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周 辉
(1.泰兴市分界镇兽医站,江苏 泰兴 225416;2.如皋市江安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如皋 226500)
在生猪四肢发生的疾病通常都会造成患病猪跛行,虽然此类疾病的致死率较低,但是会对生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使其无法体现实际价值。为了防止生猪跛行的出现,需要做好以下相关疾病的诊治工作。
猪滑液支原体疾病主要的感染途径为母猪或者老龄生猪的呼吸道感染。而对于4~8周龄的猪群来说,因为母乳能够带来一定的免疫作用,感染率相对较小,而除此之外的其他猪群较容易感染。发病率可达50%,但是死亡率较低,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可发生急性跛行,持续时间能够达到10 d,且关节炎的引发原因主要有应激反应、外伤恶化等,多数病例会出现疼痛现象。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关节组织发生肿大,且有黄色滑液流出,同时可以分离出猪滑液支原体。
结合发病年龄以及对临床症状能够得到准确诊断。主要的临床症状包含一肢或者多肢的跛行,并且可以在关节位置发现肿胀情况。相对较为典型的病例不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同时没有腹膜炎以及肺炎等明显症状,对发病3~4 d 的患病猪抽取滑膜内的滑液,进行相应的病原菌分离和专业的培养,从而能得到可靠的诊断结果。
针对急性病例来说,利用青霉素进行治疗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且应与猪丹毒做好区分。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药物为林可霉素以及泰乐菌素,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四环素以及恩诺沙星进行治疗。引发此病的原因主要是应急反应的降低,对于无特定病原(SPF)生猪而言,由于没有病原,所以不会发病。
猪丹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即最急性、急性以及慢性。首先,最急性病例的发病较为突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死亡;其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关节痛感明显,并且患病猪嗜睡,并伴有发热症状;最后,慢性病例会出现外周血管的血管炎,待发病2~3 d 后会在部分皮肤位置出现较为典型的荨麻疹,之后蔓延到全身。在部分地区,如果猪群患有猪丹毒,发病时的主要表现为跛行,但是没有相应的皮肤病灶。患病生猪容易出现踝关节肿大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因皮肤组织的坏死引发大面积腐烂。
在猪丹毒的发病过程中,急性病例可以通过皮肤上的菱形病灶进行诊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会在猪群中出现主要的三种不同病例类型。针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在肾脏、淋巴结及肌肉等部位存在出血现象,并且在急性期会出现大量滑液的蓄积,一旦出现关结炎,则会导致关节出现裂开现象,同时可能引发瓣膜性心内膜炎,最终确诊需要与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进行有机结合。
对未经过治疗的患病猪进行专业剖检,主要是抽取其关节部位的关节液,开展相应的细菌分离培养试验,采用药敏试验的方式可以为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青霉素完成快速的治疗性诊断,如果猪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较为敏感,可以选择青霉素为重要的治疗药物,帮助养殖场节约治疗成本。如果病原菌对林可霉素较为敏感,则可以选择林可霉素以及泰乐菌素开展治疗。
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生猪群进行灭活苗或者弱毒苗的注射工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猪丹毒感染进行有效控制。猪丹毒的发病与未做免疫存在密切联系,一旦发现存在猪丹毒病例,需要了解母猪的疫苗接种情况,虽然部分养殖场内的母猪接种过疫苗,但是依然存在育肥猪出现感染的可能,所以需要保证疫苗接种的全面性。
在生长育肥猪中,部分生猪会存在蹄部生长速度过快的情况,导致蹄部出现撕裂以及损伤等情况。同时猪舍地面的类型也是引发生猪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采用的地面为宽槽底面,则容易使生猪蹄部陷入到缝隙中,从而造成损伤,如果地面过于粗糙,也会造成蹄部的损伤,进而为病原提供良好的入侵条件,久而久之会引发腐蹄病。除此之外,生猪还会因为自身缺乏生物素,出现蹄部无力以及裂开等现象。
养殖场需要针对后备母猪进行生物素的补充,对于处在哺乳期的母猪来说,应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生物素,合理的用量为2.32 mg·kg-1。而如果使用的目的是让母猪及初产母猪的生产性能及蹄部功能得到提高,则应该将生物素的添加量定为1.16 mg·kg-1。
如果养殖场的饲料供应相对充足,则很少会出现营养性病病例,即白肌病。虽然维生素缺乏以及硒元素的不足等容易引发生猪的意外死亡,但是部分病例通常会出现无法站立或侧卧等症状。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具有心外膜出血以及肌肉苍白等现象,有效的预防方法为补充硒浓度为0.3 mg·kg-1的亚硒酸钠,如果此病呈现群发趋势,则需要利用硒/维生E 进行注射,并配合营养性饲料的投喂,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有4种疾病容易引发生猪跛行,即关节炎、猪丹毒、蹄部疾病以及营养性肌病,为了避免猪群中出现跛行,需要养殖人员深入了解以上疾病的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从而避免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