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中国道路

2021-01-12 01:59厉彦林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精准

□ 厉彦林

为什么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勤劳民族却长时间处于无尊严的贫苦状态?近代以来,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内忧不断,外患频仍。我们的先辈在磨难中探索一个又一个的救国方案。君主立宪制、联邦制、议会制、总统制等制度都因水土不服,快速凋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走上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新中国的成立,铲除了导致贫困的制度根源,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公有制社会。1955年,毛主席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长期的探索证明:脱贫攻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特征,奔向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消除致贫的制度因素,绝非意味着由此铲除了贫困本身,当公平的分配制度分配稀缺有限的社会财富时,容易诱发社会成员的共同贫困,“人人公平享有”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激活市场活力,目的是“分好蛋糕,首先做大蛋糕”,防止“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采取的是“救急不救穷”的扶贫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曾一度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虽然兼顾了覆盖面,但效果不够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采取了“精准脱贫”的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探寻新中国70多年来解决贫困问题的历史足迹,中国扶贫的重点、重心是随着实践发展和贫困人口的期待不断调整变化的,基本轨迹是:由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救济式扶贫到改革开放以后侧重贫困人口能力的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侧重提高贫困人口能力与保障贫困人口权利并重的精准式扶贫,这是一个由低层次扶贫向高层次扶贫阶梯式递进的进程。中国从2012年年底至2019年年底,这7年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平均每天近4万人脱贫、每1分钟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成就!世界上许多人在质问,如此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为什么中国“能”,为什么中国能“成”?“秘诀”究竟是什么?有德国专家认为:中国独辟蹊径,不仅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而且充分地减少了贫穷。2017年初,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刊登《中国脱贫减困的经验》一文写道: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创造成功,如何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转化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一国特有的知识体系应对挑战。在这些方面,中国都是教科书般的案例。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全球接触、知识和战略部主任阿什旺尼·穆图也认为:“中国减贫模式效果好、效率高,在全球有目共睹。”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当的政策和真心实意的实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尽管经济在发展,但贫富差距和由此带来的贫困问题仍无法解决,同时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陷入了越减越贫的怪圈。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则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其中一个特写章节,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进幸福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脱贫攻坚是全党的大事,是中国政府向人民庄严承诺必须完成的大事;必然全党齐心、举国努力,“一竿子插到底”,把任务落实到基层,彻底根除贫困;既不闭关锁国,亦不盲目照搬,走适合自己的路子;既不搞劫富减贫,也不等到经济发达了再减贫;既盯准最贫困群体,又兼顾社会效率和公平,整合各方资源,解决问题、补齐短板。中国的脱贫事业能做到这种程度,靠的就是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沂蒙革命山区总结出来的扶贫开发经验。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责任、压力传导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每个个人,中央和各省党政主要领导签责任书,目的还是发挥出我们党的制度优势和组织动员能力。

中国的脱贫,坚持以贫困的“人”为中心,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是基准点和聚焦点,带领和推动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位贫困群众,朝着逐步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奔跑。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强身壮体、恢复元气;就业扶贫,为贫困户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教育扶贫,点准最管用的穴位,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健康扶贫带来曙光,帮助搬掉压在贫困群众身上的沉重大山;整体搬迁,挪穷窝、断穷根,一步跨入新天地。坚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三足支撑,推动在贫困地区同步同时融生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并联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交汇共享,奏响人间罕见的美妙乐章。

鞋子是不是合脚,自己最有数,不需别人评判。目前全球社会治理中的“乱象”,不少是因为一些国家未能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加上外部势力“乱插手”“帮倒忙”造成的。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模式、贫困治理模式,各国人民心中有数,应当自主决定,命运就该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的脱贫既不盲目照搬,也不闭关锁国,善于学习借鉴别国经验,探索走出适合自己国情、民情的路子。中国的做法不一定适合别的国家和人民,但中国的成功至少大大增强了人类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国外专家学者指出,中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的显著成效,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从全球看,中国的扶贫努力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价值,贡献了“中国方案”,树起了中国样板。世界银行已经在全球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与中国展开合作,希望从中国的减贫实践中汲取适用的经验。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精准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隐形贫困人口
社区工厂“模型”构造——安康社区工厂吸纳万名贫困人口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词汇
“五大舞台”同唱“精准扶贫戏”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