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少林
【摘 要】“三转三辩”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基于学校初建、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的一种创新型教研模式。由学校教研处统筹组织,聘请市区专家担任导师,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通过课例的设计、辩论、再现等方式,指引青年教師立足课堂、聚焦课堂、反思课堂,进而凝聚教研团队的向心力,提高教研问题的研究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反思力。
【关键词】“三转三辩” 辩课要义 秘妙
一、案例背景
我校是一所成立仅6年的城郊学校,语文教师平均年龄仅为28.6岁。如何让青年教师站稳课堂,成了我校语文教研团队的头等大事。办学之初,经过市区专家多次莅临我校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语文学习共同体”这一教研模式应运而生:全校语文教师跨年级分成8个“学习共同体”,聘请市区专家担任我校“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导师,发挥市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年骨干教师和区语文优秀青年教师的两翼齐飞,提升“群雁”的评课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校语文教研团队又提出了“三转三辩”精品课堂的打造路径,着力推进“同题异构”“同题同构”“异题同构”的课堂呈现,引领青年教师直观地感受:不同的课堂建构带来的不同生成力,体会匠心独运的精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课堂建构所呈现出来的把控力,触摸毫厘之间的精妙;不同的主题采用相同结构的板块教学,感悟语文教学的内在奥秘。结合青年教师们“心有意会、口难表述”的理论瓶颈,我校语文教研团队极其注重“辩课”教研,每轮课堂呈现后,共同体之间“发难”式提问,层层剥茧,越辩越明。每次“三转三辩”课堂教研,我校语文教研团队都力邀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王向东、特级教师孙其华亲临现场,由这两位大咖现场投票,并总结发言。
笔者现将2020年11月执教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研历程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年轻的语文团队有些许的借鉴作用。
二、案例描述
1.一转一辩:篇幅的断舍离
[课堂呈现1]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尝试完成下列填空——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 ),看到了( ),周围非常( )。第二次是在( ),看到了( ),周围非常( )。
生: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傍晚,看到了一株大榕树,周围非常静寂。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许多鸟儿,周围非常热闹。
师:结合这个填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两部分:第1~9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10~14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鸟的天堂其实就是——
生:大榕树。
师:几株大榕树?
生:一株。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鸟的天堂,走进这株大榕树。请同学们自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株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堂呈现2]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尝试完成下列填空——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 ),看到了( ),周围非常( )。第二次是在( ),看到了( ),周围非常( )。
生: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傍晚,看到了一株大榕树,周围非常静寂。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许多鸟儿,周围非常热闹。
师:结合这个填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两部分:第1~9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10~14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那我们就趁着热气渐退,跟随巴金的脚步,走进鸟的天堂。
(背景音乐响起,教师范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师:什么感受?
生1:很悠闲。
生2:很安静。
生3:又舒服又静寂。
师:静寂的傍晚藏着轻轻的声响,你听见了吗?
(学生思考)
生:船桨划水的声音。
师:这声音真轻啊!请你读这句话。
(出示: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生读)
师:船桨划水的声音,真轻啊!还能听见什么声音?
生:竹竿拨水的声音。
师:竹竿拨水可比船桨划水的声音轻多了,请你读。
(出示: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生读)
师:还能听见什么声音呢?
生:脚踩石子的声音。
师:这声音太轻了,请你读。
(出示: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
(生读)
师:若在白天你能听见脚踩石子的声音吗?请你再读。
(生再读)
师:声音越轻,越能说明什么?
生:傍晚的静寂。
师:傍晚越静寂,这么轻的声音才能被听见!这就叫——
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师板书:动静相宜)
师:同学们,动静相宜、心境闲逸。请你再来读一读第1~4自然段。
(背景音乐响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4自然段)
[辩课要义]一切景语皆情语,动静相宜,暗合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环境,一静一动,是生命的两种状态,都是乐曲。
2.再转再辩:字词的品评析
[课堂呈现1]
师:边读边想象画面,这句话中哪些字词吸引了你?
(出示: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卧”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榕树就像一个人。
师:这个人为什么“卧”,而不是“躺”或是“睡”呢?
生:“卧”字可以感觉到姿态很美。
[课堂呈现2]
师:边读边想象,这句话在你的脑海中出現了什么画面?
(出示: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树枝垂到了水面,风一吹,就像女孩子的头发。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有动感,很有生命的感觉。
师:想着画面,带着感觉,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再读)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榕树很大,远远望去,就像卧在水面上,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此起彼伏,线条很美。
(生再读)
师:大榕树它睡着了吗?
生:没有,它是侧卧着的,虽然是静静的,但却是清醒的,是有生命力的。
师:静静的生命力,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再读)
[辩课要义]“卧”,是榕树枝干之多、主干之粗、生命之奇的融合,如美好的体态,似清醒的生命。
3.三转三辩:人文的守与漫
[课堂呈现1]
师:学完了《鸟的天堂》,你想为鸟的天堂做些什么呢?
生1:我想为鸟的天堂拍一部纪录片,让人们一起见证这株大榕树的神奇。
生2:我想为鸟的天堂拍一个广告宣传片,与人们一起分享鸟儿的快乐。
师:生命的奇迹、鸟儿的快乐,那就请你拿起笔创作宣传广告语吧!
[课堂呈现2]
师:学完了《鸟的天堂》,老师有一个疑问:巴金到底有没有登上这一鸟的天堂?
生:没有。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的船渐渐逼近大榕树”“远远望去”“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根本没有登上“鸟的天堂”。
师:作者为什么不登上这“鸟的天堂”呢?
生1:当地的农民不许人去捉鸟。
生2:真正爱鸟的人是不会去捉鸟,也不会打扰鸟儿的。
师:是啊,真的爱它就不要打扰它,就把这份喜爱放在心里,就像巴金那样“留下一点儿留恋”。
[辩课要义]品味巴金的“远远望去”“经过那‘鸟的天堂’”“船在树下泊了片刻”,走进巴金的内心世界:不打扰,才是爱它最好的方式。
三、案例反思
1.深入浅出,感悟语言结构秘妙
巴金的作品语言一向简洁生动,娓娓而谈,朴实亲切,不加修饰,自然天成,越品越有滋味。在文章第1~4自然段中,长短句的配合、叠词的运用,甚至是“灿烂的红霞”“白茫茫的水面”的色彩搭配,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很多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容易忽略第1~4自然段,认为这4个自然段只是简单的时间、环境等描写,教学设计大多直指大榕树、直指第5自然段。但是细细品味后你会发现:竹竿拨水的波纹慢慢漾荡、船桨划水的声音袅袅声响、小船的晃晃悠悠、热气渐退后傍晚的闲适,这些若有若无的景致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样不可言状的美流淌于字里行间。同时,这4个自然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衬托,营造出了一个动静相宜的画面。这样的静和动也暗合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留下的感受:一次静寂、一次热闹。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解读,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位教师的解读,在静寂的傍晚,聆听轻轻的声响,把学生既带进文字,更带进了情境,实现了人、景、情的共融,还通过文字勾勒出了画面,引发了作者、读者的共情。
2.斟字酌句,探寻文字画面秘妙
对于“卧”字的解读,两位教师都把握到了这一点,但采取的方式截然相反,收获的效果差距显而易见。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由“卧”字想象到画面,第二位教师是由画面呼唤出“卧”字。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关键是哪一种方式更能显现出“卧”字在这一自然段中的作用。绝大多数教师在解读“卧”字时,最终落脚在大榕树的姿态美,但往往忽略了往深、往前再走一步,大榕树为什么姿态美?姿态之美归根结底是因为榕树的大、奇、枝干多、生命力强,这几点融合在一起,才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效果。因此,“卧”字是这一自然段榕树特点的高度凝练,作者的文字功力全在这一个“卧”字上。榕树的各种特点,在前几句,两位教师肯定都做了详细的解读,此时应该是所有特点的融合、所有情感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不能是文字的剪碎、不能是画面的破碎、不能是情感的撕碎,因此,由画面想象到“卧”字自然唤出是最好的方式。
3.追根溯源,探寻人文价值秘妙
“生命,无处不是生命”。不管是文学巨匠,还是雕塑大师,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极其丰盈的,他们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同时代的人自然无法比拟,即便是后人,甚至都无法企及。“文学是人学”,融入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是指向于人类精神的活动,唯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言谈举止中窥探一二: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均未登岛,已在暗示读者“留下一点儿留恋”;“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已是很直白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文追求、价值认同。因此,“爱它就不要打扰它,就把这份喜爱放在心里”是契合巴金所希望的那样“留下一点儿留恋”的,这样的“爱”和“留恋”在本质上是高于“农民的不许”,是自我价值认同后,对更高层次的人文追求。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三转三辩’: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论文(课题编号:D/2018/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