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梅荣
(忻城县畜牧站,广西 忻城 546200)
忻城县牛养殖品种以本地黄牛为主,主要以本交的传统方式繁殖,肉牛生长速度缓慢、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牛品种改良是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是逐步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道路,能为广大养殖户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忻城县牛品种改良工作的现状、忻城县牛品种改良优势、牛品种改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牛品种改良的对策与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广西忻城县牛品种改良现状与对策。
广西忻城县牛品种改良工作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2006 年牛品种改良工作在全县全面铺开,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忻城县牛品种改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品种改良运营机制比较完善。一是忻城县畜牧站内部成立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小组,专职负责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二是拥有牛人工授精配种站点12 个,分布在城关镇、思练镇、大塘镇、古蓬镇、红渡镇、北更乡、遂意乡、新圩乡、欧洞乡、安东乡、果遂镇、马泗乡等12 个乡镇,牛人工授精技术员15 人(其中城关镇3 名、遂意乡2 人),年均配种母牛7 000 多头。2019年,全县冻配母牛8 356头,产杂交牛犊4 350头,目前1岁半杂交牛平均售价19 000元左右,比本地牛高3 500元,仅此一项,全年可增收1 522.5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忻城县牛品种改良优势
据统计,2019 年忻城县牛存栏量8.85 万头,出栏量2.6万头;截至2020年10月,牛存栏约8.99万头,出栏量2.13万头。
自从忻城县大力推广牛品种改良工作以来,培养了许多本地牛人工授精技术员,经过多年的技术推广宣传和杂交示范效应,各乡镇配种点配种员已建立起与养牛户的有效联系,牛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全县母牛人工配种覆盖率达到55%以上。牛人工授精技术及杂交牛养殖获得了肉牛养殖户的广泛认可。
忻城县现有牛人工授精服务技术员15 人,其中具5年以上技术服务经验人员达70%以上,年均配种母牛500 头以上人员有7 人,年均配种母牛1 000 头以上人员有2 人,牛人工授精平均受胎率达63%。同时,忻城县畜牧站积极组织各配种点技术员参加牛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了牛人工授精技术水平。
忻城县畜牧站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7 人(中级职称5 人,初级职称2 人)。自全面推广牛人工授精技术以来,忻城县畜牧站全面负责全县牛品种改良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包括液氮、冻精等品改物资的发放、品改数据统计管理等、项目管理人员稳定、专业。
在牛品种改良过程中,要做好牛品种改良需要引进高质量的种牛冻精,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配种站点,这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资金不足,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在技术和设备、观念方面等还处于落后阶段,使得杂交改良覆盖率较低,产出杂交牛后代较少,没有真正体现牛品种改良的效果,可见资金匮乏会对牛品种改良工作造成直接影响[1]。
尽管忻城县牛品种改良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大部分养殖场杂交牛的养殖方式并不科学,采用单一的圈养方法来养殖杂交牛,使得杂交牛缺乏运动,抵抗力下降;部分养殖场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不舍得选用优质饲料或饲料结构较单一。这些不科学的饲养方式对杂交牛的体况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此外,部分养殖户对母牛妊娠前后的相关疾病、营养需求等知识不足,仍沿用传统粗喂放养的饲养习惯,不注重母牛的健康情况,造成母牛出现营养不足、抵抗力降低等问题,最终导致母牛流产、早产、产下弱小牛犊等现象,从而影响了繁殖率。
就忻城县而言,在当前的养殖产业中,部分养殖场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养殖户往往过于注重“量”,而忽视了牛的“质”。虽然养殖户养殖杂交牛的热度持续增高,但是更多的是追求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户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对于产品品质和品牌的投入却微乎其微,也使得牛肉的价值效益提升不大,从而形成“扩大投资-数量增多-效益提升不显著-扩大投资”的养殖恶性循环。不可否认,部分养殖企业的做法虽然能在短期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不注重牛品种改良会使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大大降低,影响企业的长远效益,也阻碍忻城县牛品种改良发展的脚步。
成立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牛品改领导小组、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的技术小组,负责协调、保障、落实牛品改工作,具体业务由县畜牧站统筹安排。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吸引农村有志青年加入牛品种改良工作中,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制订符合地域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将品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各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负责具体的牛品改工作,从每个乡(镇)“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经费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品改费用,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用于年终考核后“以奖代补”资金发放给品改员[2]。
制订牛品改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实行制度管人,加强牛品改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定期举办牛品种改良技术培训班,邀请区内外专家到配种点进行现场指导与培训,确保牛品改工作人员每年培训1~2次,还要争取经费,每年让全县的品改员出县交流学习2~3次;做好牛品改技术员新老接替工作,鼓励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以带徒的方式进行一对一培养青年技术员,避免牛品改技术队伍因年龄偏大或其他客观因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忻城县经过近两三年对牛品改员的精心挑选、极力开展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全县12 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1~3个技术精湛的牛品改技术员,弥补了以前有的乡镇牛品改员存在空档的现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自觉规范服务与收费行为,杜绝乱要价、乱收费、服务差等现象,提高牛品改工作人员队伍形象[3]。严格执行《品改员管理制度》《牛冻精保存与运输制度》《牛冻配操作注意事项》和《忻城县牛品改工作奖励方案》等规章制度。
积极探索墙体宣传,品改申报点宣传、动物诊疗人员宣传、以会代训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全县良好的牛品改氛围,不断提高群众对牛品改技术的接受程度。实行一罐多架、移动架等增架不增人和设备的办法,推动建设复合授精点,促进授精点在农村移动,在规模养殖场扎根。
忻城县选择城关镇板河村上塘屯作为牛良繁基地建设示范点。城关镇板河村上塘屯位于忻城县东北部,距离县城7 km,交通便利。全屯耕地总面积 300 多亩(1 亩≈667 m2),共 30 户,总人口 118人。其中饲养黄牛有18户,共饲养黄牛72 头,杂交良种牛65 头,杂交良种牛覆盖率达90.28%。2019 年配种母牛共产杂交良种牛犊21 头,实现增收11.2万元。农民通过饲养杂交良种牛,拓宽脱贫致富稳增收的渠道,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组织品改员和养殖专业户经常到示范点参观学习,经过示范点对全县的辐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2020年忻城县积极实施广西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截止10 月,共领取冻精2375 支,配种母牛5 865 头,其中黄牛5 114 头,占完成任务7 000 头的83.79%,受胎率65%以上;产杂交牛1 800 头,产值1 080 万元。牲畜品种改良切实提高了牲畜的生产性能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在扶贫工作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高了冷配普及率和品改员的积极性。
虽然忻城县在牛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因此,还需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全县的牛品种改良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