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质彬
【经济学与管理学】
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程质彬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以共生理论为指导,论证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共生关系。在评价2004—2018年安徽省文旅两大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间的共生模式;结果显示:1.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向好;2.艺术表演业和国内旅游市场分别为影响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安徽省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共生关系,在组织模式上处于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状态,行为模式上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接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最后提出了提升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打造文旅精品项目,加大政策供给的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共生模式; 安徽省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关系除了捕食、竞争之外,还有合作与共生。从根本上讲,共生关系是事物之间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文化和旅游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共生系统[1]。在文化和旅游的共生系统中又存在着若干个共生子系统,其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子系统是文化和旅游共生系统的核心和关键。两大产业的优质共生,对推动文旅共生大系统发展,带动经济的提质、转型、增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依托优势资源,近年来文旅两大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安徽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088.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3%,居中部第一位,全国第十位[2]。2018年,安徽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2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13%[3]。从数据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两大产业的和谐共生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两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研究安徽省文旅产业的共生,分析其共生现状,找出两大产业共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促进两大产业的和谐共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生物学中的共生,原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4]。袁纯清是国内共生理论研究的开创者,拉开了国内共生理论研究的序幕[5]。钟俊首次将共生理论引入旅游研究,奠定了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6]。
共生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组成[7]。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1];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模式按照组织程度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按照行为方式可以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其中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8];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共生环境[9]。在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10]。三大要素之外,共生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共生界面,所谓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的渠道和媒介[11]。共生关系以共生单元之间产生新能量为本质特征,是一种共生单元之间共同适应、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过程。
自2001年钟俊开创旅游共生研究起,共生理论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关于旅游共生的研究也逐渐成熟。综合现有研究来看,空间共生、利益共生、内部共生、外部共生是旅游共生研究的焦点。在旅游空间共生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空间之间的关系要追求“合作性竞争”,目的是让彼此实现最大利益。韦福巍等基于共生理论定量研究了广西14个地级市的旅游共生关系,并提出了各市旅游业共生发展的策略[12];马国强和汪慧玲以兰西城市群为例,研究了城市群旅游业共生发展问题[13]。在旅游利益共生方面,学者们多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展开研究。王巧琪以云南大墨雨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乡村旅游发展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现状和利益诉求,判断了各利益主体的共生模式,最后提出了各利益主体的共生发展路径。[14]。邵利和唐仲霞结合青海省祁连县实际,实证研究了民族旅游社区多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总结出当地旅游社区的“REGT”互惠共生模式[15]。在旅游系统内部共生方面,弓志刚和李亚楠将乡村旅游产业链视为一个共生系统,分析了其特征,并结合山西实际提出了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的路径[16];周美静和许春晓构建了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图谱,并分析了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17]。在旅游系统和其它系统共生方面,学者们研究了文化和旅游[1]、古村落保护与旅游[7]、民俗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18]、旅游经济与交通业[19]等的共生关系。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范围较广,其中关于共生模式的研究是核心;(2)多结合具体区域展开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3)旅游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共生研究逐渐增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发现,现有文献中关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的研究文献较少,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本研究利用安徽省2004—2018年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关系,重点分析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模式,并提出促进两大产业和谐共生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具备内在性质的兼容以及时间或空间上的联系;(2)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至少形成一个共生界面;(3)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通常由共生单元之间联系的亲切度、同质度和关联度所决定;(4)共生环境的培育对共生关系的稳态具有关键作用[20]。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完全满足以上条件:(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系紧密,两者分享文化资源,以旅游消费市场为共同市场,产出文旅产品;(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可以形成诸多的共生界面,如文化资源、旅游消费市场、文旅产品、基础设施、行政管理体制等;(3)文化产业借助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实现自身发展,旅游产业利用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提质转型,亦或是两大产业以相关文旅项目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利用资金、技术、市场、文化资源等要素在两大产业间自由流动,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共生发展;(4)有利的外部环境确保了两大产业共生关系的稳定。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及各地相关管理部门的成立,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扫清了体制障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对文旅产业融合的政策供给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提供了便利,旅游者旅游需求的转变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的根本动力,投资者对文旅项目和产品的投资热情是两大产业共生的主要推动力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联系密切,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提供高品质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广阔市场;二者相互支持,和谐共生。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质,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高品质发展。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延伸,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开拓,不仅有利于经济收益的增长,还有利于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创造了条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绚丽多彩的旅游演艺、发展迅速的田园综合体等都是高科技手段支撑之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的典型。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彼此需要,以及旅游需求转变和高科技手段的推动,促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
前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的条件分析,论证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共生关系。结合共生理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模式也可以分为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组织模式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其中,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的最优模式。
1.构建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21][22],并考虑专家意见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文旅两大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用熵值法求得,具体见表1。
2.构建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线性加权模型,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如下:
共生度指的是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反映的是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计算模型如下[23]:
参考相关文献[19],利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度可以判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模式,具体标准如表2。
表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表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模式判断标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安徽省统计年鉴》(2005—2019)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8)。
根据公式(1)(2)及各指标权重,利用安徽省2004—2018年相关指标数据,计算2004—201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值,具体见图1。
图1 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18年安徽省文旅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相较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显曲折。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来看,发展水平评价值从0.1361上升到0.9497,年均增长率为13.83%,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2005—2006年和2007—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为历年最低值。2005—2006年出现下降主要受产业规模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数、群众文化机构数、艺术表演团体数、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都有所减少。2007—2008年出现下降,主要受文化市场表现不佳的拖累,营业收入和机构数双双下降,其中营业收入下降了78.08%。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增长最快的是2010—2011年,增长率为57.25%;其中,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业收入增长了108.42%。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来看,发展水平评价值从0.0290上升到0.9107,年均增长率为25.83%,增长速度高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增长速度。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2015—2016年略有下降,主要受星级饭店规模和旅游景区规模的影响;其中,星级饭店数量下降了28.80%,星级饭店数量的下降主要受公务消费政策、行业竞争和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增长最快的是2004—2005年,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旅游景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主要原因。
运用SPSS22.0对2004—2018年两大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值做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注:R为相关系数,P为显著性检验的概率,N为样本数。
从表3可知0.8<R<1,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显著相关,说明两大产业间存在共生关系。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理论分析和主质参量选择的合理性,分析结果为后续共生模式分析奠定了基础。
1.组织模式分析
共生组织模式的判断主要分析共生单元质参量相容的时空尺度和相容的方式[8]。安徽省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从广义来讲,部分文化资源也隶属于旅游资源。因此,从安徽省旅游业兴起开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文化产业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到旅游业成长成熟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反哺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直至今日,产业间开始深度融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各地产生了一大批文旅融合精品,典型代表有芜湖方特主题公园、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黄山“徽韵”大型实景演出等。当然安徽省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市场、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组织模式处在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阶段。
2.行为模式分析
共生行为模式的判断主要通过共生度的计算来获得。共生度的计算首先要确定共生单元质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SPSS22.0对安徽省2004—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值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0.954,R2=0.909,P=0.000。通过散点图发现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值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值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度好。具体模型如下:
将式(11)、(12)代入式(4)、(5),可得:
表4 2004—201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度
表5 2004—201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系数
1.整体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向好
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来看,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占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大,表明艺术表演业的发展对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占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排前两位,表明国内旅游市场的表现对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共生关系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满足共生关系产生的门槛条件,两大产业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存在多个共生界面、外部环境有利于共生关系的稳定。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3.共生模式由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
从共生模式来看,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组织模式处于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阶段。2004—201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行为模式均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贡献更大;而现在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在逐渐增大,到2018年趋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
1.以艺术表演业为突破口,提高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安徽省戏剧资源丰富,典型代表有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庐剧等,这些丰富的戏剧资源为安徽省艺术表演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这些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戏剧资源为基础,发展艺术表演业,进而带动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些传统戏剧也要有所创新,不断更新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和营销方式,满足观众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2.重点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提高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
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对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安徽省深耕国内旅游市场,首先,要在旅游产品上做文章。一方面要强强联合、提高质量,加强优势地域、优势景区之间的联系,强化旅游形象,提升竞争力;同时,在其他地域和景区要积极创新,改善传统旅游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产品类型的供给。安徽省旅游产品主要为山水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产品类型单一,尤其缺乏创意型旅游产品,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较滞后,深度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关键之一就是增加产品类型,形成持续吸引力。其次,是改善交通条件。安徽省优质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皖南地区,皖南地区多山,交通不便,中心城市到景区,以及景区和景区之间的交通不便更是短板;安徽省应持续改进交通条件,提高可进入性和舒适性。最后,应加大营销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在分析历年客源状况的情况下,理清营销重点,注意采用当下时新的营销方式,切实提高营销效果。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安徽省不但要积极吸引长三角市场游客,还要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客源中转站,吸纳更多长三角流域外游客源。
3.提高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2004—201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关系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要想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必须提高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旅游产业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通过文化产品购买的方式,将旅游流引入文化产业,帮助解决文化产业解决市场的发展问题。其次,应加强同文化产业的合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以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以旅游演艺、田园综合体、主题乐园、文化艺术节为依托,推进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要以文旅项目为抓手;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安徽省可重点发展旅游演艺、田园综合体、主题乐园、文化艺术节等文旅项目。在文旅项目的打造上,要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真正做到文旅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合理布局文旅项目,强调与地方旅游形象的契合,不跟风、不冒进。
5.加大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的政策供给
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的稳定影响很大。截至2018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关系趋近对称互惠共生。要想实现对称互惠共生并保持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做支撑,其中政府的政策是关键。近年来安徽省陆续提出了“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战略,在政策上给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较大的倾斜。要促进安徽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文旅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在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管理等方面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 熊海峰,祁吟墨.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1):40-48.
[2] 安青网.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EB/OL].[2020-06-20].http://www. ahyouth.com/news/20190509/ 1379729.shtm.
[3] 人民网.安徽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6-20].http://ah.People. com.cn/n2/2019/0228/c358428-32689985. html.
[4]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天津:经济科学出社,1998:1-30.
[5]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3-5.
[6] 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3):17-19.
[7] 孙应魁,塞尔江·哈力克,王烨.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策略探究——以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6):84-91.
[8] 孙振杰.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协调演化[J].企业经济,2018,37(8):167-174.
[9] 刘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6):35-38.
[10] 郭永昌.乡村社区—旅游景区共生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2):187-189.
[11] 周美静,许春晓.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韶山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9):127-144.
[12] 韦福巍,黄荣娟,时朋飞.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区域城市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3):118-126.
[13] 马国强,汪慧玲.共生理论视角下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J].城市问题,2018(4):65-71.
[14] 王巧琪.大墨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15] 邵利,唐仲霞.基于共生理论的民族旅游社区多主体共生研究——以青海省祁连县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0,31(2):88-97.
[16] 弓志刚,李亚楠.山西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0(9):203-207.
[17] 周慧玲,许春晓.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图谱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81-85
[18] 周忠良.民俗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和谐共生[J].文化学刊,2018(5):121-126.
[19] 马国强,汪慧玲,许倩.西北地区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共生发展[J].经济地理,2019,39(10):223-230.
[20] 潘冬南.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探讨——以广西北部湾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6(4):168-173.
[21]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
[22] 方忠,张华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9-45,169.
[23] 唐仲霞,马耀峰,魏颖.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共生关系检验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35(4):671-677.
The Symbiosis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CHENG Zhibin
(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Anhui, China )
Guided by the symbiosis theory,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i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8, the symbiosis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continue to improve; 2)The art performan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3)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Anhui is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symbiosis to integrated symbiosis in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 and the behavior pattern is in an asymmetrical reciprocal symbiosis state, closing to a symmetrical reciprocal symbiosis stat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wo industries, enhancing the suppor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building cultural and tourism projects, and increasing policy supply.
cultural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he symbiosis model, Anhui
F592.7/G124
A
1673-9639 (2020) 06-0053-11
2020-07-07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证研究”(SK2019A0871)。
程质彬(1987-),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旅游教育。
(责任编辑 陈 俭)(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