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辉
2017年起,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今年2月,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在时间安排上,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各地各校纷纷出台课后服务方案,切实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校内课后服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将课后服务“全覆盖”理解为全体学生都要参与,招致一些家长的反对,甚至引发了家校矛盾。
开展校内课后服务本是一件好事,由此引发家校冲突,实属不应该。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准确理解政策要求,不可随意将实施范围扩大。所谓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教育部7月13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提出的是“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学校类型“全覆盖”,各區域、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应开展校内课后服务;二是“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对于没有需要的学生,则不做要求。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准确含义,强制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势必引发不必要的矛盾。笔者认为,在准确把握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的要义后,还应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推动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课后服务的目的。开展校内课后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放学后部分家庭无法及时接孩子的难题,同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明确了这一目的后,学校要围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一要求,合理规划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
二要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校内课后服务,除了解决家长放学后接孩子的难题,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该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少学校开展的校内课后服务项目过于单一,甚至沦为变相“集体补课”。为此,要加强师资配备和条件保障,为学生提供体育、艺术、科技等多种类型的服务项目,提高课后服务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开展校内课后服务不具有强制性,学校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部分家庭有人接送孩子,不存在放学后无人及时接孩子的问题,因此不需要参加校内课后服务,学校不能以“全覆盖”为由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学校可以开展适当的宣传,让广大家长认识到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积极意义,引导家长按孩子的实际需求参与相应的校内课后服务项目,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全面准确把握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的要义,有利于缓解家校矛盾,树立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良好形象。各地各校应在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在经费投入、条件改善、人员配备、服务内容拓展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内课后服务,助力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