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礁
(绥滨县绥东镇人民政府农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 绥滨 156204)
仔猪水肿病又称猪大肠杆菌毒血症,病原是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主要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特别是生长速度快、营养状态良好的仔猪中,病猪表现为眼睑水肿、运动失调、四肢麻痹或完全瘫痪。剖检可见头部皮下、消化道、脑和肺脏水肿。饲料改变或饲料中蛋白质与能量比不平衡、气候剧变以及缺乏运动等均是诱因。
很多母猪身上隐性携带一些病原菌,可在生产或者哺乳的过程中将这些病原菌传染给了新生仔猪,从而容易诱发仔猪生病导致死亡。新生仔猪的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差,如果是通过带菌母猪感染后,通常致死率比较高。如果同窝仔猪中有1头发病,也会很快将病原菌传染给同伴,导致群体发病,难以幸免。
由于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而粪便当中通常会大量存在这种病菌,如果饲养人员的卫生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按时将猪圈中的粪便清理出去,导致仔猪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上沾染粪便,就容易造成细菌传播而引发疾病。
断奶后仔猪肠胃功能出现异常,导致体内的生态平衡被打破,造成细菌繁殖的情况。应激问题会导致仔猪绝食、身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进而给病菌创造了入侵的机会,造成了水肿病。断奶后仔猪无法适应以咀嚼饲料的方式来进食,饲料没有完全嚼碎就进入肠胃当中,容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出现应激反应。另外,由于国内近期的猪价急剧下跌,大部分养猪场都进入亏损模式。为了降本增效,很多养猪场改变了以往的养猪方式,猪群从原来的自由采食改为现在的限量饲喂,甚至小猪断奶后直接改喂成年猪料,饲料中营养成分搭配不当;有的猪场甚至放弃疫苗投入和日常的清洁消毒工作等,饲料和猪舍的卫生程度没有保障。而刚断奶后的仔猪身体素质差,不能适应饲料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因此各地猪场出现断奶仔猪水肿病的情况逐渐增多。
仔猪水肿病的主要特点就是病程短、发病快、致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侵害的主要对象多是断奶仔猪,疾病的传染渠道有很多。在规模化大型猪场中一年当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段都有可能发生本病。农村及中小型猪场春秋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阴雨天气、气温异常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阴冷潮湿的问题,给病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从水肿病的主要症状来看,通常会发生肿胀的部位是肠胃。病症严重时,仔猪的身体也会出现异常浮肿的情况。发病部位以眼周、口腔为主,有时还会出现脖颈、腹部肿胀的情况。而且疾病发生的比较突然,潜伏期内无明显的症状。而一旦发病,病猪的食欲下降,有时会出现身体抽搐的情况。测量其心跳,有明显加快的症状。同时,体温没有明显变化,但会先出现腹泻再出现便秘的问题,导致病猪不愿意运动,经常躺卧在原地。一般在24 h 之内死亡,有些病症较轻的仔猪可能存活时间会相对长一些。
诊断可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如突然死亡,身体不平衡,步态摇摆,共济失调,麻痹,后肢划动、震颤以及细菌分离等。如果疾病诊断阶段发现有病猪因为该病症而死亡,则可以采取解剖措施,方便观察肠道、胃部是否存在水肿的情况,进而准确判断病症类型。
预防疾病的关键方法就是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尽量不要在发生过传染病的地区采购生猪。同时应根据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科学制订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方案。首先,应确保环境温湿度适宜,并逐步少量、多次地在仔猪还未断奶的阶段喂食一些便于消化的饲料,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率。其次,应关注饲料的营养成分,通常要选择多汁饲料,且要选择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适中的饲料。并重点检查饲料的卫生程度,严禁采用霉变的饲料喂食仔猪。最后,养殖场需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制,要求饲养人员每日按时清理猪圈中的粪便,并定期开展擦拭栏杆、门窗等基础工作。在疾病高发期,提前进行环境消毒杀菌等工作。另外,可以使用一些预防猪水肿的疫苗,在仔猪断奶后及时为其注射,科学降低疾病发生率。与此同时,应关注怀孕、哺乳期间母猪是否为病菌的携带者,及时做好对母猪的健康检测工作。
针对断奶仔猪常见的水肿病问题,一旦发现病症,应及时将仔猪隔离在单独的猪圈当中,避免病原菌传染。消除水肿可用的药物有很多,要做出合理的选择。比如头孢止痢,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应用,一种是兑水让病猪口服,一种是进行肌肉注射。一般肌肉注射的见效速度快,具体使用时必须严格管控用量。要采用称重测量的方式确定仔猪的体重,根据体重来调整用药量。通常仔猪的体重每增加1 kg用药量也要增加0.1 mg。
在进行仔猪水肿病诊疗工作之前应多方考虑,从病原类型、病症传播渠道以及仔猪是否出现了应激反应和饲养管理方面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疾病的流行性特点和临床症状,有序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要注意仔猪水肿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确需治疗前应采取隔离方式,严格控制好药物用法、用量,并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