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技术应用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的效果探讨

2021-01-12 09:08卢春梅
医药前沿 2020年27期
关键词:剖宫产康复实验组

卢春梅

(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医疗技术的进步,刀口较小,安全性高、孕妇害怕自然分娩疼痛以及生活水平提升导致胎儿个头过大等,选择剖宫产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但是因为产妇对剖宫产了解程度较低,继而导致产妇易产生多种负面情绪,对剖宫产术的顺利实施产生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手术的实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创伤性损害,并且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精神上的刺激,如果刺激过度严重,则会引发不良心理反应。对于产妇而言,多数产妇对剖宫产均不具备充分的认识,在等待实施剖宫产的过程中,则极易导致产妇产生负面情绪与压力,比如焦虑、恐惧等,对产妇手术身体康复和乳汁的分泌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为此,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中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针对此类患者尝试在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技术,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300 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以围手术期所用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150 例行常规护理,其中,初产妇86 例,经产妇64 例,年龄21 ~38 岁,平均(29.7±15.3)岁,孕周37 ~42 周,平均(39.7±1.8)周;实验组行快速康复护理,初产妇88例,经产妇62例,年龄22~37岁,平均(28.2±14.8)岁,孕周38 ~41 周,平均(39.4±1.3)周。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术前告知患者手术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围手术期需要配合的事项,指导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12h 禁食、6h 禁水,手术当天清晨放置导尿管。②术中护理:将手术室温度调节为25℃左右,术中小心操作,保证患者安全。③术后护理:术后取去枕平卧位,持续6h,一般8h 即可放置枕头,12h 可取半卧位,24h 在医护人员或家属指导下行被动运动;待肛门排气后方可让患者饮水,排便后食用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告知患者母乳喂养对婴儿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其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术后疼痛难忍予以镇痛治疗,尿管留置1 ~2d。

实验组:围手术期行快速康复护理,操作如下:①术前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手术相关事项的同时,重点介绍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6h 禁食、2h 禁饮,术前麻醉成功显效后留置导尿管。②术中护理:手术室全程温度调节为24 ~26℃;术中加强身体覆盖,避免隐私部位暴露;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术中输液预先加温至36℃,减轻患者不适感;精细操作,减轻手术应激反应。③术后护理:术毕用棉被包裹患者全身,避免着凉,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加强保温干预;术后可采取自主体位,6h 内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2h,若患者体征及精神状况稳定,可为其准备无糖流汁;术后1h 指导患者行床上踝泵运动及四肢运动,协助翻身,6h 后即可将尿管拔除,鼓励患者及早下床适当活动;术后1h 内指导患者掌握母乳喂养技巧,帮助新生儿早吮吸;术后留置镇痛泵持续1 ~2d,应用工具评估疼痛程度,遵医嘱予以主动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发热、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发生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观察

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初乳分泌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实验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对比(±s)

下床活动时间(h)组别 例数 肛门排气时间(h)初乳分泌时间(h)住院时间(d)实验组 150 17.13±4.64 15.22±3.86 7.36±3.07 6.14±1.58对照组 150 25.42±8.63 31.89±6.72 12.76±4.96 8.82±2.15 t - 10.362 26.345 11.338 12.302 P -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67%,明显较实验组4.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进步,妊娠合并症、难产等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这大大降低了母婴病死率[2]。然而剖宫产手术对患者而言是一个强烈的应激源,其会在一定程度破坏患者生理机能,不仅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且会延长术后恢复时间,这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预后康复质量均会造成不利影响[3]。2001 年,Kehlet 等首次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这对加快手术患者康复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妇产科得到推广[4]。我院尝试在剖宫产围手术期引入快速康复技术:术前加强心理指导,缩短患者禁食时间及尿管置入时间,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术中保证患者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低温加重应激反应;术后注重镇痛处理,主张患者早进食、早拔管、早活动,这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满足患者能量需求,同时也能促进乳汁分泌,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5]。

本次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初乳分泌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实验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67%,明显较实验组4.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1)较传统剖宫产手术前护理,快速康复技术认为无需长时间禁饮禁食,而且积极鼓励患者在手术实施前与麻醉实施前3h 喝糖水补充能量,继而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率,比如口渴、饥饿、紧张、烦躁等,同时可减少术后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缓解了分解代谢的情况[6]。(2)手术期间传统护理不注重保温,而快速康复技术则强调了保温温度,因为手术期间低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刺激释放儿茶酚胺与肾上腺素,加快了机体分解代谢[7]。(3)手术完成后,疼痛是剖宫产患者所要面对的最大应激因素,而快速康复技术则着重强调术后镇痛,并积极鼓励患者在充分止痛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过去术后镇痛多用静脉注射止痛药的方法,缺点较多,比如效果差、止痛时间短等,而快速康复技术通过术后早期活动,不仅可预防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且有利于患者恢复肠功能。此外,在快速康复技术中,早期进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给予清流质和水,不仅不会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且可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并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保护了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了恢复[8]。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技术在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剖宫产康复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