态;(2)先向患者左耳灌注冷气,温度约24摄氏度,灌注时间为1min;完成冷气灌注后30s,将患者的眼罩打开,告知患者注视光源10s;待眼震完全消退,采取同样的方式,对患者右耳进行冷气灌注,记录眼震相关数据;(3)待眼震完全消退,然后向左耳灌注热气,热气温度为50摄氏度左右,灌注时间为1min;完成热气灌注后30s,将患者的眼罩打开,告知患者注视光源10s;待眼震完全消退,采取同样的方式,对患者右耳进行热气灌注,记录眼震相关数据。
观察组患者实施前庭功能检查中的视频头脉冲检查:(1)使用丹麦尔听美晕派思甩头试验仪进行检查;(2)患者取端坐姿势,与靶点距离保持在1.2m左右,为患者戴上视频红外线眼罩,将靶点与患者眼球统一在同一高度,并就眼球移动光点进行校准;叮嘱患者注视靶点,保持睁眼状态;(3)先进行水平半规管测试,给予患者头部小幅度(10~15度)、高速度、高加速度(150-250度/秒)地向左或者向右不可预估的脉冲甩头动作;(4)然后进行LARP&RALP测试,嘱患者注视靶点,把患者的座椅向左(RALP)或者向右(LARP)转动45°,患者看向正前方的靶点(为了患者的安全,转头的幅度不要引起患者的不舒服),保证瞳孔位于视频屏幕的中央,给予患者头部向上或者向下不可预估的脉冲甩头动作(头动速度在50-200度/秒)。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异常率。
1.4诊断标准
1.4.1梅尼埃病
诊断中,主要参照《2017年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患者至少发生两次及以上发作性眩晕,发作时间在20min~12h;病程中至少有一次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耳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1.4.2前庭神经炎
诊断中,主要参照前庭神经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患者持续发作眩晕>24h,无神经系统体征等其它症状发生,诊断中提示患者前庭功能出现外周性的损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s)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式异常率对比
前庭功能检查中的视频头脉冲检查方式异常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率比较
冷热试验诊断率为88.67,视频头脉冲诊断率为98.56%,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引发眩晕的因素诸多,不同疾病前庭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眩晕是机体对空间的定位障碍产生的一种位置性错觉,在临床上分为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等,上述症状的临床表现类似,增加了临床鉴别难度,基于此,加强对眩晕患者前庭功能评估,对临床诊断产生了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2]。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外周性康复、中枢性康复、视觉强化性康复等手段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增强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查手段,旨在提高眩晕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前庭功能检查,主要是刺激前庭终末器官引发前庭眼反射,属于生理反射范畴,检查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患者产生眼动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前庭功能情况,定位损伤位置,掌握损伤程度,检查手段优越性明显。正常人眼球运动过程中,头部和眼球运动方向是相反的,但速度是同步的,进而保证了视网膜清晰成像,前庭功能检查的反射速度较快,有相关文献报道称,头部运动刺激和眼球运动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为6~10ms。每种前庭功能检查手段均又有劣势,例如,前庭功能检查中的冷热试验,检查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效果显著,能够精准确定患侧位置,支持对两侧水平半规管的低频
检测,但检测时间较长且敏感性相对较差,干扰因素很多,如外耳道炎,外耳道耵聍,鼓膜穿孔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容易出现眩晕、恶心等不适感。有研究发现前庭功能检查中的视频头脉冲检查优势显著,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种检查手段应用过程中,能够检测6个半规管的高频,可检测到隐形扫视波,较比冷热试验检测时间更短,患者无明显的不适感。
本文研究发现,运用前庭功能检查中的视频头脉冲检查优势更明显,在检查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过程中,异常率低于冷热试验的异常率,本研究中,应用冷热试验检查,梅尼埃病异常率为31.29%,前庭神经炎异常率为42.86%,异常率较高;应用视频头脉冲检查,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异常率分别为28.57%、32.14%,两种检查手段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视频头脉冲诊断准确率为98.56%,显著高于冷热试验(P<0.05)。本文研究成果證实了前庭功能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发现前庭功能检查中的视频头脉冲检查优势更显著,可应用在眩晕诊断中。
综上所述,前庭功能检查对眩晕诊断价值显著,为制定个体化前庭康复方案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效果,可广泛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佐鹏,文永霞,蔡海燕.眩贝聆便捷式红外视频眼震视图在周围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3):93-94+185.
[2]苗梦双.眩晕的前庭功能检查及前庭康复结果分析[D].郑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