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玉者 殃必及身

2021-01-12 01:59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仁者儒家财富

□ 王 杰

孙大勇/图

人在一生中必然要和财富打交道。对于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叔向贺贫”的故事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德行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不注重修德,财富能够守得住吗?拥有了财富,财富是不是就一定属于自己?求得了财富,是不是就一定能保住财富?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是属于我的价值?对这些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三个鲜明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积善成德 厚德载物

对一个官员来说,除了自己的生命外,他身上背负的一切——地位、权力、财富、名誉等,都是外在表象、身外之物。若要守住保住这一切身外之物,使之与自己的自然生命相始终,唯有有容乃大、积善成德、慎独慎微,靠德行来支撑,也就是《周易》上讲的“厚德载物”。即是说,官员应增厚美德,雅量容人,像大地一样厚实和顺、容养万物、容纳百川,才能担得重任、守住财富、不负众望。官员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做人先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增加了自身内涵,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学识,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兼容并蓄,关心人、爱护人,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厚德载物”要求人们要有广博的爱心,乐善好施;要有道义感,见义勇为;要有道德操守,讲诚守信;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见利思义;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可以使人在喧嚣的尘世搅扰、利益之争和现实矛盾的漩涡中,获得一种内在的超越感和一份心灵的宁静,从而为每个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就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欲立事,先立人。现代社会的发展经验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以及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勤奋上进、勇于奉献等品质。所以,只有积累德行、善待他人,才能让人尊重、吸引人们支持;只有严以自律、谦虚谨慎,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只有道德崇高、品格高尚,才能承载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官员们拥有的公共资源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积功累德,否则只怕是德(得)不配位,早晚遭殃。正如《国语·晋语六》中所说:“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若无德行支撑,有权有财者就会滥权任性、自我膨胀、忘乎所以,这些身外之物就会把人压垮压死,这时恨不能抛却名利、清淡若水、保全身家性命。一个内心缺乏道德精神或道德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物欲横流中随波逐流、腐化堕落。人往往在身陷囹圄、负债破产之后,才能感悟到权倾一时、财气熏天的可怕,才能懂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德行,再大的权力也保不住自身性命,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石崇耀富”的故事显然是摆阔玩谱、失德丧身官员们的最好警戒。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如果以不正当、不合理、不合法手段获取的财富而放弃道德,对我来说就像是天边的浮云一样,我是不取的。还说,凭借小聪明得到的财富,如果没有德行,即使得到了,也守不住它,一定会丧失掉。这一思想在儒家经典《大学》里的表述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说,通过不正当、不合理、不合法、不择手段获取的财富,也一定会以你不愿看到的方式、意想不到的方式全部丧失流失掉。对此,先贤多有教诲:“厚于财货者,必薄于德。”(《孔丛子·抗志》)“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无论你有多少财富,没有德行,你守不住它;无论你有多大权势,如果骄横无礼,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因此,孔子更关注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如何,而不是财富的多少。他认为,有德行的人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团结在他周围。道德情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号召力、影响力,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多学生自觉自愿跟随他,就是道德的感召力,而不是权力的感召力。权力的影响力是暂时的,而道德、人格、品行、操守就是属于非权力的范围,非权力的影响力则是长远的。

古代有道德操守的廉吏也不乏其人,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中书令徐勉,因“居敬行简称为简,执心决断为肃”,死后谥“简肃公”。史书上说他“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这些话绝非溢美之词。看到他家如此清贫,一些好心人便劝他经营产业,为子孙后代着想。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辎和軿都是古代的车名,此处连用意为家产);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古往今来,多数父母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以光辉的人格风范传给子女。

君子谋财,取之有道。当今社会,虽然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日益更新,但儒家的义利观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德则乐 乐则能久

儒家推崇的“孔颜乐处”有利于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使人在道德实践中体会真正的充实和富足。《论语·述而》记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对自己的描述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雍也》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颜乐处”是儒家知识分子推崇的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汉宋以来的儒学大师都把“孔颜乐处”奉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

对于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情操的追求。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源泉。只有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追求,才能体验由内而外的快乐与幸福。儒家提倡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使中国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现实社会中,当传统道德受到冲击时,功利、庸常、浮躁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写照。物质生活提高之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一种精神追求的乐趣。道德能够让人有尊严地生活,感受到人际和谐和受人尊重的欣慰。

《大学》里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是根本,财是末节;厚于财货者,必薄于德。《韩非子·八经》中说:“官之富重也,乱功之所生也。”反过来讲,有大德,必能得其位,得其禄,得其名,得其寿。那些有德行的人,守住了做人做事、职业道德的底线,夯实了为官为政的根基,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才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俸禄、名誉乃至生命。儒家反复强调仁者寿,仁者就是有德者,仁者心里坦荡荡,无忧无惧,人无忧,故自寿。荀子认为:“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对生命大有益处。庄子在战国时代活了83岁,这与他崇尚自由、蔑视物欲、权贵不无关系。孟子寿高84岁,也与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儒家、道家注重“修德养生”的理论,正是对仁者寿、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思想的印证。

因此,人生是否幸福快乐,不在名车豪宅财富多少,不在钟鼓馔玉富贵如何。如果没有德行支撑,没有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财产再多、权力再大,最终都会付诸东流。唯有德行,能够决定人生命运;唯有德行,才能保住人生的平安、幸福和财富。这就是在“德财”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给我们提供的答案。

猜你喜欢
仁者儒家财富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新财富500富人榜
点点读《论语》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