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发吉
(民盟河北省委,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自始至终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国常年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有5.6亿多,占我国全部常住人口的近40.42%[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水平还相差很多[2],全国有近3亿农民工,其中有1.7亿是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1]。这些人收入的多与少直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生活是否幸福。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毫不动摇地坚定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足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新的战略部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因此,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决策部署对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要提高对农村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发展当作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性工程看待。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实现多渠道、多环节长期稳定增收,改变农村过去靠天种地和外出务工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实现长久小康。同时还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活力[3]。这对于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将新科技带入粮食生产全过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平等参与、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从而摆脱贫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提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设包含农业现代化在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国家稳,农业兴则国家兴。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表现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农业供给侧改革亟待加强;农民过度依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科技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了解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落后;农村金融和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协调促进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乡村经济处于整个国家经济体系发展的末端,主要经济要素依然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4]。因此,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将有力解决城乡经济发展要素分配不平衡,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有效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使乡村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认真领会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要提前谋划,抓住重点、难点,创新举措,制定长效机制,做到三个注重。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都需要依托当地的主要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只有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提高乡村产业生产和竞争能力,使农村经济发展由外力驱动转为内力驱动,才能让农村经济发展摆脱依赖,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位于四川自贡市的黄市镇地处丘陵地区,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黄市镇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脱贫攻坚以来,结合当地实际和优势资源,引进企业发展特色手工编织等产业,不仅帮助村民脱贫,还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回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5]。黄市镇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正是由于其充分利用当地竹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发展特色手工编织,逐步形成收入稳定的乡村产业。
城乡关系是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6]。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早在2005年,我国就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方针。到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此次全会再次提出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一直在着力推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7]。只有统筹乡村建设与城镇发展,推动农村资源优势和城镇工业服务体系相结合,形成互促互补、相互协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进程。
全国已有不少地区开展了工业科技与乡村资源相结合的产业项目:河北保定阜平县依托当地种植食用菌的地理优势条件,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成功发展了香菇产业;陕西咸阳旬邑县土桥镇引进龙头企业“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带动群众流转土地、入股经营,发展了双矮苹果种植产业;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茶家村利用当地适合种植葡萄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投资和葡萄种植技术,通过兴产业、打造旅游景点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政党,要深刻领会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精神内涵,把握精髓、履职尽责,带动城镇工业科技和服务体系优势向农村辐射。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多种原因导致我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粮食,农业现代化还严重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纵观世界,粮食安全系数较高的国家,基本也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要加紧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应用,并严把质量安全关,实施品牌化和走出去战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首先,加强对农业主体的培养。鉴于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就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和教育投资力度,解放农民思想,使农民具备现代农业的意识,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未来我国要形成健全完备、结构更加优化的乡村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农业活动中,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避免过多资源浪费行为。再次,加大相应的投资力度。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以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取代传统的手工作业,降低农业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可以加大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投资,保证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的质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高瞻远瞩,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开展农业农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制度和理论保障,也为民主党派提供了更大的履职空间。作为参政党,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与履行参政党职能相结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