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戈,杨 弋,毛丽敏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儿科; b.眼科,郑州 450000)
轻度哮喘为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征,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影响患儿肺呼吸功能,造成儿童运动能力低下。有学者[1]提出高强度运动干预可增加轻度哮喘患儿气道的反应性,诱发哮喘。因此,临床上多建议患儿放弃规律运动。近年来,随着对哮喘的深入研究,证实在适当的监控和管理下患儿从事高强度运动活动是安全的,并未明显增加哮喘的发作频率[2]。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运动模式,具有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间歇期等特点,与常规呼吸训练相比具有省时、高效等优点,但其应用于轻度哮喘患儿的康复效果,尚需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探讨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对轻度哮喘患儿肺呼吸功能、炎症反应、运动能力和哮喘急性发作的影响。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轻度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3)。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8.68±1.36)岁;病程1~3年,平均(2.32±0.43)年;临床表现:呼吸加快21例,呼吸困难13例,呛咳和干咳10例,肺气肿8例。观察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5~12岁,平均(8.24±1.27)岁;病程1~3年,平均(2.63±0.54)年;临床表现:呼吸加快20例,呼吸困难15例,呛咳和干咳9例,肺气肿9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3]中轻度哮喘的诊断标准,并经支气管激发实验、肺功能检查及X线检查确诊;2)疾病分期为临床缓解期;3)规律抗哮喘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1)严重免疫功能、肝肾功能障碍及消耗性疾病;2)依从性差、不配合随访。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具体方法:1)腹式呼吸训练。患儿仰卧位,髋膝微屈,经鼻部吸气时,同时鼓起腹部,共训练10~15 min。2)深呼吸训练。经鼻深吸气后憋气几秒,再慢慢呼气,过程中切勿过度耸肩,反复数次。3)全身呼吸训练。坐位呼气后立位吸气;身体前倾呼气后单举上肢并吸气;在双臂下垂时呼气后平举上肢吸气,在双手压腹时呼气后平举双臂吸气或抱头吸气;扭转身体时呼气后抬起上肢时吸气;下蹲时呼气或腹式缩唇呼吸后缓慢呼吸。每日1次,共干预8周。
观察组予以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方法:第1—2周,以运动负荷实验最终测定的70%的摄氧量对应的功率蹬车30 s(60 r·min-1)后休息2 min,2次为1组,组间间歇4 min,共训练4组;第3—4周,以运动负荷实验最终测定的80%的摄氧量对应的功率蹬车30 s(60 r·min-1)后休息2 min,2次为1组,组间间歇4 min,共训练4组;第5—8周,以运动负荷实验最终测定的90%的摄氧量对应的功率蹬车30 s(60 r·min-1)后休息1 min,4次为1组,组间间歇4 min,共训练4组。每日1次,干预8周。
比较8周末2组患儿肺呼吸功能、炎症反应、运动能力和8周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
1) 肺呼吸功能:使用肺功能仪(四川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S-980AⅠ)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量患儿最大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的预计值(pre-FEV1%)及最大呼吸流量预计值(pre-PEF%)。
2) 炎症反应:使用一氧化氮测量仪(瑞典AEROCRINR,NIOX)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量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含量。
3) 运动能力:使用30 s无氧功率测试实验(Wingate实验)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试患儿平均功率(MP)和峰值功率(PP)。无氧功率自行车设备(日本Powermax Ⅶ)测量过程中将蹬车阻力设置为0.075 kg·kg-1,嘱患儿以最快速度蹬车,并在2~3 s后将蹬车负荷增加至预定阻力,30 s结束测量。
4)参照《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3]中哮喘急性发作标准,记录患儿8周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
干预后2组患儿FVC、pre-FEV1%及pre-P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pre-FEV1%较干预前升高。干预后2组患儿FeNO均较干预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2组患儿干预前后肺呼吸功能及炎症反应比较
干预后,2组患儿30 s无氧功率测试实验MP、PP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能力比较
8周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观察组为(1.48±0.46)次,对照组为(2.85±0.76)次,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5.615,P<0.05)。
轻度哮喘是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故炎症反应是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此外炎性因子可影响机体代谢,是造成哮喘患儿运动能力和肺呼吸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据统计[4]轻度儿童哮喘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累计发病率约为4.52%~4.63%,且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既往干预过程中主要通过呼吸训练干预,以期达到改善患儿肺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的目的,但效果不佳。间歇无氧运动在运动时以无氧代谢为主,可产生与持续运动相似的健康效应,且更省时,更具趣味性和刺激性。因此笔者推测其可能适用于轻度哮喘患儿,有益于患儿肺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恢复。故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轻度哮喘患儿中并探讨其对患儿肺呼吸功能、运动能力等的影响。
间歇无氧运动是指在训练中通过短时高强度运动和休息交替以提高机体无氧酵解的训练模式。在训练过程中以运动负荷实验最终测定的摄氧量为基础设定对应的蹬车功率,保证患儿运动过程中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65%,训练30 s后休息2 min可增加肌肉力量,提高代谢,增强肺功能。
表征哮喘炎症反应的指标多样,主要包括血浆炎症因子和FeNO。FeNO因其无创性成为检测儿童哮喘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气道中炎症反应导致患儿肺呼吸功下降,表现为FVC、pre-FEV1%及pre-PEF%降低[5]。本研究干预后2组患儿FVC、pre-FEV1%及pre-P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FeNO低于对照组(P<0.001),说明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应用于轻度哮喘患儿在改善患儿肺呼吸功能上的作用与呼吸训练相当,抑制炎症反应较呼吸训练强。其可能的原因为:患儿均为轻度哮喘且处于疾病分期的临床缓解期,肺呼吸功能基础水平较高,使2组患儿干预后肺呼吸功能无显著差异。但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可增加机体新陈代谢,促进患儿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儿炎性反应[6]。
哮喘患儿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活动减少。本研究观察组通过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后30 s无氧功率测试实验MP和PP高于对照组,表明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应用于轻度哮喘患儿中能有效改善患儿运动能力。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可刺激骨骼肌,促进骨骼肌的生长肥大,促进毛细血管、肌肉数量增加,提高肌力,还具改善和扩大关节活动度等,从而有效增强患儿运动能力[7]。
8周内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应用于轻度哮喘患儿中能有效降低患儿哮喘的发作次数,这与叶芳[7]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8周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应用于轻度哮喘患儿可提高患儿pre-FEV1%,减轻炎症反应,并有效改善患儿运动能力,降低哮喘发作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