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青年发展研究的内在逻辑

2021-01-12 06:04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群体理论时代

冯 刚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发展内蕴着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饱含了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引领,体现了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发展问题,青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样态与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息息相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关注我国青年发展,深化我国青年发展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青年发展理论引领青年发展实践,是切实满足党和国家对青年发展新期待和新要求的重要路径。青年发展不仅是一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理论课题,深刻把握青年发展研究的内在逻辑,对青年发展问题进行学理化探讨和系统化阐释,对于深化青年发展理论研究,推进青年发展事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把握青年事业进入时代新人培养阶段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彰显着我们党对青年发展事业的科学定位和方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下的青年发展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阶段,这构成了我国青年发展研究的重要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其在不同场合有关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论述,都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青年培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党的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不论是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来看,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布局来看,培养时代新人都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工程。

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党百年发展的历史传统。从毛泽东提出青年应当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培养“三好青年”,邓小平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提出对大学生的“五点希望”,胡锦涛鼓励青年做“四个新一代”,到习近平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现出不同时期有各自关于“新人”的具体标准。由此可见,时代新人的提出,凝练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同阶段育人思想的精华,是对我国育人目标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守正创新的结果,体现了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统一。一方面,守正集中体现在成长并奋斗于新时代的青年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在理想目标、立场情怀、价值追求等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是一以贯之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新时代青年也在不断继承和发扬着我们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创新集中体现在时代新人培养的内容、标准等都随着历史新方位、使命新内容、时代新特点、社会新变化等实现了拓展和升级,因而,时代新人是在历史使命、能力素养、视野格局和精神风貌等各方面都展现出新特色的历史主体。

首先,从历史使命来看,时代新人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主体。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p329)承担历史使命构成时代新人这一历史主体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新时代的主题是“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p333)这是时代新人内涵的核心。

其次,从能力素养上来讲,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历史主体。“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4](p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见,培育时代新人在内容上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崇高理想的坚持和时代化探索,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真正的人的自由个性,而真正的人的自由个性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p123)“完整的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有机统一,所以青年发展的内容丰富,领域广泛。“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6](p3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和青年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条件。

再次,从视野格局来看,时代新人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历史主体。时代新人除了要坚持人民立场、具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当今社会,“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7](p22)时代新人的提出既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持续探索的结果,也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所以具备国际视野是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最后,从精神风貌来看,时代新人是具备奋斗、创新、无私精神的主体,即“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 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和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反复强调青年一代要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因为中国梦的实现不能靠等来、靠别人给予,也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靠当代青年的奋斗实干。毛泽东曾讲:“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8](p190)与这一精神风貌相反,作为时代新人反镜像的则是懈怠者、旁观者、犹豫者。除了青年自身出现这种问题需要教育引导外,共青团工作的行政化也影响到了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促进青年积极健康发展,还要彻底打破青年工作中存在的行政化思维,以及让青年当看客的工作惯性,真正以青年为本,敢于并善于变青年工作的对象为青年工作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时代新人培养的重大命题,而且指出了三大基本路径:“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3](p33)即通过教育、实践以及制度三个方面的有力举措,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发展事业处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3](p112)而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就是把青年发展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对青年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制度安排。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视域中,研究青年发展事业,必然会更加强调制度化、法治化,因而青年发展研究要更加着眼于青年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重视把青年发展研究上升到法律权利研究层面的高度。

二、把握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现实逻辑

青年群体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凸显对青年群体地位的重视和青年群体发展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期,青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正在发生一个新的变化,青年群体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就构成了青年发展研究的重要现实逻辑。因而要深刻把握青年群体的双重地位,尤其是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逻辑必然性,进而在青年发展研究理论中切实贯穿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现实逻辑。

首先,要明晰青年的社会地位、作用和他们拥有的时间性质密切相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动物不同,人所拥有的时间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即人这种真正的类存在物不仅经历着自然时间(自然成长过程),而且经历着历史时间(在历史发展中的社会成长过程),所以青年的发展除了表现为随自然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效应,更重要的是内含历史时间给这些个体成才所带来的时代烙印。就个人成长的生命历程而言,青年正处于个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的成长经历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就个人发展所依存的社会发展历程而言,“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3](p333)他们人生的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9](p18)这意味着我国青年的全面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新时代的青年发展不仅是青年个体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所承载的更多社会期待和面临的更多社会机遇,也促使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其次,要深刻理解国家政策对于新时代青年群体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定位。就青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而言,《规划》强调指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10]这一提法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方面,在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这一通常说法上,进一步提出了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用“两个生力军”的说法突出了青年群体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和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不仅强调了青年是生力军,更在此基础上肯定了青年是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重要角色和社会地位。这是第一次在国家青年政策中认定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集中体现了党对新时代青年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价值判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坚力量的提法不仅将青年战略地位的时间向度从未来提前到现在,而且肯定了青年的骨干支撑作用。这就意味着青年发展成为中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所以促进青年发展是我国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同时,《规划》提出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明确提出“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10]的理念。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也必将推动我国青年发展驶入快车道,给我国青年发展研究提供广阔空间。

最后,要在青年发展研究理论中切实贯穿青年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现实逻辑。青年发展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叙事”、与变化有关的“故事”。青年发展主要是随时间的推移在青年身上发生的良好变化,而青年发展理论则是能指明这些变化并阐释这些变化之所以如此发生,以及如何能更好地促成这些变化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青年发展理论要指明青年群体的良好变化,探究促使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并形成更好促成这些良性变化的科学理论,为引领青年发展实践奠定基础,就需要以青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为基点,从多个维度构建围绕青年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9](p25)可见,作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年群体,对整个社会发展极具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其所具备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基础之上,青年群体才能实现发展,进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青年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关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同时,以青年群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为基点,把握其对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力,还要从青年群体的学识、能力、技术、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展开分析与阐述,以全方位、多维度地推进青年发展研究,完善青年发展理论。事实上,青年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成长过程,而是一个在社会干预下的成才过程。这种干预主要包括教育引导和发展政策的有效供给。目前,对当代青年发展首先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干预集中体现在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提出与落实,以及《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深化青年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样也需要关注这些社会干预措施和手段,客观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以现有的和发展的实践状况为考量,积极为各种社会干预政策和措施提供有效建议与可行思路。

三、把握青年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理论思维的学术逻辑

党的百年发展历程饱含着我国青年发展研究的重要经验,实现由经验到科学理论思维的转化和跃升,是我国青年研究的重要进展和突破。新时代的青年研究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实践经验总结到更加重视科学理论思维升华的发展阶段,这构成了当代青年发展研究的重要学术逻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11](p8)同样,历史也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青年大发展、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的实践,需要青年发展的科学理论来指引,也在催生着这样的科学理论。新时代,我国青年群体的地位更加重要,青年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规划》提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10]早在2015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加强群团学科建设,将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在此大背景下,国内青年研究学界开启了新一轮的研究和学科的建设工作。相较于此前的青年研究,当前的青年研究既需要坚持从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还需要逐步实现从实践经验到科学理论的转化,促使青年研究的学术内涵更加丰富。

一方面,我国的青年学研究不是国外青年社会学的翻版,群团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管青年的根本原则,坚持为党的青年工作服务。青年学研究、群团学科建设的任务,是为把青年培养成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包括青年学在内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特色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青年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建设立足中国大地、中国青年发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青年发展理论。

另一方面,青年学研究、群团学科建设要从实证研究推进到理论研究阶段,由碎片化研究进入整体性研究。在此之前,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青年现象、青年发展问题进行实证调查和研究分析。但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2](p875)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先导。不断总结升华青年发展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青年发展研究理论,并以科学的青年发展研究理论持续引领青年发展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是新时代青年发展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目前现有的文献显示,学术界关于青年发展的研究,大多是对青年群体发展的某些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或者是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单一学科的角度、就某一领域的研究来单独阐述某一方面的青年发展问题。总体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青年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并且对于青年发展的一般性理论问题也还没有做出完整的系统性阐述。而青年发展研究的这种知识不足和理论滞后的状况,极大制约着《规划》的有效实施和青年发展政策效益的充分实现,因而需要尽快地破解这种困境和难题,持续深化青年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时,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为提高我国青年工作政策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青年工作决策的执行能力,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迫切需要坚持总体性视域,将青年及青年工作研究推进到理论思维阶段,实现从具体经验到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如此,青年学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为教育引导青年在积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大有作为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就青年发展研究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意义而言,只有将青年发展研究推进到理论思维的阶段,对中国青年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才能实现学术意义上的升华,从而在全球青年发展论坛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呈现“发展中的中国”的青春篇章、“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青年学篇章,为全球青年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作为中国学者应当有这样的学术使命自觉和理论自信。

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宏大背景,深刻研究和把握青年的成长发展和思想变化规律,是我们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基础。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所蕴含的青年发展研究经验和智慧,为新时代的青年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经验遵循和思想理论资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聚焦我们党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主题,结合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双重地位,不断促进我国青年研究实现由经验总结到理论思维升华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以科学的青年发展理论,引领青年发展事业,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青年及青年工作研究学界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在新时代,深刻把握青年发展研究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坚持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身心发展状况和内在实际需求等多项变量,着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育人环境塑造、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对青年发展问题进行学理化的探讨和系统化的阐释,以不断阐明青年发展的基础理论,揭示青年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有效支持青年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以理论研究的方式参与我国青年发展事业,不断推动我国青年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长效发展,为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群体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