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泉
(永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 永吉 132200)
猪疝气的主要病因有猪腹压升高以及猪腹壁强度降低两种,同时多数病例是因为基因遗传引发,而有少数的病例是因为患病猪受过外伤或者细菌感染导致。为了避免此种疾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需要增强诊断及治疗意识。
实践表明,引发猪疝气的主要原因有猪腹内压力过高和猪腹壁强度降低两种,其中猪腹内压力过高病例较为常见。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为猪腹部遭到外力压迫,如踩踏以及不合理挤压等,或者由于猪自身的排尿困难及便秘等,部分生猪发病是因为在进食过程中出现过度饱食等情况。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得猪腹压升高,引发猪疝气。
造成猪腹壁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种,即先天性因素以及后天影响。首先,先天因素具体指生猪的腹股沟宽度过大以及脐环闭锁存在缺陷等;其次,针对后天影响而言,主要是因为创伤及感染等因素导致,易引发疝气。在对猪疝气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发现生猪脐部以及阴茎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垂及肿大现象,通常为疝气的主要特征。
通常情况下,患有疝气的生猪在呼吸及体温方面的表现相对正常,但是对于体型相对较小的患病猪而言,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便秘。猪疝气病会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同时与患病猪的小肠内部气体流动存在密切联系。在患病猪日常生长的过程中,患有疝气的部位会逐渐增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且有效的处理,会使得患病猪出现感染,甚至造成死亡。除此之外,患病猪在进食之后,由于气体无法通过小肠顺利排出体外,会使其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进而引发患病猪的情绪烦躁等表现。
为了让猪疝气病得到准确的诊断,养殖场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尤其要提高对常见患病部位的重视。通常在患病猪的腹壁脐孔位置会出现球形的肿胀物,经过触摸,呈柔软状态,同时养殖人员可以在猪仰卧时对肿胀部位进行按压,内容物可以顺利还原至腹腔,可以诊断为猪疝气。
针对自动复位型猪疝气而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时有时无,如果患病猪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会发现症状较为明显,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很难观察到症状。在患病猪进食之前疝气面积相对较小,而进食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养殖人员在对患病部位进行触摸时,会发现没有硬块物存在,如果经过按压可以使肠道恢复原位。结合以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良性疝气。
针对此种病症开展治疗工作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手术刀将出现疝气的部位切开,合理分离皮下组织及黏膜,之后将患病猪出现错位情况的肠道还原到腹腔中。技术人员应该提高对缝合环节的重视,在患病猪的腹腔中散入适量的磺胺结晶粉或者青霉素粉,从而达到消炎的目的,之后对皮肤处的切开部位进行缝合,做好以上工作过程中的消毒工作,避免引发细菌感染。在完成手术后,应该利用青霉素以及穿心莲等注射液做好消炎,降低其他种类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炎症坏死型猪疝气病相对来说治疗难度较大,由于此类病症的疝轮口径较小,且疝轮边缘结实程度较高,会导致猪肠道无法顺利回到腹腔中,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会使得黏连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出现其他炎症及患病部位坏死等情况。对于此种类型疾病的治疗,需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完成。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手术刀有效分离出现的肠黏膜及肠系膜黏连部分,同时切除已经出现坏死等情况的组织,彻底清理渗出物,并利用磺胺结晶粉或者青霉素粉做好消炎工作。在手术完成后,为了避免引发其他感染,需要对患病猪注射消炎抗菌液,疗程为2 d。
对于猪疝气,与其他类型相比,梗阻坏死型最为严重,且复杂性强。此种猪疝气的主要引发原因为以上两种疝气病的升级,临床表现为疝腔内炎症对患病猪肠道浆膜及环纹造成不同程度的侵害,从而形成一定的损伤,导致患病猪的肠道变得狭窄,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引发程度严重的肠梗阻,久而久之会出现大面积的肠道坏死。
针对梗阻坏死型猪疝气的治疗,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将患病猪的病灶切除,即切除坏死的肠道并对肠系膜血管开展相应的结扎工作,保证整个过程的精细化,并对肠管做好二次缝合工作。患病猪通常会在手术后出现低钠以及脱水等症状,部分病例会感染败血症。为了避免患病猪出现以上情况,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做好患病猪维生C、生理盐水以及葡萄糖的补充,并加强与消炎抗菌类药品的结合做好综合性治疗。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疝气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生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给养殖户造成了经济损失,需要提高对猪疝气的重视,熟练掌握科学的诊断方法,结合不同的病症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工作。并且重视对种猪的检查,保证种猪不存在疝气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