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空间的逻辑辨析

2021-01-12 14:15张彩云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张彩云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新时代统一战线要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2]6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独特的利益代表、民主协商、共识凝聚和社会整合优势,新型政党制度所产生的效能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空间在历史、理论、制度和实践当中具有逻辑契合点,应厘清和辨明其中的密切内在联系,为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进一步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与治理现代化在目标指向上的同向性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1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确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进而能够充分保证我国政党运行方向的正确性,能够为国家治理指引正确而明晰的政治方向。”[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当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目标指向上体现同向性。

(一)从历史逻辑来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到了引领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引领了国家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带领各党派、各阶层和各界人民群众推翻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共产党是推动成立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直面国家治理的重重考验,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深刻教训,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回应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前沿形势和困难挑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实现历史性转折、致力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二)从理论逻辑来看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党的先锋队性质,而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初心使命,把“两个先锋队”性质践行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党和国家事业各个领域当中,始终代表并坚决捍卫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制度形式和既定渠道反映着他们所代表的界别、阶层和群体利益,在利益代表当中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能有效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又能为国家治理凝聚共同价值目标,形成具有同向性的思想政治导向。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支撑,“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理论框架与价值目标是趋同的。”[5]不管是从组织行为主体来看,还是从共识精神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来自各阶层各领域的广泛政治力量都是这一价值基础的共同承载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政党制度维系各个主体并凝聚共识的来源,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三)从制度逻辑来看

新型政党制度的建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是核心推动者和政策实施者,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政策制定和落实的重要参与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中国共产党发挥着统领全局和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以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开展民主监督等形式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后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引航前行。而参政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升自身能力,履行使命担当,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向执政党靠拢,形成多党合作的支持效应和聚合效能,并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

二、多党合作的兼容并蓄与国家治理的多元善治在功能要素上的同一性逻辑

国家治理要形成善治状态,就需要既坚持尊重差异、相互妥协,也坚持协商一致、形成共识,满足公共最大化的价值诉求。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能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既是历史的选择,也经历了国家社会的重大考验,新型政党制度以兼容并蓄的社会整合功能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形成多元善治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在功能要素上体现出同一性。新时代,国家治理各个方面愈趋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信息多元化,愈要发挥政党制度在凝聚人心、共识、力量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

(一)从文化因素来看

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根植于“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秉承着“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科学论断时强调,“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6]对于如何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即大厦的建成,不能只靠一棵树的木材;大海的广阔,也不是仅凭一条河流的归聚。中国政治哲学倡导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以尊重和包容差异为前提汇聚起共同建设同一目标的集体力量,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发挥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作用,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广泛力量支持。“天下为公”是各党派政治主张的最大公约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路径上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为“天下为公”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都是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分子,在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追求政治文明的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二)从结构因素来看

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结构构成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八个具备各自界别特征的民主党派,还有对社会有贡献、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无党派人士,主体多元、联系广泛、兼容并蓄、特色明显,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多元共治的需求。不管是在面对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关头时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还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齐心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型政党制度的各类主体之间是为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政党制度为这种团结协作的党际关系、稳定坚固的政治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其广泛性和包容性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多元善治的需求。

(三)从社会因素来看

新型政党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充足多元的人才精英储备、畅通多样的社会精英吸纳渠道和社会精英能力发挥渠道。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广泛,其中的社会精英来源广泛、数量庞大、构成多元、影响力大,比如,各民主党派成员数量有百万之多,党外知识分子更是以亿计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活跃、经历丰富,与民营企业家、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大多都受过良好教育、有海外生活经历,知识层面高、视野广,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和骨干。通过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能够把这些社会精英吸纳到开放包容的政治系统中,为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发声,为推动治国理政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出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善治凝聚起深厚、稳定的社会基础。

三、团结合作的协商民主与文明科学的治理水平在制度体系上的同构性逻辑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基础,是政党参与国家治理和权力运行的基本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成熟稳定的制度体系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7]在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协商民主“意味着不同的政治行为者……能够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平台和渠道,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协商,形成理性共识,做出符合公共利益的合法决策。”[8]新型政党制度为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供给。

(一)新型政党制度具备国家治理所需的内生动力

制度的科学性是由制度运行所产生的实际治理效能来评判的,政党制度的整合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内生动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现代政治体系中立“新”除“弊”,较西方政党制度的“三个新”,就在于利益代表最为真实广泛、团结协作优势更为显著、决策制度更为科学规范,创造了执政与参政相结合的新模式。“一项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仅需要规范的考察,而且需要经验的检验。”[9]政党制度的优势就体现在所转换而成的国家治理效能空间当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转换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转换成为同心同向、共商共治的力量整合功能,转换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导支撑作用。

(二)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对政党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提出要求。当前,世界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日益凸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要求政治决策同样实现现代化。西方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当中难以产生思想共识,且容易形成资源内耗,不利于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特色优势,以团结合作、广泛参与为基本属性,在集中领导、统筹各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全方位的,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参与,代表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范围是多领域的,涵盖从中央到基层、从政治到社会各个方面;体系是高效全面的,协商的制度完备、机构合理、程序高效、方式多样。

(三)新型政党制度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政党作为国家治理的实施者,也是国家制度的设计者,既具有在制度法规框架下治国理政的使命,也具有推动各项制度在现代国家中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职责。一方面,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先导性。“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10]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保证和推进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是进一步确认政党存续的合法性,同时完善政党在统筹管理国家事务的履职能力的根本。此外,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有机统一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和谐的党际关系,形成了同心圆结构。所以,政党制度的巩固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治理主体的枢纽核心地位,有利于在思想共识的基础上构筑稳固的党际关系,有利于国家治理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政党制度框架下形成的国家治理模式依靠政党力量实现善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一道,设计、执行并推动国家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的全方位实现。

猜你喜欢
政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