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1+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21-01-12 02:11张绍岚陆建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校院学徒导师

智 娟 张绍岚 陆建霞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康复医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5)

1 背景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举措。《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康复医疗服务需求急骤增长。国家出台的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2015-2020年)》(国发〔2015〕14号)《“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领》等,均强调了康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国健康服务业大发展背景下社会急需的重点专业。

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相对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是传统的班级集中授课结合校内实训操作,整体偏重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学生由于缺乏临床实境体验,限制了专业技能的提高,难以达成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施可以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在临床的真实环境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同时医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按照岗位需求培养学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

3 实践探索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自2016年开始,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考察调研,首批与省内4家康复医院签定了合作协议,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已扩展到7家单位。现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3.1 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组,探索校院协同育人机制

依托学校“医教联合体”,组建由行业专家、康复医学专家、康复治疗技术骨干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立了由学校负责人、医院负责人、康复治疗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建立三层对接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图1)。由医院科教科与学校教务处对接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临床教师选聘标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控制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及标准。医院临床教研室与学校专业教研室对接,具体落实教学任务、教学标准等教学实施全面工作。校院联合共建三层对接的合作育人机制,实现了校院深度合作,行业全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医教协同“双主体”育人。

图1:三层级教学管理机制

3.2 改革“1+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根据学校“医教融合,一体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1+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1”(第1年)校内学习。第1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2学期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项目,实施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并通过认知见习与技能见习,使学生熟悉岗位工作。“2”(后2年)临床医院学习。第2年,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临床医院(1个师傅带2名学徒)进行临床学习。在科室“师傅”(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第3学期着重训练和培养部分专业技术单项技能,第4学期重点完成综合性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通过体验-感受-融入医院文化,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第5、6学期,学生继续在临床医院开展为期1年临床实习。学生通过在不同岗位上轮岗,在“师傅”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

3.3 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医教协同教学模式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医院师资、设备条件及病例等资源情况,分析原有康复专业课程体系,校院共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形成基于医教协同育人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配套课程标准,共建课程资源。该课程体系与岗位实际需求完全相符,使专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紧跟临床康复新进展,避免了基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同时校院共同分析教学内容及医院康复治疗工作过程、工作环境、设备及病例资源等情况,利用在医院临床实施教学的便利,依据岗位需要开发学习模块,将课程教学转移至医院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施模块教学,形成标准化教学设计与操作流程。学生的学习实践由原来的校内“模拟仿真”变为临床的“全真体验”,加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4 建立“双导师”制度,校院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基于校院“互兼互聘 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医院的技术人才优势,通过校院合作共同建立人才互聘共用、双向挂职与激励机制,建立师资团队共建共育机制,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临床导师。临床导师选拔标准: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良好的个人素质及职业素养等。学校导师由有经验的校内专任教师担任,且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制度明确“双导师”带教中任务分工,学校导师着重指导学徒在校的课程学习,铺垫基础。而临床导师则更多地帮助学徒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及强化理论知识。双导师互相协助,随时沟通,协调处理带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徒全面掌握康复治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4 培养成效

(1)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统计显示学徒班毕业生就业率、毕业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平行班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以学徒班学生为代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康复治疗类专业学生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

(2)提高了医院参与积极性。学徒制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更受医院欢迎,口碑效应使首批4家合作单位扩展到目前的7家。

(3)促进双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互兼互聘”,建立专业师资队伍的共建共育机制。建立临床教师遴选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合作开展教研、双向交流协作、建立激励机制等多措并举,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20年,由校院双导师组队参加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荣获三等奖。

5 结语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在实践中也体验到存在着行企业参与力度不大、没有统一的学徒制标准、政策制度保障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国家与行业层面的现代学徒制度和标准,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证。总体来说现代学徒制能较好的解决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符合当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是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校院学徒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V eraW an g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导师榜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校院共育护生早期进入临床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