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宁
(南通职业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优秀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也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江苏省是全国率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省份,全省共有高等院校167所,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90所。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1],全省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快速发展。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管工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208个,包含本科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的13个专科项目,这些项目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科教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国家。[2]然而,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路依然困境重重,项目质量和成果参差不齐。
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指引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中外合作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带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2],帮助中外教育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却产生偏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只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创造各类荣誉称号申报条件等,部分院校还把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提升学校档次和知名度、提高与同类院校竞争力的手段。这些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前没有深入调研,立项之后不重视项目质量,出现开局“热火朝天”,结局“烂尾工程”的尴尬局面,办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多种合作模式。根据双方的合作融合程度,这些项目大致可以分为松散式(聘请对方学校教师来中方学校讲学、派中方教师到对方学校研修、安排中国学生去国外学校进行短期实习等)、融合式(双方教师、学生、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教学手段等模式完全融合)和嫁接式(双方学校互认学分,共享学费);按照证书发放来分,有双毕业证书型和中方单方毕业证书型。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模式较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合作办学模式相对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和及时改革。大多数院校主要采用“3+0”的合作办学模式,即学生三年都在中方学校上课,中间穿插短期外出交流学习。由于涉及费用问题,学生外出交流机会也非常少。在融合模式上,大多数院校主要是在我国传统教学中融入国外教育理论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我国教学质量和优化结构。但这种融合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的前期工作是从本院校选拔学生组建留学预备班,这些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后被送往国外院校学习。目前在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方面缺乏中外教学资源的交流互动和多方位的支持。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一方面要提高外教师资教学比例和质量,注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升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生活技能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切实保障学生海外求学安全顺利。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定性政策和管理考核办法,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普遍比较松散,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问题,包括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团队不稳定。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外方教师参与较少,中方教师没有可参照的教学经验,办学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少。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聘请的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应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两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3]部分高职院校在引进外教时并没有严格执行此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也没有相关机构进行评估和认证,不能很好地评判外教素质。另外,部分外方学校也没有严格按照约定的承诺派遣教师到中方执教,导致外教专业水准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4]
历年招生数据显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2016年之前,江苏生源相对充足,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低20—30分,接近最低省控线,加之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较高,大部分考生因为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以此项目为跳板进入高校上学,导致录取的学生基础差,总体素质低。
2016年之后,由于适龄人口急剧下降,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连续四年处于低谷,招生计划与生源数严重失衡。同时,由于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本科计划每年略有扩招,而全省留给高职院校的生源数不到13万人。全国每年有1400多所高校面向江苏省招生,其中江苏共有90所高职院校,即使这13万生源全部留在本省的高职院校,每所学校生源也只有1300人。高职院校招生完不成计划成为新常态,处于录取劣势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招生状况更令人担忧。
表1 2016—2019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普招专科中外合作办学录取情况
从招生计划和录取数据(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普招专科批次投放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逐年减少,2019年的招生计划已经减至2016年的35%。每年录取率也在减少。国家从2019年开始实施每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发展战略,增加学生上学的机会,部分学生不再为进入高校学习而选择中外合作项目作为跳板,这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管工作平台数据显示,今年高职院校有3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停办。另外,受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难度进一步增大。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课程中,三分之一是语言学习,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较少,学生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毕业时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特别是“3+0”模式办学,学生除了在中间学期到国外交流学习几个月外,很难在国外就业。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升学,即在三年级时参加全省“专转本”统一入学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获得本科院校全日制普通学历证书。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或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还有本科院校“自主招生”推荐名额,按照推荐学校制定的选拔规则,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明显处于下风,推荐名额较少甚至没有。按照本科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规则进行考核时,落选的大部分是中外合作办学方向的学生。在其他参加全省统一“专转本”考试的考生中,中外合作办学方向的考生,过线率和录取率也明显低于其他考生。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互通有无、互相学习。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纵观全球,当前高等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高等教育都在转变发展思路,从以往的扩大规模、增加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和提升竞争力。国内学校面临如此挑战,要改变观念,认清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外开放,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注重国际交流合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建品牌,增强特色。学校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逐渐从被动开放、小步开放、局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大步开放、全面开放。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是政府和高校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还要积极适应教育国际化大趋势,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并引进国际化师资队伍,注重国际化科研项目合作。
高职院校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本校的办学模式,量身定制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在招生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走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首先,多开展短期培训和交流合作项目。学校可以组建班级,通过三个月至半年不等的短期国外或境外交流,学习国外或境外学校的理念、文化和技能,扩大学生视野,达到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例如,南通职业大学与印度尼西亚达马拉加信息商务学院、日本熊本工业专门学校、日本中日本汽车学院等学校都有短期合作项目,并且效果良好。其次,实施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此项目学制灵活,学历有弹性,学生需在国内高职院校完成专科三年的学习,考核合格并达到对方学校的相关要求后,到国外对接高校学习两年,学习期结束可同时获得高职院校大专学历和国外本科学历。如学生未能达到出国要求或者个人不想出国的,可获得国内专科文凭,高职院校学历不受影响。最后,加大留学生项目力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高职院校开启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南通职业大学在印度尼西亚、纳米比亚建有“南通职业大学职教中心”,每年招收40名纳米比亚学生。学校首批纳米比亚留学生项目被纳入“总统振兴计划”。2019年6月,首届纳米比亚留学生毕业,就业情况良好。
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证,师资力量决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保证外籍教师队伍质量。学校要与国外合作院校达成长期合作共识,由对方学校派驻固定数量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制订规范的外教引入细则,严格把关。同时,学校要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教师关爱机制,关心教师发展,关爱教师生活,减少师资流失,吸引优秀的外教到校任教,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战斗力强的师资队伍。其次,加强中方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海外研修项目,强化语言学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后,配齐学生管理队伍。学校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青春活力的学生管理队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目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只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从学生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属于单独的招生代码,独占一个志愿位置,进校后转专业较难,导致学生在填报时有所顾虑。从学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计划如在省控线上生源不足,经降分录取后仍不能完成录取计划,未完成的计划不得调转到其他批次和科类使用。也就是说,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类专业的招生计划是不通用的,容易造成招生计划的损失。因此,高职院校在安排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时很保守。对此,学校可以将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计划放到高职提前招生批次(该批次本专业不是单独招生代码,不会浪费计划),消除学生和学校的双重顾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主管部门可以抓住时机,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形式,如增加对口单招和社招。学校可出台吸引性政策,动员其他普通类专业新生通过转专业进入中外合作项目专业学习。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优势是国际化视野和较好的外语能力。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扩大学生出国的比例,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国际化作用。其次,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地方发展需求,按需重点培养,为地方发展打造语言能力优、技术技能突出、专业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最后,在升学方面,学校要根据“专转本”考试规则,对有意愿升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升学率。基础较差但有意愿升学的学生可通过校内注册“专接本”,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本科学历。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大势所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高职院校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为突破办学瓶颈,主办院校需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转变办学理念,增强师资力量,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