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朝 赵香田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显著,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常处于中晚期,只能接受放疗或化疗[1]。以往,临床常对患者实施常规放射治疗,但较多研究显示[2-3],其不能有效涵盖需照射的靶区,且靶区剂量分布不均匀,易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较大的伤害,患者发生毒性反应的概率较高[4-5]。我院对直肠癌患者分别实施精准放射治疗、常规放射治疗,以探究精准放射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15日—2017年12月25日我院收治的58例直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0(62.75±4.73)岁;癌症分化程度:低分化癌5例,中分化癌10例,高分化癌15例。 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年龄42~69(62.68±4.65)岁;癌症分化程度:低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10例,高分化癌1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放射治疗,经患者肛门注入20~50ml钡剂,并于肛门处放置金属标记,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对其实施常规固定,拍摄定位片,然后实施常规盆腔三野等中心放疗,结合患者病情合理制定后野和侧野剂量比以及楔形板的度数,并结合照射范围标准勾画放疗靶区。放疗剂量为50Gy/25次,5次/周。观察组应用精准放射治疗,定位前1h嘱咐患者排空膀胱,给予口服800~1 000ml水+20ml 20%泛影葡胺,告知患者憋尿至CT定位结束。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并应用热塑体膜+有孔腹板固定法,然后再对应皮肤上做标记,确保体位在CT和模拟机下保持一致,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收集50~80张CT图像,结束后将图像传输至TPS治疗计划系统,完成3D图像数字重建,并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定义CTV和PTV,结合病灶情况制定5野IMRT治疗计划,其中靶区剂量:95% PTV=50Gy/25次/5周,正常组织实施限量干预,如膀胱<50Gy,小肠<15~20Gy。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摆位误差[以数
字化重建图像(DRR图)为参照,得到头脚方向(Y轴)、左右方向(X轴)、腹背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小肠被照射体积比率、膀胱被照射体积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所有病灶全部消失为完全缓解(CR);肿瘤两径乘积(最大直径和最大垂直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或以上为部分缓解(PR);肿瘤两径乘积较治疗前缩小低于50%或增大低于25%为病变稳定(SD):未达到病变稳定标准为病变进展(PD);总有效率为CR与PR占比之和。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对比 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摆位误差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小(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对比
2.3 两组患者小肠、膀胱被照射体积比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小肠、膀胱被照射体积比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直肠反应发生率、生殖器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4。
表3 两组小肠、膀胱被照射体积比率对比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较多研究显示[6-7],精确体位固定以及精准定位技术有助于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对保证放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对直肠癌患者分别实施精准放射治疗、常规放射治疗,研究发现,患者实施常规放射治疗后,发生膀胱炎、尿路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安全性欠佳,而精准放射治疗属于高精度放疗方法,能有效结合CT的扫描结果实施三维重建,便于医师更好勾画靶区以及照射的范围,有助于减少对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积,降低患者发生毒性反应的概率,且该疗法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可有效保证治疗效果[8-9]。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对患者实施精准放射治疗具有较佳的效果,可有效缩小肿瘤病灶体积,对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10]。
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摆位误差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小,且观察组患者小肠被照射体积比率、膀胱被照射体积比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少,这提示相比于常规放射治疗,精准放射治疗技术更有助于减小误差,增加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精确性,可最大限度照射肿瘤部位,对保护周围组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外,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直肠反应发生率、生殖器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这提示对直肠癌患者实施精准放射治疗技术的安全性更高,患者发生毒性反应的概率更低[11]。
综上所述,对直肠癌患者实施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摆位误差更小,且患者发生毒性反应的概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