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郗爱旗*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β2-微球蛋白(β2-MG)是分子量约11.8 kDa的非溶酶化多肽,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中,它属于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恒定的速率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大部分通过肾小球自由过滤后在肾小管中被重吸收和分解。当肾小球或肾小管出现损伤时,血或尿中β2-MG浓度也会相应改变,因此β2-MG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肾小球或肾小管的功能。
刘丹[1]等人以H型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研究对象的β2-MG水平也增加。上述结果提示,随着心血管疾病病情的加重,血浆β2-MG水平升高。故β2-MG可用来作为评估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程度一项指标。考虑有以下机制:1)冠心病前期全身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肾脏灌注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中β2-MG升高;2)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动脉斑块处存在局部淋巴细胞聚集,考虑存在免疫激活,淋巴细胞产生β2-MG升高增加,从而加重冠脉病变。有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清除血浆中的过多的β2-MG,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这也可以表明,β2-MG一定程度的升高可能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研究发现血浆β2-MG水平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组较对照组增加,并与再狭窄呈正相关,因此推测血β2-MG水平在可预测PCI术后的再狭窄。
一项研究发现严重程度不同的CHF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心功能不全加重,血清β2-MG水平呈增高趋势。Otaki 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CHF患者血浆β2-MG水平检测对CHF患者心脏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产生上述原因的可能有以下机制:1)由于CHF引起心输出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β2-MG的清除下降,导致β2-MG在血清中水平升高;2)β2-MG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CHF发生时,激活的淋巴细胞释放β2-MG增多[2],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常用来检测肾功能, 但对于上述两指标正常的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的β2-MG即出现升高,故血β2-MG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相对于上述两指标更早、更灵敏。
Rouse等人[3]的研究表明,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肾病组血清β2-MG水平明显升高。一项研究将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患者分为β2-MG较高组和较低组,结果发现β2-MG较高组的24 h收缩压、舒张压变异率、24 h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较低组,BPV增加与靶器官损伤有直接关系,故间接表明高水平β2-MG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存在一定联系。
RBP是肝脏和脂肪组织合成分泌一种分子量约21-kDa的蛋白,最初认为它参与维生素A的转运,新的研究发现它属于细胞因子,它的升高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
目前有国内外较多研究提示高血压的发病与体内RBP升高有关,与Qi Qibin等人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一项动物研究的结果表明[4],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敲除RBP4基因的小鼠有较低的SBP和DBP。相反,过度表达RBP4基因的小鼠相反的效应。可以推论在高血压治疗中RBP4可能成为新的研究切入点。产生上述原因可能的机制:1、RBP4可能导致内皮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内皮一氧化氮合酶介导的血管舒张减弱;此外,可以推测RBP4可能通过炎症、动脉硬化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压升高。
张旭光等人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中RBP水平明显增高,并且随着冠心病Gensini 积分的增加,血清RBP水平也逐渐增加,表明RBP水平与患者的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产生上述原因的可能机制:RBP是作为核受体辅助因子, 参与脂质代谢, 可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也有研究表明冠心病与血清中RBP水平无关。
Li[5]等人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RBP4是老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CHF患者随着血清RBP4水平升高LVEF下降NT-proBNP水平升高。既往有研究表明RBP4与心肌肥厚有关,RBP4重组的血管紧张素。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较敲除RBP4基因的血管紧张素。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加倍,RBP4可促进细胞内蛋白合成、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膜表面肥厚标志物增加,RBP4也可影响GLU-4的表达,引起胰岛素抵抗,故推测RBP4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心肌肥厚的共同介质,上述改变可导致心衰患者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β2微球蛋白与心血管的关系主要是心血管疾病会通过影响肾脏灌注及肾小球滤过影响β2微球蛋白在血浆中的水平;而RBP是通过影响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等途径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