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富
(山东省郓城县畜牧服务中心,山东 郓城 274700)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研制出了许多先进的疫苗,在防止畜禽传染病发生及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使养殖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及提高养殖业收益方面效果明显。但即便如此,由于养殖环境的污染、药物使用方法不恰当、免疫程序不正确、畜禽机体的状态、免疫抑制病、应激因素、饲料污染及营养、动物福利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仍然有许多养殖场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染病,使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山东省菏泽市动物医院近两年来的门诊资料统计,在诸多的传染性疾病中,顽固性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占家禽细菌性疾病的70 %。现就禽的大肠杆菌病及其中西医治疗作一介绍。
禽的大肠杆菌病是禽类最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疾病之一,此病在禽的各个年龄段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严重危害家禽的生长,影响和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禽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血清型或条件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即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各种家禽不同类型的细菌性疾病的总称。此病临诊上有多种病型,主要危害雏禽。此病主要发病类型为败血症、气囊炎、脐炎、肝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肉芽肿、滑膜炎、脑膜炎及眼炎等,严重者甚至导致胚胎和幼雏死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养禽业的头号细菌性传染病,对养禽业的危害极为严重[1-2]。
大肠埃希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均一且不形成芽胞的杆菌。许多菌株能运动,有周身鞭毛,兼厌氧性。此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0 ℃加热30 min,60 ℃加热15 min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品均易将其杀死。
大肠埃希氏杆菌通称为大肠杆菌,在自然界里广泛存在,也是畜禽肠道的常在菌群。据检验,正常禽蛋含菌率占总数的0.5 %~6 %,其中有19 % 的菌株为致病性菌株。种蛋带菌能垂直传递给下一代雏鸡。病菌通过饲料、饮水、垫草、尘埃、空气等媒介,经消化道、呼吸道、泄殖腔及创伤等途径传染。环境不洁、过冷、过热或温差大引起禽的强烈应激,饲养管理不善,体质减弱等均可促进此病的发生。家禽类鸡、鸭、鹅都能感染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的不同类型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
4.1 雏鸡脐炎 主要发生在雏鸡出壳初期。脐孔红肿、破溃,后腹涨大,皮薄或发红、青紫。粪便黏稠、呈黄白色,腥臭。少食或不食,有时尚能饮水,至全身衰竭,不久死亡。
4.2 急性败血症 主要发生于雏禽和4月龄以下的青年禽。症状与禽出败或禽伤寒等相似。全群禽通常为陆续生病死亡,累计死亡率可达50 %以上。
4.3 气囊病 通常为一种继发感染,多见于5~12周龄。吸入污染的尘埃1 h后即可发病,4~5 d病死率最高,少数病愈者发育受阻。表现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状。
4.4 输卵管炎 多呈慢性经过,并伴发卵巢炎、子宫炎及腹膜炎。母禽减产或停产,呈企鹅姿势,直立或恋巢状,腹下垂,消瘦死亡。
4.5 卵黄性腹膜炎 是鹅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俗称“蛋子瘟”。病鹅排泄物中混有蛋清或凝固蛋白及蛋黄,急性者一周内死亡,慢性可延至10 d以上。病禽停产,最后消瘦致死,死亡率在10 %以上。此外还表现骨膜炎、关节肿大及眼炎。
(1)实质器官肿大,有出血点,肝呈土黄色或绿色,有时有白色坏死灶。有时伴有心包心肌炎、腹膜炎、肠炎、脐炎及眼球炎。卵黄囊胀大,气囊增厚、混浊、附着多量豆渣样渗出物。有的腹腔内布满蛋黄凝固的碎块,使肠系膜、肠管粘连。卵泡充血、出血、萎缩坏死。有的发生在小肠、盲肠及系肠膜有典型肉芽肿。(2)据实际调查发现,凡是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湿度过高或过低,感染支原体,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大肠杆菌病发病均较严重,上述因素均能破坏鸡的呼吸道黏膜,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抵抗力下降,这时大肠杆菌通过被污染的空气进入呼吸道,在呼吸道中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3]。
许多养殖户选用抗生素或化学药物作为大肠杆菌病治疗的首选用药。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治疗有很大的毒副作用,一是病原菌抗药性,二是药物残留问题。禽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还可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菌间传递耐药性。治疗时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
6.1 用于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西药 据药敏试验:庆大霉素、蒽诺沙星敏感性居中,敏感菌株在50 %~60 % 之间;强力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抑菌作用较低,敏感菌株低于20 %[3]。但这也只是在发病早期有疗效,而且成本较高。大肠杆菌病发展到后期,若已经出现了像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比较严重的病理变化时,再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效果不明显,还会产生强烈的抗药性。因养殖业人员很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者缺乏科学用药知识,或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多滥用抗生素类等药物、随意加大用药计量、不遵守动物休药期规定的现象,导致动物性食品中检测出药物残留的事件时有发生。
6.2 用于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 主要由黄芩、双花、板蓝根等组成的黄芩散,制成每l ml含生药1 g的药液,供鸡饮服或粉碎拌饲料饲喂,保护率93 %[4]。曲宝林等在抗菌素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无效时,用加味三黄汤供鸡自由饮用,或将此方中药烘干粉碎,按l % 比例混料饲喂,l次/d,连用3 d,治愈率95 %,有效率100 %[5]。杨富业用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白芍等八味中药按一定比例煎成的复方黄连口服液,按2 % 拌料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治愈率达90 %,总有效率为100 %[6]。胡功政等用不同剂量的加味黄连解毒丸对雏鸡大肠杆菌病试治,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高、中、低剂量的治愈率分别为92.5 %、77.5 %、55.0 %[7]。范开等在临床上用芩柏龙胆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病,不仅有显著的抗菌作用,而且能促进病变的修复,利胆健胃、增进食欲[8]。魏一均在几年来对大肠杆菌的临床防治中,鸡群初诊为大肠杆菌病而无肾脏肿大时,运用白头翁汤,对有肾脏肿大的运用小柴胡汤,一般服上述中药方剂3 d便可有效控制该病继续发展[9]。赵俊用白头苦参汤与环丙沙星作对照治疗产蛋鸡大肠杆菌病无明显差异,但白头苦参汤组的鸡冠、毛色比环丙沙星组显得红、亮,食欲旺盛、精神好、死淘率低,且产蛋率和蛋重都高,还能刺激免疫器官的发育[10]。禽菌清、禽痢净口服液、止泻灵、鸡胃灵、速效泻痢宁、泻痢停散等中药用于预防和治疗禽大肠杆菌病均有显著效果[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