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平 李敏
摘 要:干群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实践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稳步发展以及新时代的成熟完善几个阶段。梳理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得出正反两方面结论:一方面,密切的干群关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另一方面,隔阂的干群关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一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关键词:干群关系;百年奋斗历程;基本经验;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1)06-0010-0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更得益于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现在的干群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和谐的,但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冲突加剧、信任危机加重等新问题的出现,干群关系在特殊情况、特别事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子,亟需我们努力化解。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获得密切干群关系的当代启示,不仅是扩大党的群众影响力和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百年奋斗历程
干群关系指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由于干部中党员的占比很高,干群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干群关系,并一以贯之于革命与建设工作各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初步探索(1921—1948)
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较小,且处于秘密状态,亟需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运动是团结工人群众,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运动。中共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渗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2]38这一时期为密切干群关系,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各种亲民、爱民政策。
首先,注重民生问题,为良好干群关系奠定物质基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群众疾苦,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颁布了《土地问题党纲草案》《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一系列土地政策,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土地的渴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使得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实行精兵简政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的积极政策。1941年至1944年,三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不但减轻了财政压力,而且节省了民力,有效地改善了边区干群“鱼大水小”的不和谐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措施,为密切干群关系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此时,和谐的干群关系体现在“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3]140的赞歌里;体现在分到土地的农民积极参军,多方面支持党的革命事业的行动里。
其次,加强干部建设,为良好干群关系提供队伍支持。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历史任务的。”[4]5261926年8月4日,为了遏制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我们党颁布了第一个反腐通告——《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大革命时期,党开始加强对工农干部的培养,通过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夜校和工人夜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骨干。1927年,为加强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中国共产党五大提出要建立中央党校。1929年古田会议强调要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纪律教育。1933年,为加强对党的中高级干部的培养,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把才德兼备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加强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干部队伍所进行的实践,为良好干群关系提供了队伍支持。
最后,提高为民意识,为密切干群关系提供思想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一方面,我们党高度重视对干部公仆意识的培养。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1094首先,培养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生产共劳动的优良作风,广大干部白天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晚上深入群众家里开展群众工作。“只见公仆不见官”是抗日战争时期干群关系密切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全党开展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三大作风,旨在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密切干群关系。延安整风运动后,统一了党内思想认识,清扫了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提高了干部团结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坚定了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氛围,为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曲折前进(1949—1977)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新中国。一些干部开始居功自傲,以权谋私,致使党内出现腐化变质的现象,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逐渐蔓延,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新生政权的稳定性。为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改变干部不良作风问题,警示思想上出现动摇的干部,我们党进行了“三反五反”、整党整风、反“和平演变”、反修防修等运动。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干群关系虽然经历了曲折,但人民群众并没有放弃对党和干部的信任,中国共产党在密切干群关系的实践中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经历了惨痛的教训。
首先,用民主破解历史周期律,为密切干群关系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的问题时提出“跳出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民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195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正式建立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4月,《关于在報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提出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对党在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加强民主建设的实践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其次,开展反腐、整风运动,清除干群关系中的障碍。首先,1951年,通过“三反”运动,清扫了干部队伍中的毒瘤。毛泽东指出:“必须严重的注意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2]52在1951年,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指导思想,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三反”运动开始了。同时,设置统一领导机构——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以保障“三反”运动的顺利进行。针对“老虎”问题,各地也采取了一系列“打虎”措施。这项运动的开展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为那些意图贪污腐败、脱离人民群众的干部敲响了警钟。其次,整风运动肃清党内毒瘤。1950年《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全党整风》,采用“群众监督及阅读若干指定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6]144等方法。整风的重点是整顿上级领导机关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中下级领导命令、强制的机关主义作风。针对领导干部压制群众呼声、无视百姓疾苦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刘少奇指出:“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严重地妨碍着国家的民主生活的发展,妨碍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的发挥,妨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7]248整风运动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改善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1952年,中央出台并制定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52年8月21日,党中央制定第一个干部奖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
最后,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疏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进行群众运动,采用“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等方式,出现了很多冤假错案,一些干部遭到迫害,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疏远,干群关系变得紧张。文化大革命加重了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一些领导干部和无辜群众受到迫害,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被违背,严重伤害了干群关系,但是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动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那些曾经被迫害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依然愿意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群鱼水关系的政治基础,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得到恢复。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稳步发展(1978—2011)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此时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社会矛盾凸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期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领导干部面临着四大风险、四大考验,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有些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败下阵来。面对复杂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密切干群关系开始了新的探索,党的领导人也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密切干群关系的新论断。
首先,邓小平主张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甘当人民勤务员。1979年,邓小平对干部队伍中那些高高在上,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干部进行了严厉批评与警示。邓小平主张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曾多次向中央致信请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8]331。2006年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党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终结,这对于加强干群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巩固了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邓小平指出:“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8]228
其次,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江泽民重新界定新时期“人民”的范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提出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指明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方法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强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11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怎样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属性以及先进性,揭示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并扩大人民群众基础的极端重要性,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价值尺度。
最后,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人民诉求为工作导向,为人民事业久久为功。他坚持涉及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加大国家扶贫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村税费改革,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他带领人民抗击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等一系列灾难,真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干群关系。从中央到基层,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用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成熟完善(2012至今)
十八大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方面的利益诉求,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初心和使命以密切干群关系,保持优良作风以赢得民心民意。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全党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为目标任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高压反腐,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为密切干群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论断、新措施,增强广大干部的党性修养。
首先,高压反腐无禁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十八大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一些腐败现象开始滋生蔓延,严重地影响了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10]388。通过“老虎”“苍蝇”一起打,推进“不敢腐”的机制的构建。通过高压反腐,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得到明显好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作风得到明显遏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提出,“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11],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得到不断提高。
其次,驰而不息抓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问题的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八大后,党中央把反对“四风”作为作风建设的着眼点,“‘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12]7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反“四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加强广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集中整治,作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从领导干部的作风转变中看到了作风建设成效,增强了对干部队伍的信任。习近平强调:“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必须突出求真务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13]135
最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坚决打赢人民战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八条要求”的要求;提出“六大举措”,即全面排查解决突出问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防止摘帽后松劲懈怠、广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着脱贫攻坚的进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脱贫攻坚中驻村干部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农村干群关系。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14]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基本经验
密切的干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十八大后,广大干部不断坚定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把党同人民群众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提到了新高度。从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后密切干群关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价值。
(一)密切的干群关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
首先,密切的干群关系,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充分的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15]139。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新中国是人民群众用双手建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深刻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最大的底气。
其次,密切的干群关系,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在100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个伟大飞跃”的实现以及其他辉煌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党需要紧紧团结、依靠人民群众以凝聚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
最后,密切的干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独特密码。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和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把党同人民群众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提到了新高度。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适合密切干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
(二) 隔阂的干群关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設事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其一,隔阂的干群关系为革命的胜利埋下隐患。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在革命战争年代尤为凸显。白色恐怖时期,干群关系存在隔阂的地区,干部就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保护,容易遭到国民党的迫害。隔阂的干群关系,会为革命胜利埋下隐患,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6]349
其二,隔阂的干群关系为改革的推进设置障碍。隔阂的干群关系不利于社会发展,会影响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进而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改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利益分配失衡、权力欲望膨胀、社会心理浮躁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在干群关系中以干群矛盾的方式呈现出来,致使群体性事件频发、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逐渐蔓延。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7]460
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当代启示
干群关系是否密切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盛衰荣辱和生死存亡,是政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强调的那样,“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密切干群关系,就能够守得住江山、守得住民心,就能够粉碎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邪恶阴谋。中国共产党密切干群关系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给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工作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根本抓手
首先,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引干部行为,扎深干群关系的思想根基。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7]136。一百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其次,加强联系机制倾听群众心声,增强干群关系的实际效果。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前提,更是捍卫人民利益的出发点。群众的心声与诉求指引着干部工作努力的方向,健全的干群联系机制为群众表达诉求、为干部倾听并解决群众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密切干群关系,应该创新群众路线的实践方法,建设平等且双向互动式的干群对话平台和事务处理机制;应该建立“群众真实情况”走访考察制度,使干部走基层制度化。
最后,健全群众参政议政机制激发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8]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应该用健全的群众参政议政机制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应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提交居民(村民)会议或居民(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核心环节
首先,用党的统一领导统揽全局,筑牢干群关系的坚强堡垒。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具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核心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干群关系也在一些利益矛盾冲击下,出现某种不和谐的现象,这种情形亟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够支撑干群关系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危险、永葆干群关系的和谐与密切。
其次,用党管干部原则凝魂聚气,增强干群关系的向心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492我们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拔和培养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党管干部原则最重要的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制度、管职位。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证明,党管干部原则是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不断巩固执政地位、保证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石,更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坚持群众路线,提高干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当前一些干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还不高,他们对干群关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不敢’的外在强制约束上,‘不想’的自觉意识还没有形成。”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只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18]广大干部不但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群众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更要将其转变为自觉行动,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心声,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2021-11-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6574999792985193.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16.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何汝泠.整党整风讲话[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2).
[12]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4]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2021-06-26].http://www.cpad.gov.cn/art/2021/2/25/
art_305_187439.html.
[1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知,2019(08):4-8.
责任编校 王学青
CPC’s Century-Long Efforts, Basic Experienc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in It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LI Jingping, LI Mi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anxi, China)
Abstract: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decides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practice of the CPC’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has experience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maturity and perfection in the new era. Reflecting on the century-long efforts of CPC’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we can draw two conclusions from two opposing sides: on the one h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succes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estrang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is a stumbling block on the way forward in the cause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is has given u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deal with new issu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in the future: first, attention to be paid to centering around the people; second, adherence to the Party’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Key words: cadre-mass relationship; century-long efforts; basic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 2021-11-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7AZZ014)
作者简介: 李景平(1958— ),男,陕西礼泉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敏(1996— ),女,宁夏银川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