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兆琨
(萝北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黑龙江 萝北 154200)
因为口蹄疫发病率比较高,对家畜危害严重,被我国列为强制免疫疫病之一。各养殖场每年都进行大范围、高密度的疫苗接种工作。然而,在现实生产中,口蹄疫仍然在一些养殖场内流行,不仅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养殖业将来的持续发展。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口蹄疫发生,在接种疫苗的同时还要结合疫苗接种的具体流程,分析哪些环节会出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控。
疫苗有一定的存储时间限制,如果存放方式不当导致疫苗失效,或者给畜禽接种了已经过期的疫苗,不但会导致免疫失败,而且会对畜禽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采购及注射口蹄疫疫苗之前,应做好密封状态、药液性质异常变化情况的检查工作,现用现配,严禁使用质量不达标的疫苗给畜禽接种。
通常情况下,如果同一种疫苗需要连续接种2~3针剂,则应当控制每一针疫苗的接种时间,一般应间隔半个月以上。同时,不同疫苗之间也需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尤其是在注射弱毒性疫苗时,间隔时间过短可能引发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通常应安排专业饲养人员为畜禽记录疫苗的统一接种时间,建立接种档案。并为接种过疫苗的畜禽打上标记,以便于区分其是否接种了疫苗以及接种了几针疫苗。
诱发口蹄疫的毒株种类有很多,能消灭不同病原体的疫苗品种也不同。如果没有根据当地常见的口蹄疫病毒类型选择合适的疫苗品种,或者为了节省成本随意减少药物注射量,都无法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注射疫苗前必须要在当地展开调查,了解口蹄疫类型、特点,分析口蹄疫发病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精准管控药物品种及用法用量。
有些畜禽天生体弱多病,注射疫苗后仍然无法对口蹄疫产生抵抗力,导致疫病频发。除了要科学选择疫苗的品种、按时为畜禽接种疫苗之外,在接种时还应避开畜禽生病的时间段,先检查其身体状况,确定符合疫苗接种要求后,才能展开疫苗接种工作。
畜禽日常的饲料种类单一,无法通过进食获得更多的营养,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会增加免疫失效的概率。针对这个问题,应及时从饮食管理的角度出发,关注饲料的卫生程度、营养程度,根据畜禽的品种及日龄大小,科学严格落实好饮食管理工作,以确保畜禽在接种疫苗后身体能够及时产生足够的抗体,降低其感染口蹄疫的概率。
另外,有些畜禽幼崽在初期成长阶段主要依靠吮吸母体的乳汁来获得充足的营养。为幼崽接种疫苗时,要想从补充营养的工作角度来提升其免疫能力,需要注重关注母畜的身体健康情况,尤其是要分析母畜是否存在乳房疾病。检查乳汁的营养成分、含量。并根据畜禽幼崽的日龄、体重大小,科学确定疫苗的使用量和具体接种时间。
在环境温湿度短时间内变化差异过大的情况下,或者兽医拿着针头追着畜禽进行接种时,可能会由于畜禽出现对环境的应激反应,身体各项功能异常,致使口蹄疫免疫失败的问题。基于此,养殖场应当在高温天气及时通风,并在圈舍内均匀洒水。遇到低温天气时,则要及时进行圈舍内的增温管理工作。
当畜禽发生应激反应时,如果已经注射了疫苗,则应及时采取安抚措施,并在饮食中添加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避免疫苗失效。如果还没有注射疫苗,则应当暂停注射,观察应激反应后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判断疾病类型。等到完全治愈疾病后才能着手展开疫苗接种工作。
环境卫生问题及接种疫苗时所使用的医疗设备的卫生程度是否达标都是引发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仍然有很多养殖场没有落实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工作,导致细菌滋生。而负责疫苗接种的工作人员经常会为了节省成本,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剂,导致疾病交叉感染。这需要及时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着重介绍卫生问题对畜禽健康产生的影响,对畜禽饲养和疫苗接种人员进行培训。
养殖场可能会在日常养殖中使用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以提高畜禽的抗病力。如果抗生素使用方式不当或使用量过多,就容易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进而使得畜禽在接种疫苗后无法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病毒再生、分裂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这也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关键因素。需要积极研发新品种疫苗,并应当普及有关畜禽医疗工作的基本常识,避免养殖场滥用药物。疫苗抗原血清型与流行血清型不匹配、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匹配度不高、新毒株的输入都会影响接种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有些兽医人员为了追求接种速度,或者赶时间,在接种疫苗时打“飞针”,注射部位、注射深度以及注射剂量不同都会影响接种效果;接种时间对免疫力的产生有很大关系,所以制订合理的免疫制度也非常重要。另外,如果在首免后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能起到更好的免疫效果。
注射疫苗是降低口蹄疫病发病率的关键方法,笔者主要从疫苗质量问题、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长、疫苗品种及用量、畜禽体质、机体营养情况、应激反应、卫生问题和病毒变异问题等多个方面,分析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从中研究出有效提高免疫接种效果、保障畜禽身体健康的可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