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洪 王婉洪 叶晓丹 卢曼丽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522000
血液感染是一种重症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各项免疫功能较低,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其体内的病原菌,对于提高新生儿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1]。血培养是菌血症、败血症的唯一确诊方式,但由于新生儿血标本的留取难度较大,加上可能采集到污染的血标本,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甚至延误患者治疗时机[2]。PDCA护理模式包含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将护理内容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过程。为此,本文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升新生儿血培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2 640例,合计留取(共送检)2 893次血培养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0月—2018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 236例,合计留取1 376次血培养标本为PDCA循环法实施前,2018年10月—2019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 404例,合计留取1 517次血培养标本为PDCA循环法实施后。本科室有3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6.86±4.96)岁;工作年限1~22年,平均工作年限(6.78±4.95)年;文化程度:中专16名;大专16名,本科4名。实施前组男740例,女496例;实施后组男835例,女569例;两组在性别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835)。实施前组平均体质量(2 658.38±23.58)g,实施后组平均体质量(2 642.34±22.71)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62);实施前组平均胎龄(36.77±0.98)周,实施后组平均胎龄(36.53±0.9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3,P=0.085)。
1.2 方法 对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具体措施:(1)计划阶段: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对血培养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检查,为期1个月。深入了解血培养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并找出原因,主要归结为手卫生、消毒隔离措施细节落实欠缺。通过分析讨论认为上述因素均为影响血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召开讨论会,并咨询院内护理专家,制定护理计划。(2)实施阶段: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邀请本医院检验细菌室医生授课,并将授课内容及时传至科室办公平台,确保护理人员可随时查阅相关知识,保证工作顺利实施。主要措施:①护理人员在进行采血前,一定要清洁洗手或使用消毒剂搓手;②对室内空气环境消毒处理,限制人员进出,将空气中微生物细菌污染降至最低;③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消毒程序,使用75%异丙醇清理干净患儿皮肤后,再进行常规穿刺消毒,顺、逆时时针从内向外进行环形消毒各一次,消毒范围5cm×5cm;④培养瓶胶盖使用75%异丙醇酒精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为1min;⑤在穿刺之前以及穿刺过程中切勿触碰穿刺点,采血部位尽量避免股静脉;⑥抽血后摇匀最先留取血培养标本;⑦使用真空采血装置,采血后2h内将样本送检。(3)检查阶段: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并根据实验室血培养假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督促落实。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4)质量控制小组将存在的问题记录于持续质量改进本中,并依据检测结果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血培养知识知晓率。采用我院自制血培养知识调查问卷,其Cronbach’s ɑ系数为0.85,重测效度为0.87,包括采血量、皮肤消毒、送检时间等2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值为1~4分,满分100分,总分≥90分为完全知晓,60~89分为基本知晓,<59分为不知晓。知晓率=(完全知晓+基本知晓)/总例数×100.00%。(2)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血培养采集规范率,由质量控制小组在护理人员不知情情况下对采血和送检过程进行调查,对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操作环节、送检时间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价操作规范性。(3)比较实施前后血培养假阳性率。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血流感染诊断标准,凡不满足病原学诊断条件及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条件均认为假阳性。
2.1 血培养知识知晓率 与PDCA循环法实施前相比,PDCA循环法实施后护士血培养知识知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9,P=0.019<0.05)。见表1。
表1 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护士血培养知识知晓率比较[n(%)]
2.2 采集规范率 PDCA循环法实施后血培养采集规范率91.67%(33/36),高于PDCA循环法实施前61.11%(22/36)。
2.3 血培养假阳性率 与PDCA循环法实施前相比,PDCA循环法实施后血培养假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2,P=0.039<0.05)。见表2。
表2 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血培养假阳性率比较[n(%)]
新生儿血液感染是一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血培养是确诊患儿有无感染的最直接方法[4-5]。新生儿血标本的留取难度高于成人,且血标本的采集既要保证标本不被污染,又要保证不污染患儿。因此,对血培养标本采集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血培养质量控制包含检验前和检验时两个阶段,其中检验前质量控制占整个标本质量的70%,为取得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务必使用高质量标本[6]。而高质量标本的获取与临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操作技能等方面密不可分。
PDCA循环法是一种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该模式是在质量保证和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PDCA循环法每循环一次,护理质量均可获得一定提高[7-8]。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新生儿血培养质量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断改善标本质量。本文结果显示,与PDCA循环法实施前相比,PDCA循环法实施后护士血培养知晓率、血培养规范率较高,血培养假阳性率较低,说明PDCA循环法能够规范护士采血行为,提升新生儿血培养质量。PDCA循环法应用于新生儿血培养中,加强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处理等环节质量控制,改变以往仅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观念,注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以便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经PDCA循环法找出血培养阳性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消毒范围不够、手卫生不达标、待干时间不够等,通过分析发现主要与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责任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促使其深入了解血培养相关知识和消毒流程,不断提升其血培养知晓率和规范性,进而提高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降低血培养假阳性率,减少对患儿病情判断干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此外,PDCA循环法要求定期召开讨论会,依据检测结果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制定下一个循环护理计划。该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化和针对性,在新生儿血培养质量管理中应用该模式,能不断提高血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PDCA循环法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血培养知晓率和规范率,降低新生儿血培养假阳性率,提升血培养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