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柏坡统战文化对中共政党文化塑造的影响

2021-01-12 11:18韦婷婷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柏坡民主党派政党

韦婷婷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任务实现重大转折的过渡阶段,党的各方面工作机制也在此时期逐步完善,而其中政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是重要一环,是党的建设的精神支柱与灵魂工程。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1]。可见政党文化由多重要素构成,涵盖了内在意蕴与外部评价,精神方面与物质方面等,引领、教化着政党成员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西柏坡也是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团结合作、相互信任等为精髓的统战文化。西柏坡统战文化是中共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党文化的完善、丰富与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政党文化注入了更多红色文脉与鲜活血液,从而使其更具感召力与亲和力。目前学界对于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内涵及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较少将其与政党文化相联系进行专门分析,而本文将以此来进行探讨。

一、促进凝聚意识形态共识

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与根本标识,是区分不同性质政党文化的标志,并且决定着政党文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西柏坡统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而创造出的具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因此其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烙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性,以及所具有的意识整合和政治认同作用,促进了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使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能更好发挥引领理想信念、传导价值取向的作用。

(一)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并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的著名口号。这表明无产阶级要尽可能扩大同盟军,进行最为广泛的革命联合,才能实现斗争目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理论。西柏坡统战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因此其自身具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目标取向与政治立场,深刻引导、激励着社会各阶级、阶层坚定正确理想信念,为绝大多数人的解放而团结合作、一致对敌。西柏坡统战文化的生成促使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保持了本质属性与前进方向,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指导地位,为意识形态这一政党文化核心要素的明确与集聚提供了思想保证,从而使政党文化能够引领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全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坚强领导,贯穿于西柏坡统战实践的始终,因此西柏坡统战文化包含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重新组建了中央统战部,明确了统战工作对象与职能的划分,制定并完善了统战政策。这一切都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领导力与凝聚力,从而确保全党、社会各界民主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凝聚的核心基础,为政党文化塑造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方向指引。西柏坡统战文化促使政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姓“党”归“党”,加深和延展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与话语权的把控力度与广度,因而使政党文化能够更具向心力。

(三)发挥了意识整合和政治认同作用

西柏坡统战文化以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等为主旋律,具有广泛团结与人民民主的精神内涵,使政党文化内容中的统一战线理念更鲜明,求同存异、平等协商实质更深厚,从而形成的文化环境也教化、熏陶着社会各界民主人士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1947年,《关于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与负担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不受侵犯”[3]67,获得了工商业者的政治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极大提高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热情,促使他们真正认同与接受党的领导。西柏坡时期,党还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土地私有制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信赖。这些方针政策的提出及实施构成了西柏坡统战文化的政治主题与目标,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朝着共同目标迈进。这就为中共政党文化夯实了力量基础,使政党文化能更有力地凝聚意识形态,促进形成政治共识,营造出真诚互信、多党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推动完善政党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政党文化的依托与基础,对政党文化产生着塑造特征、丰富内涵的影响,制约和规范着政党自身及全体党员的思想与行为。西柏坡统战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先导作用。因此,西柏坡统战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促使政党文化中的团结合作、民主协商内涵愈加明显与深厚,教化、引导着全党及社会各界注重互相信任、彼此团结,为了共同目标而砥砺奋进。

(一)组建中央统战部

中央统战部在西柏坡时期诞生,由此党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善。西柏坡时期,中央统战部统筹安排、部署接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到解放区共商国是,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统战部的成立是西柏坡统战文化实践的重要内容,为统战文化环境构建提供了组织前提。因而西柏坡统战文化使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组织要素愈加完善,从而形成独具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统战行为规范。民主党派与人民群众也是通过中央统战部的工作实践才更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中的统战内涵与相关特性。因此政党文化在党内党外运行与影响逐步完备,扩大了发挥协调、统合作用的张力与边界。

(二)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以制度的形式得以确定下来,西柏坡统战文化的重要制度依托由此形成,也使政党文化中的多党合作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4]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云集于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商讨活动。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从而发展了新型政党关系,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西柏坡统战文化具有平等互信、亲密合作的制度文化特性,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增添了更多团结、宽容的制度内容与制度理念,使政党文化在制度文化层面的框架更完善、内涵更丰富。中共政党文化发挥调和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作用,民主建国的力量也愈加强大。

(三)形成协商民主制度

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协商民主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提出、确立与完善的重要来源。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展开协商民主实践,通过对话、协商、讨论等形式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想法与建议,搭建了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协商民主的平台,强化了各方民主监督,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而能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以达成政治共识。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共产党在会前与民主人士商谈交流、各抒己见,开启了政治协商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并落实在统战工作中,成型于制度安排中。西柏坡统战文化孕育了协商民主制度,为政党文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有利于形成优良行为作风

政党的行为作风是指政党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它是政党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政党文化结构中处于外层。西柏坡统战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行为作风,为政党文化烙下独具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印记,因此更能使政党文化涵养优良行为作风,指导全党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与方法,确保中国共产党不断在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一)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西柏坡统战文化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推动中国共产党根据所处的国情、党情、民情进行统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实行政治独裁,对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各民主党派施压。而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领导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巩固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程度上争取了民心。中国共产党还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在1946年5月4日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土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着重探求事物发展规律,讲求因势利导,促进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工作作风的传承、落实与发展。因此政党文化能更代表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指导全党综合研判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积极回应时代课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许多民生探索与实践,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土地改革便是亟待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党中央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在西柏坡实施了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指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3]119。由此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打破了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使亿万农民获得了政治与经济解放,夯实了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同时,党中央也重视城市工人的就业问题,努力提升其生活水平。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保障民生方面。西柏坡统战文化蕴含着为人民、靠人民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原则,也将民生为先的精神与理念融入中共政党文化之中,使政党文化为党在西柏坡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提供了精神支柱与思想动力。

(三)勇于自我批评、自我革命

西柏坡统战文化蕴含着纪律文化与廉政作风的特质,这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实践中勇于并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密不可分。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及时纠正“左”倾与右倾错误,保证了各项土地政策的严格落实。首先,一些干部对于土地改革持保守消极态度,惧怕群众,不敢发动群众,党中央适时指出此种错误并及时纠正。1947年4月22日《刘少奇关于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给晋绥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杜绝一些干部 “不信任群众,害怕群众的自动性和运动的自发性”[5]。毛泽东在7 月25 日对此表示肯定,并转发到其他解放区,表明要领导、依靠农民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其次,土地改革中的“左”的倾向也较为严重,出现盲目激进的整改方式,部分地区有乱打乱杀现象,对此党中央也作了相应批示。在《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致电毛泽东》中提出,“不要性急,反对各种粗鲁浮躁的办法”[6]。再次,党中央强化了党外监督,促使干部队伍纯洁化,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以促进党的肌体健康、有力推进统战工作的决心。西柏坡统战文化蕴含着勇于自我批评、自我革命作风要素,推动政党文化发挥从严治党、高压反腐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错误、拒腐防变奠定了良好的政党作风基调。

四、促进塑造先进政党形象

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外在评价,是公众对于政党文化的精神风貌和风格特征的总体印象与整体认知,政党形象是人民接触和了解政党文化的最初纽带。西柏坡统战文化的生成及实践探索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政党形象的塑造,使中共政党文化被更多党外人士感受并认同。

(一)促进彰显统揽全局的领导形象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全面实施统战政策,领导统战工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达到空前发展。党外人士也表示“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中国才能实现民主与和平”[7]。中国共产党在统战工作中显示出的敏锐的时局观察能力、卓越的全局把控能力、坚强的政策实施能力,推动并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形象。党中央还进行了一系列作风建设,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告诫,促使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达成了高度统一,加强了党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领导力量的发挥更具有组织保证。因此,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形象的彰显离不开西柏坡统战文化的推动引领作用。西柏坡统战文化促进了党内党外对于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支持与信任,也有利于中共政党文化的特质与标志更鲜明,扩大了政党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

(二)促进形成民主协商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十分重视民主、发扬民主,尊重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角色与作用发挥,结成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促进形成了民主协商、团结合作的政党形象。1947年7月《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口号》中就提出“全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青年、爱国妇女、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少数民族、海外华侨一切爱国分子,联合起来组织全民族的统一战线”[8],以能够建立新中国。可见,中国共产党追求和落实的团结合作是广泛而坚强的团结合作,而这也构成了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内核与主题。西柏坡统战文化促成了政党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推动了各统一战线成员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政党文化中的团结合作内涵,政党文化的感染力量与凝聚力量,不断吸引各民主党派及各界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谋发展、实现共赢。

(三)促进塑造利民为民的爱民形象

西柏坡统战文化因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具有生机活力,其各项实践探索更是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西柏坡统战文化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利民为民的爱民形象体现在统战工作的落实与统战政策的施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群众路线贯彻到统战工作的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坚持不脱离群众,高度关注民生。因而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支持,先进而爱民的政党形象在人民心中屹立不倒。在党的鲜明形象指引下,人民群众能从内心爱党敬党,政党文化也因此更加成为凝魂聚气、一心为民的文化向标,成为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党、坚定跟党走的精神旗帜。

猜你喜欢
西柏坡民主党派政党
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点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我国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探析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