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

2021-01-11 03:13平,张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陈 平,张 翔

【大学之道】

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

陈 平,张 翔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献,对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献数量逐年攀升,研究机构以师范院校为主,且呈现专业性特点,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和关键词突显图发现,2018年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最热年份,其中“师德师风”“教师编制”等关键词突显强度最强;2019年至今研究焦点转为“专业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关注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综观整个研究过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历经宏观理念阐释、中观体系构建以及微观路径探寻三个阶段;后续研究需要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创新研究,强化本土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研究,深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操作化路径研究。

乡村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可视化分析

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乡村教育强,则中国教育强。当前,我国有乡村教师300万人,但乡村教师的整体状况却不容乐观,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新的征程。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展开新的篇章。尤其是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的正式出台,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计划》明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战略基点,力图通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这立刻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学者们纷纷投入到乡村教师的研究中,迅速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鉴于此,为了全面厘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路径,进一步探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基本方向,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献,对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力图廓清近十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演进与趋势。

一、数据来源、工具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集,运用手工检索的方式,时间跨度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至今(2012至2020年),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截止2020年10月,共检索出有效文献445篇。其中期刊文献318篇,硕博论文58篇,报纸62篇,会议论文7篇。

(二)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space5.6R1版本软件,是近年来兴起的用于绘制、分析海量文献数据的引文可视化Java应用程序,通过知识图谱的呈现,为研究学科的关键知识结构、关键人物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提供可能。具体运行参数如下:将445篇期刊文献以Refwork的格式导出CNKI,并进行相应的格式处理后导入到Citespace,建立新的工程(Project)。在工程(Project)界面中,时间跨度(Timeslicing)选择2008年至2020年,时间分区(YearsPerslice)设置为1;术语类型(TermType)选择突现词(BurstTerms);节点类型(NodeType)选择关键词(Keyword);阈值(SelectionCri-teria)选择默认标准(top50%)。

(三)数据处理

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收集和梳理,从发表年份、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变等方面,对原始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呈现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总结研究共识,拓展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和实施路径。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整体概况

(一)文献年度走势分析

年度发文数量可以直观显示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受关注程度,文章发表数量越多代表这一主题受到学界的关注程度越高。通过统计发现,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研究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呈现了2012年至2020年10月间,“中国知网”刊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章的发文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以2012年为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学术期刊数量总体呈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2012年至2014年间保持平稳态势,平均每年发表12篇。2015年至2018年,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数量持续增长,2018年达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发文数量的顶峰,2019年出现回落。探其原因,以2012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为起点,2015年《计划》的实施为标志,加之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助力,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的颁布从国家层面定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全局性,这为学界持续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注入强大动力,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成为了学界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

图1 2012年至今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年度发表论文数量

(二)研究机构分布

学科研究机构的分布显示了该研究领域展开研究的主要阵地和主要力量。图2呈现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发文量排名前二十的机构,从开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机构来看,中国教育部发文量最多,发表21篇,其次就是西北师范大学发表12篇,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紧随其后分别发表11篇、9篇。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也各发表7篇、5篇。由此可见,师范院校、民族大学,综合性大学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领域的主阵地,我国教育部则成为研究机构中的“领头羊”,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各级师范院校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展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为开展研究的主要力量。而各类民族大学也为地区民族发展做出贡献,其他类型院校或机构对此研究则关注较少。

图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

(三)期刊分布特征

文献刊载期刊的分布及类型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偏好及研究成果质量。根据计量可视化统计发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献发表在核心和CSSCI期刊上的文献共有99篇,核心期刊占比29.5%。同时,在期刊的分布差异较大,具有不均衡性,发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34种。发文5篇以上的期刊有11种,其文献占期刊文献总数的28.5%。限于篇幅,表1列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刊载文章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这些期刊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有着较大贡献。其中《中国农村教育》刊载的文章数量最多,17篇,占总期刊发文量的5.5%,其次就是《人民教育》载文量12篇,《中国民族教育》和《中国教育学刊》发文量均为9篇,均占期刊总发文量的2.9%。《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教师教育研究权威性期刊发文大多是1至2篇,故没有出现在表1中。从期刊类型来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教育研究以及省级教育研究类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

(四)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研判学科研究前沿与趋势和构建学术话语权的学术骨干,是推动学科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根据作者发文量统计,发文2篇以上的共有21人。王定华、张海珠发文量位居前二,其中,王定华发表15篇,张海珠发文4篇,朱旭东、刘善槐、王艳玲以每人发表3篇紧随其后,他们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根据普莱斯(Price)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年限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发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则为该领域核心作者),可以计算出M值为5.6,即发文6篇以上的作者可认定为核心作者。然而,以现有样本文献分析可见核心作者极少,表明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群体较为分散,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初步展开相关研究,缺少系统化研究。

表1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期刊分布排名及占比

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热点分布与演进全景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热点分布

关键词是最能反映研究主题特点的词汇或短语,也是文献观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时,即称为关键词共现,可以透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学科主题之间的关系,揭示本领域研究的知识架构和研究热点,描绘出该领域的演进轨迹。节点选择Keyword,Top n为50%,运行Citespace,得到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的时区视图(Timezone)(见图3)。

图3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如图3所示,从时间维度呈现了2012年至2020年每一年关键词共现的特征,直观了解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分区的分布特点,进而从整体上了解乡村教师队伍研究的动态特征。在图中,线与线的节点(十字)代表关键词,节点大小显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出现频数与节点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字体大小代表中心度(Centrality),字体越大中心度越强。由此可见,以“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教师”以两大研究中心为研究起点,2015年起关键词逐渐增多,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2015至2020年。2015年“乡村学校”“乡村教育”节点较大,即共现次数较多,说明2015年的关注热点集中于这两部分,同时农村、农村教育、农村教师等关键词并未体现实质内容,也反映出2015年之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较为宏观的特点。2016年研究热点开始增多,主要研究集中在“队伍建设”“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三方面,与这三大研究热点紧密联系的包括了“教育公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教师”等研究内容。2017年“乡村青年教师”“民族地区”“教学点”字体较大即中心性较高,说明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部分,同时研究热点的增多也反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内容逐渐细化。2018年是关键词共现个数最多的一年,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最热年份,学界较多关注“补充机制”“教师编制”“师德师风”“幼儿园教师”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从2019年至今,主要关注“教师待遇”、乡村教师“素养”和“专业发展”“乡土情怀”培养,研究内容逐渐富有时代特色,同时这些关键词节点较小,也反映了这类关键词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界面运行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控制面板(Control Panel)中选择突显性(Burstness),设定检测模型,最少持续时间(Minimun Duration)为1,位移区间(γ)为0.7,其余数值保持不变,共检测出突显词条15个,并得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关键词突显图(见图4)。

图4显示了哪些关键词在什么时间段内突显为当时的研究前沿以及发展趋势。强度(Strength)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受到的关注越多,时间跨度表示该关键词受关注的持续时间段,开始(Begin)于哪一年出现,结束(End)于哪一年。从中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5年“农村”“农村教师”“农村教育”“乡村学校”是出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吸引了学界的关注视线,这与图3中关键词共现时间相符。在2018年这一研究最热年份,“教师编制”“教育部”“人大代表”“师德师风”四个关键词突显强度较强,但关键词强度存在年份差异。其中,“教师编制”强度2.4431,是2018年最大研究热点,成为最受到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推进深化《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要内容,也与之引起学界热切关注。“教育部”“人大代表”的强度突显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而“专业发展”强度3.4762,是2019年至今受到关注最多的内容,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相符,也反映了专业发展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较为迫切的问题。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演进全景

结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整体概况,根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见图3)以及关键词突现图(见图4),再结合二次文献的内容查证,发现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经历了宏观理念阐释、中观体系构建、微观路径探寻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虽然存在时间上的重心转移,但并非决然分离,其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仍然存在部分交融。

图4 关键词突显图

1.宏观理念阐释

在《计划》出台前,学界多呼吁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关注乡村教师的境遇。2015年6月1日《计划》正式印发颁布,学界开始关注到乡村教师对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乡村教师随之成为学界探索与研究的热点。根据可视化结果呈现,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等关键词展开。为了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以及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议,研究更多集中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论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向探讨两方面,研究视野较为宏观。

(1)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论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首先缘于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失衡,是振兴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需要。乡村教育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逐渐被政治经济和城市教育“双重边缘化”[1]。乡村教师作为发展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也成为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学者娄立志(2013)也指出,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学界共同承认的,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力量,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突破口[2]。因此,作为乡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建设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撑[3]。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贮备者”,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4]。其次,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却还不能完全适应,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和困境,如有学者等通过调查发现,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高;待遇不高、工作条件差;师德建设不力、教育观念落后;激励机制不够、职业认同感不强的困境[5]。这些问题不仅是实践性问题,更是理论性问题,需要系统研究方能解决,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则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

(2)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路向探讨。除了强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外,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向性问题也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计划》引领下,学者们开始就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展开探讨,系统规划、整体思考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指向。如蔡其勇(2018)认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信念、文化等多方支持,并从社会认知、师德师风建设、文化学习、办学能力基础建设以及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建好乡村教师队伍[6]。还有学者提出应以包容、平等的理念将城乡教育作为统一整体来思考,将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平等对待,弥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二者彼此理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7]。付卫东(2018)从我国改革开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中总结出重师德、抓源头、补短板、提待遇、加强督导评估的经验,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方向[8]。

2.中观体系构建

在普遍关注到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教师的重要性后,研究热点增多,乡村队伍建设、义务教育、教育公平、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关键词突显,学者们开始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构建与指导性原则,研究视线转向乡村队伍建设具体如何展开,构建制度框架,体现城乡教育公平的诉求。研究视角由宏观走向中观,力图构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和行动原则。

(1)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构建。制度上秉理念,下接行为。随着《计划》的落实执行,人们重点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国家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这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构建提供了基础。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此为开端研究者们开始构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2015年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标志,为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补充渠道、职称评聘、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八大举措。为此,有学者从师生比指标出发,创造性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进行再编,完成乡村教师队伍的校类结构失衡的均衡调整[9]。2016年颁布的《关于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均衡城乡师资配置,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基于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师资补充处于公开招考与专项项目并存的阶段,金志峰(2017)提出应转变城市中心倾向,建构适宜农村实际需求的政策体系,探索适宜于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政策工具组合,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补充政策优化路径[10]。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教师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赖昀、张学敏(2020)提出创新我国乡村教师编制制度,破除平面的制度设计路径依赖,提供教师编制独立供给,建设机动编制机制、建立科学核编机制作为制度补充,确保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11]。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孔养涛(2020)就此提出立足乡村实行乡村教师从职前到职后的“定向、专业、热爱、光荣”的本土化培养体系,实现教师真正扎根乡村教育的目标[12]。

(2)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原则。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系统实施的工作。要顺利推进这一工作进程,脱离不了一些基本原则和策略的指导。《计划》明确指出师德为先,以德化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提升质量,提高待遇;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这可以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原则的“官方版本”。然而,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对教师队伍的需求也不一样,这些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成绩。对此,有学者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要统筹考虑,针对区域、民族、城乡、校际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定点定向发力以确保实效[13]。还有学者则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既要切实改善乡村教师的从教条件与待遇,更要形成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标本兼治”原则[14]。

3.微观路径探寻

随着各地对《计划》的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出现诸多难题,主要表现为“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关键词共现时区图所显现的乡村青年教师、教学点、补充机制、教师编制、教师待遇、专业发展等关键词的高中心性正是这三大难题的具体方面。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学界针对以上方面,展开了精准研究,研究重心由原来的制度研究转为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1)激励优质教师“下村”的路径分析。教师不愿前往乡村任教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难题。学者们从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待遇吸引、编制倾斜等方面提出可操作路径。具体而言,在师资补充机制上,研究者们从完善师资补充专项计划政策研究出发,提出政府放权赋予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免费师范生,并建立专项基金给予选择并将编制迁入农村学校的应届毕业免费师范生鼓励[15]。针对特岗计划的实施完善提出省县精准对接,重点招聘学科紧缺教师,下移补充重心着力为村小和教学点补充高校毕业的补充路径[16]。还有学者采取“订单式”的方式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定向录取本地生源进行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的补充策略[17]。其次,有学者从教师待遇吸引方面指出,乡村教师工资虽然随工龄增长,但增长空间却非常有限。因此,入职时的基础性工资对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更具有决定作用,应当逐步实现从发放生活补贴到提高入职基础性工资的转变,以提高乡村教师的吸引力[18]。另外,教师编制是吸引教师下村的重要因素。王晓生(2018)提出从入口端科学、精准、弹性核编;创新周转池、教师共享编制、社会购买服务多种形式破解教师编制约束;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学校电子信息台账提高编制使用效益破解农村教师编制困境[19]。

(2)“留住”乡村教师的路径探究。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职务职称评定不顺畅等现实问题,使得乡村教师的权益难以保障,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的隐形流失,也导致其难以安心留在乡村任教,出现“留不住”的困境。对此,学者们也积极探寻能够保障乡村教师权益的操作路径。在工资待遇保障方面,刘善槐、王爽(2017)则提出乡村教师补助经费的支持方式应由“以奖代补”转变为“先补后奖”,落实乡村教师补助发放[20]。同时,学者们也都共同提及应实行乡村教师待遇“差异补助”,越偏远的地区教师综合待遇越高,根据乡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卫生医疗条件等因素制定差额补助的标准,为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贴。郝德贤(2017)则提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待遇的专门性法规,并设立乡村教师专项补助资金[21]。对于留住青年乡村教师这一主力群体,研究者们倡导从各个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在职务职称评定方面,王红(2019)提出创新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机制,实行职称评定的“双轨制”以稳定乡村青年教师队伍[22]。在专业发展方面,要让乡村青年教师看见希望,明确乡村教师“知识人”定位,设身处地理解青年乡村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强乡镇中心校(教委)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指导工作,让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23]。

(3)促进乡村教师“教好”路径探索。“教不好”是关系乡村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职后培训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1] 对此,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如有学者提出应实施“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学校教师为主体、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为目标”的乡村化培训,并提出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校本培训、学术交流等“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力度[6]。针对培训内容脱离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培训人员应亲自体验乡村教育教学的情境,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的培训方案[22]。即刘胡权(2017)所说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菜单式”培训课程[24]。针对培训没有效果,有学者则提出在培训方式上应选择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尊重乡村教师的自主能动性,建立竞争机制的教师学分培训银行,鼓励教师自主选择培训项目与机构[25]。庄玉昆(2020)则从引导乡村教师“做自己”的角度提出搭建乡村教师学习培训的“脚手架”,把帮扶性专业输入转化为基于乡村教师自身实际的校本生长模式,使得乡村教师处于培训和教研的中心位,在“内塑——内生”的目的指引下获得持续专业生长[26]。

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整理可以看出,在《计划》实施收官之年,当前已有研究成果打开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窗口,丰富了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认知。根据可视化所呈现结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队伍将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热点。基于此,宏观上应拓展发展路向,形成本土化特色理念;中观上应加强制度创新,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完整;微观上应深化细化可操作路径,确保乡村教师“下村”“留住”“教好”。

(一)加强本土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研究

如果把乡村教师理解为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就有点简单化了,在乡村任教三五年,完成教学任务似乎并不能成为人们期待的乡村教师,也不能成为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本土化就是建设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乡村教师本土化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有学者提出要培养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感激的乡村情怀[27],寻找符合乡村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激发起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生活、服务乡村建设的热情等观点[28]。然而遗憾的是缺少了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有学者指出如何在强化专业取向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保留其乡土性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如何使百万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也成为了研究者们继续探究的内容[29]。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因地制宜加强本土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调查研究可为各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辟一条特色路径。

(二)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创新研究

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创新研究,使乡村教师职前、职中、职后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系统结构化,是实践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做好的工作。有学者提出在乡村教师培养、招聘、待遇保障各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机制,并以“特岗计划”为例,提出虽然计划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招聘、编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却没有涉及到对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因此在招聘对象的选择上缺乏主动权,无法确保能招聘到高素质的教师[3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职前、职中、职后都有相应的政策举措推动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在三个环节的衔接上却出现了不对接,前不管后不搭的现象。使得各项实施举措不可避免地出现脱节,存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因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就要加强政策的创新研究,既要在政策内容上更加需要注重系统性,使得政策内容需涵盖至乡村教师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流动等各个环节,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整体一贯的乡村教师发展模式。

(三)深化细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操作路径的思考

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如何建设,学者们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的原则、需注意的问题到可采取的措施都提出了看法,但是针对乡村教师具体的可操作化建议稍缺系统考虑。如在乡村教师培训上,培训的效果、培训制度的合理性以及专业发展的经费保障、专业机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漏洞;又如乡村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实用效果,有的学校并没有将相应比例的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等现实问题。因此,健全乡村教师培训制度与机构建设,完善乡村教师培训经费分摊机制也是需要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最后,在城镇化的影响下,亟需思考如何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堵住乡村教师流失的“出水口”,解决“出水孔”与“入水孔”之间的进出均衡问题[31]。

[1]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37-40.

[2]娄立志.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31-32.

[3]杜育红,杨晓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18(3):137-138.

[4]程方平.教师保障: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8(7):84-86.

[5]李祥,任胜洪.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的政策应对及问题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7):6-9.

[6]蔡其勇,郑鸿颖,李学容.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81-86.

[7]姜超,邬志辉.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J].教育研究,2017(6):65-72.

[8]付卫东.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举措、成效及经验[J].教育与经济,2018(4):22-29.

[9]徐国兴,方形,徐邦安.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转型及可能路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6(5):1-6.

[10]金志峰,吕武.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困境及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7(9):57-62.

[11]赖昀,张学敏.制度变迁视角下乡村教师供给困境的编制制度创新[J].教育学报,2020(2):98-108.

[12]孔养涛.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队伍的本土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4):55-58.

[13]王定华.“亮”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好声音[N].中国教师报,2018-02-07(004).

[14]王鉴,苏杭.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7(1):29-34.

[15]黎大志,刘洪翔.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兼议如何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72-75.

[16]王炳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基于湖南省泸溪县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2):35-40.

[17] 吴梅,许晓君.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当代教育科学,2017(6):61-64.

[18] 石连海,田晓苗.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18(9):149-153.

[19]王晓生,邬志辉.农村怎么配“良师”:农村教师编制配置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J].中小学管理,2018(9):14-17.

[20]刘善槐,王爽,武芳.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7(9):106-115.

[21]郝德贤.“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7(3):102-105.

[22]王红,邬志辉.乡村教师职称改革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9(2):42-47.

[23]赵新亮.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3个省优秀乡村教师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81-87.

[24]刘胡权.论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实践——基于32个省级单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文本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1):15-17.

[25]石灯明,蒋志平.新时代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蕴、弱势表征及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20(1):1-5.

[26]庄玉昆,褚远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J].教育科学,2020(1):51-57.

[27]田恒平.乡村教师培养与补充的现实路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6(3):30-35.

[28]唐松林,王祖霖.“厚”教育之“生”:城乡教师均衡发展之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17-21.

[29]王艳玲,陈向明.回归乡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9(20):29-36.

[30]王国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性政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9(2):77-83.

[31]朱旭东.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8(18):3.

The Hot Spots, Evolu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Recent Ten Years:Visual Analysis with Citespace Software Based on CNKI Database

CHEN Ping, ZHANG Xiang

(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Guizhou, China )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CNKI database, 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core author group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Through the keyword co-occurrence time zone view and keyword highlight map, it is found that 2018 is the hottest year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which the highlight intensity of keywords such as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and "teachers' establishment" is the strongest; since 2019, the research focus has turned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will focus on the "local feelings" of rural teachers. Looking at the whol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 on Rur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macro concept interpretation, meso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icro path exploration; the follow-up research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policy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ized rural teachers' team, and deepen the operational path research of rur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rural teacher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visual analysis

G525.1

A

1673-9639 (2020) 06-0023-10

2020-11-11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模型建构研究”(黔教合KY字[2017]064)。

陈 平(1996-),女,贵州安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

张 翔(1982-),男,穿青人,贵州织金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