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产教深度融合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重构

2021-01-11 00:44雷焕平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跑出了加速度。然而,由于政策保障不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缺乏针对性、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产生结构性矛盾。要为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及时培养出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产教关系成为关键所在,具体路径包括: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为产教融合掌好舵;深化多方协同合作,为产教融合铺好路;健全深耕融合机制,为产教融合把好关;构建创新专业集群,为产教融合搭好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产教融合奠好基。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产教深度融合;双轮驱动;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雷焕平(1965- ),男,四川成都人,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教研处副主任,高级讲师,硕士。(广东  东莞  52394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湾区背景下东莞产教深度融合路径及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ZZJG2020357,项目主持人:雷焕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3-0005-07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满两周年之际。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大湾区经济向前发展。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大湾区的发展规划是我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水平、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稳定繁荣的重要措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大湾区的建设,明确指出大湾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推进我国科学中心的建设。职业院校只有围绕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加速推进产教融合,向大湾区建设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才能借助大湾区发展的时代背景,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一、珠三角地区产教融合的背景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共包含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座城市在内的11座城市,占地面积5.6万平方千米,有7000多万人口,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2020年,大湾区总GDP达到了11.5955万亿元,其中有3个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另外还有2个城市GDP在1万亿元左右(具体见下页图1)。未来,珠三角9个城市将聚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顶级制造业公司以及一流的高校。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和社保上的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当前,大湾区中心城市共有本科院校50余所,职业院校60余所,呈现出明显的教育空间聚集趋势。按照目前的规划,大湾区未来将重点引进大量高新技术产业,这也必将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涌入。珠三角地区占据大湾区绝大多数城市,与大湾区建设息息相关。职业教育与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打造大湾区一流人才队伍的关键,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中心的战略规划。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特色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推进协同育人、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形式。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寻产教融合创新之路,才能深度助力大湾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珠三角地区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产教融合政策保障不完善

当前,珠三角地区的产教融合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导致产教深度融合缺乏足够的动力。首先,政策支持不足。珠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尤其是近两年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很多政策向这一区域倾斜。然而,当前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多数是从宏观层面进行一定的指导,缺乏对特定区域或学校发展的针对性指导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即使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也缺乏必要的宣传与引导机制。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企业目光短浅、认识不足,产教融合的程度并不高。同时,目前政府层面颁布的产教融合相关文件中针对学校的政策措施多,而針对企业的策略办法少,特别是对于一些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优惠力度不足,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激励措施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的最大目标是盈利,只有当支出与收益达到平衡或者产生效益的时候,才能产生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其次,资金投入不够。一方面,对于企业,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基金,用来激励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对于学校,国家下拨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很多学校即使成功申请到产教融合发展资金,也往往难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最后自然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供需矛盾

从当前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的就业大环境来看,普遍存在供需矛盾:大多数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企业也反映难以招聘到优秀的员工。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关联度。首先,政府层面,没有做好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特别是缺乏一定的实施细则用来强化各方的责任主体意识,导致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难以保持深度有效的合作。其次,企业层面,有不少大型企业排斥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对于学生进企业学习或实习表现出非常排斥的态度,而中小型企业本身由于经营规模的问题,实习和学习的岗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当前众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习需求。再次,学校层面,很多职业院校设立的专业很难对标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对于理工科的学生需求量较大,而人文社科的学生相对而言面临着岗位少、竞争大的状况。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偏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压力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学生层面,很多学生在参与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责任感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学生也无法在企业习得知识与技能。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机制缺乏针对性

职业教育将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作为教育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规划和职业素养训练。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基本是“00后”,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要求既需要优质的薪资待遇,也很注重职业的归属感与趣味性,以及在岗位上能否得到尊重等。这一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已经与上一代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对于职业更多注重的是自我感受,而对于职业本身的认同感、对于集体和组织的服从、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等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对于身处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但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机制却没有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目的是培养更多优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制定产教融合管理制度时,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对于产教融合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职业院校教师在完成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后,没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真实需求了解不够,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的具体教学内容自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缺乏与企业的具体对接机制。所谓产教融合,是产与教的融合,职业院校仅从自身需求和利益出发,显然难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但是,目前的人才培育过程中,职业院校更多是从自身角度考虑,并没有真正把企业的利益诉求和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育教学环节设置等全过程中,缺乏与企业岗位的具体对接机制,导致企业看不到参与产教融合的实际效益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产教融合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优质毕业生,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但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学校育人功能和企业生产功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缺乏足够的动力,不愿意与学校开展深入的合作,即便是在当前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及大力倡导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大趋势下,大多数企业也只愿意开展一些浅度合作。企业的发展目标是营利,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耗费自身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来培养人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想落实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必须提供大量的资金、仪器、设备等来帮助学校有效开展教育活动,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学校课程教学。企业更愿意将这部分投入放在企业内部来培养自己的人才,而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所以,总体来看,企业还没有将自身摆在产教融合的主体层面上,很多企业目前虽然也在参与产教融合,但主要是出于提高自身知名度或者打造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并没有在产教融合中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

(五)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足

目前,职业院校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被企业认可,主要是因为岗位技能不熟练,无法满足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企业是营利性质的组织,目的是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其对員工的要求就是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等,能够持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仍是传统的理论授课加简单粗放的企业认知实习或用工实习模式,学生缺乏在真实岗位上实习和工作的经验,无法形成熟练的生产及岗位技能,毕业以后自然不能直接上岗。建设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措施。然而,当前珠三角地区还存在一些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师资队伍较弱的院校,这些院校自身基础薄弱,校内实训室数量有限,又因为经济能力有限而无法支撑所有专业都能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对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把握不足,无法将行业的前沿和动态知识融入教学,更无法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珠三角地区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重构

(一)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为产教融合掌好舵

产教融合对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优化,政府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为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上级部门推动和监管不足、地方政府跟进落实不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为产教深度融合掌好舵。

1.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法律政策体系。要根据发展实际,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系列配套政策,并且要保证政策的执行力度,为产教融合持续深入开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2.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监督、评价作用。政府要在产教融合中发挥主导作用,统筹产教融合中的资源,推动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聚集多方力量协同办学。同时,还要设立对应的职能管理部门、监督机构并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搭建多方信息共享平台,为产教融合正常运作保驾护航。

3.要进一步制定因地制宜的落实政策。各地产业发展状况和院校发展状况不一,各地方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教融合落实政策。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不能远远超出地方发展实际,增加企业和院校的负担。

4.要进一步出台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例如,可以把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办学资源、实习岗位、接受院校教师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等作为行业、企业、机构参与产教融合的考核内容,可以视参与情况和取得效果分别给予相关奖励或税收优惠,逐步强化参与各方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深化多方协同合作,为产教融合铺好路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在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合作体系中,充分发挥各方的主体作用的关键是要明确各方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政府主导搭好台。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珠三角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及科技进步的代表性区域,具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因此区域政府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立法来明确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必然选择的地位,引导产教融合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

2.多方合力谋发展。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既可以参与院校办学的全过程,又可以与院校一起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共育深度合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及产教融合协会等则要做好积极引导和贴心服务,为产教深度融合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3.院校擘画有作为。职业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主体,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与多方协调沟通组建产教融合协会及指导委员会,将企业生产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标准融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开放型人才培养机制。

(三)健全深耕融合机制,为产教融合把好关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和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纳入学校战略发展的机制和体制中,积极主动地与区域产业开展对接,与企业共同探讨融合发展的“真经”“秘籍”,建立健全业内深耕、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1.业内深耕。职业院校要自觉肩负起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落实产教融合政策的有效途径。围绕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珠三角不同城市的职业院校之间可跨区域开展联合办学。例如,东莞的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发达而旅游资源相对不足,肇庆、惠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却相对落后,东莞同肇庆、惠州两地院校可以开展相关专业联合办学,将实习实训阶段移到产业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从而实现跨区合作与优势互补,集合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可以将珠三角的产业优势与香港、澳门的科技人文环境优势结合起来,在职业院校及应用型高校之间分段办学,给毕业生颁发双校证书,粤港澳三地构建“学历与学分互认、实习与实训互通、资源与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关系,打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地域限制。此外,粤港澳三地职业院校还可以根据产业人才结构需求的“金字塔”效应和完善的教育生态,构建“中、高、本、硕、博”的职业人才培养梯度机制,积极开展院校之间跨区域一贯制联合办学等,突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

2.跨界融合。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开放性与跨界性,因此特别需要与其他行业开展跨界合作。第一,对接行业发展开展供给侧改革。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要深入考察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条件,确定发展定位和实施路径,主动与本地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以及行业机构等开展跨界对接,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通过淘汰落后与冷门专业,升级滞后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全面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第二,与行业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除了与本地企业合作外,也可以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企业开展异地跨界合作,还可以与香港、澳门的优质企业、产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多方位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团队等,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体制的深层次合作。第三,制定企业责任型激励机制。为了全面激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政府可进一步制定政策鼓励大湾区内所有企业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校企合作的“三全”考评激励机制。此举既可以深化大湾区产教融合机制,优化产教融合的空间布局,补齐偏远地区短板,实现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又可以营造企业主动为产业人才培养尽职、担责的社会环境氛围,促进企业与院校主动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校企“产、学、研、商、用”一体化长效合作模式,确保“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一系列政策有效落地并得到创新应用。

(四)推进企业有效参与,为产教融合搭好桥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强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职业院校的办学工作中来,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突出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应当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基于费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认为企业是营利性质的主体,因此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時必须要将企业的利益考虑进来,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对人才的培养应接受企业的管理和约束,对于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应当尽量配合,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共赢模式。

1.给予企业必要的权利。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试点工作,如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向企业购买实训教育服务,或是委托企业协助管理学生并负责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指导等,允许企业享受院校办学的权力,并对试点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督查。对于校内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项目,未来可以在珠三角产教融合实践中进行大力推广;对于校内试点效果不好的项目,则进行整改或是取消试点。

2.助力企业项目攻关与成果转化。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主动加强与政府的合作,积极配合政府完成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型的科研项目合作,双方可以就行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工艺等问题展开一系列合作与交流等,加快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可行性的产业技术。此外,职业院校的科研项目应尽量将企业实际需求纳入选题中,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也能够为院校的科研吸引更多的投入。

3.吸引企业共建高水平专业群。伴随产业体系的发展成熟,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单一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产业链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接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优化办学资源、提升人才品质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共同参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共育共享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从而为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搭好桥。

(五)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产教融合奠好基

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校企双方要本着“共建、共营、共育、共享”的原则,积极完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企业需要的优质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必要条件,产教融合不仅需要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对基地进行有效管理,对人才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并及时提出建议。同时,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符合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湾区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充分重视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加强科学管理,才能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切实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对于基地的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其由单纯的专业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要督促其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考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过程,不断更新知识,确保将当前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入到基地培养课程中,让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担任基地教师,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要求。此外,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师资培养、员工培训、服务社会上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让基地建设成为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产教深度融合奠好基。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探索大湾区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和多元化产教融合基地管理策略是促进校企合作及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产教对接能力,利用大湾区经济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充分运用好政策优势联合政行校企及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行业机构就能为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掌好舵、铺好路、把好关、搭好桥,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发展的基石,同时为国内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提供大湾区经验。

[参考文献]

[1]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与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2):78-82.

[2]刘艺.基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湾区教育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38-140.

[3]宁吉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及其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20(34):6-10.

[4]孙方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粤北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8):32-36.

[5]王家伟.粤港澳大湾区[J].地理教育,2019(7):65-65.

[6]李胜兰.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J].南方经济,2017(10):11-13.

[7]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1):83-91.

[8]張日新,谷卓桐.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改革,2017(5):64-73.

[9]李立勋.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若干思考[J].热带地理,2017,37(6):757-761.

[10]黄崴,薛洪波.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利益相关主体特征及改进策略——以广东省中职学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9(12):9-16.

[1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12]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2.

[13]吴健.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11):51-58.

[14]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43.

[15]刘晓,陆宇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框架、困境与愿景[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8):40-45.

[16]刘晓梅,刘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模型与现实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26-32.

[17]詹华山.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5):5-12.

[18]李妮.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合作:理念、困境与多层级治理行动框架[J].继续教育研究,2020(6):51-56.

[19]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2):15-19.

[20]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21]周义彬,梁银辉.基于“三螺旋”模型促进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创业探析——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262-263.

[22]李鹏,石伟平.新时代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逻辑与行动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81-86.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实现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