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松
摘 要:体育是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体育教学的地位也正持续不断地升高。而在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其次提出了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体能训练;体育教学;创新实践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体能训练则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从过去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缺乏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是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前体育教育就是应提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想方设法提升体能训练效果,将体能训练的价值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一、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能训练正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呈一定下滑趋势,这与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运动锻炼较少密切相关。针对该情况,在体育教学中应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通过有效的体能训练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能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因此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方式达到调节学生紧张心理状态的效果,这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二、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措施
(一)合理制订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它需要先有一个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再按照计划逐步实现体能训练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合理制订体能训练计划。由于体能训练计划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体能情况,包括身体力量情况、速度耐力情况、柔韧性能情况、灵敏素质情况等。在全面了解掌握学生体能情况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订专项的身体力量训练计划、速度耐力训练计划、柔韧性能训练计划、灵敏素质训练计划等。
1.身体力量训练
身体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最基本内容,而在身体力量训练中,又以核心力量训练最为关键。核心力量是指人体的核心肌肉群为实现稳定核心部位和控制重心运动及上下肢力量传递而发出的力量。核心力量中的“核心”意为人体的核心部位,即从肩关节开始向下至髋关节为止,主要由腰、盆骨和髋关节构成的、包含29块肌肉的核心肌肉群,它们是人体整体发力的关键部位及上下肢活动、用力的枢纽,承担着稳定重心与传导力量的重要作用。核心力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核心力量主要是依靠腰部、盆骨和髋部位置的肌肉以及躯干肌肉范围外的一些下肢肌产生力量,而不包括腰椎以上部位的躯干肌;第二,核心力量主要是强调平衡性与稳定性,要求提高深层小肌群的固定力和神经肌肉的支配力;第三,核心力量主要是起到间接性作用,通过增强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来实现对力量产生支点与传递通道的有效调控。在实际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应以“由简入难”为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具体来说,首先要改变传统热身训练方式,不能仅让学生通过跑步来进行热身,而宜先加速跑后再进行拉臂、收腹跳、腰腹运转等,如此方可达到充分提拉韧带的目的;其次,针对腰部力量、腹部力量、脚部力量等展开专项训练,例如:平躺双脚抬高45°、双手置于腹部、头部离地、保持端腹,以锻炼腹部肌肉;再次,强化核心肌肉群训练,例如:垫上直臂、屈臂俯桥、侧卧式肘脚支撑、原地左手扶右髋蹬地等,以夯实力量基础。
2.速度耐力训练
速度耐力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提升速度耐力也是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获得一个好成绩的关键。以400米速度耐力练习跑为例,其宜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第一个阶段是一般耐力阶段,该阶段可以10×100米(间歇5~10min)的无氧速度耐力训练和8×200米(间歇2min)的有氧速度耐力训练为主,并着重指导学生正确的跑步动作和呼吸方式;第二个阶段是低强度耐乳酸阶段,该阶段可以6×150米(间歇5~10min)的无氧速度耐力训练和6×300米(间歇2min)的有氧速度耐力训练为主;第三个阶段是高强度耐乳酸阶段,该阶段可以5×200米(间歇10min)的无氧速度耐力训练和4×400米(间歇2min)的有氧速度耐力训练为主;第四个阶段是比赛阶段,该阶段可以4×300米(间歇10min)的无氧速度耐力训练和2×500米(间歇2min)的有氧速度耐力训练为主。其次,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同时也要训练学生的速度节奏能力。由于在节奏跑期间通常会推迟乳酸最高峰,所以通过节奏跑来进行速度节奏能力训练十分行之有效,具体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体感觉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等。以间歇训练法为例,可以让学生进行100~150米反复跑,强度90%~95%,重复次数无须太多,但负荷强度宜较大,待学生负荷逐渐适应后,再在确保乳酸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重复次数、缩短间歇时间。
3.柔韧性能训练
柔韧性能训练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常被忽视的一项体能训练内容,但事实上,柔韧性能是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更是判断能否参与很多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若学生的柔韧性能较差,则关节灵活性就会降低,从而在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身体损伤,乃至引起颈椎病、腰腿疼、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关节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柔韧性能。一般情况下,柔韧性能训练常采取的方式有跳绳、踢腿、压腿、单双杠、足球、仰卧起坐等。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快速、节奏感强、多次重复、幅度逐渐加大的拉伸动作,主要拉伸部位为腕、肘、肩、頸、腰、膝、踝等关节,但注意在进行扭曲和伸展时力度不宜过大,避免损伤关节或拉伤肌肉。
4.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突然变化的情况下能够灵活、迅速、准确、协调地完成相关动作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所以灵敏素质训练也是体能训练中的一项关键性训练内容。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是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正处于灵敏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开展灵敏素质训练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及避免运动损伤。在具体实践中,宜首先从衔接动作中快速反应训练开始,即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反应动作,以促进学生思考理解并快速做出判断,例如:在蹲踞式起跑动作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原地高抬腿、捣碎步、跳起转体、俯卧撑等练习动作,令学生在聆听到教师的号令后立即快速做出相应动作并快速跑30米。其次,需训练学生的感官系统辨别反应,例如:令学生在聆听到不同的号令或器械敲打声后立即快速做出不同的动作。再次,需训练学生的避让反应,例如:以2人为一组开展脚踩背游戏或在太阳光下踩对方影子的游戏。最后,还需训练学生的瞬间反应能力,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4列横队,教师随机说出不同的方向,令学生朝对应的方向进行移动。
(二)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应是体育课堂及体能训练中的主体,教师的身份则是主导,假若颠倒了二者的角色位置,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不高。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这是影响教学质量和体能训练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在体能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主导自己的体能训练活动,而不能一味强制要求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给予学生较高的自由度。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即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合理有效地利用“感情牌”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在情感上对体能训练活动的认同。
(三)根据个体差异开展分层训练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同,所以在体能训练中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开展分层训练,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使所有学生都进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及获得最大化的训练效果。例如:可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之分为A组、B组、C组三组,A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佳,可适当给其增加一些高难度和高负荷的训练;B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中等,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拓展;C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差,可先从基础训练开始,待学生负荷逐渐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
(四)将体能训练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中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仅是以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形式不够全面,无法充分反映出体能训练情况及体现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应将体能训练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中,以提升教學评价的全面性。并且,具体的评价方式应多元化,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学生自主评价、生生相互评价、师生相互评价等,这样才能够给出一个最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以指导下一步体能训练计划的制订和改进,促进体能训练效果的不断提升。
结束语
通过体能训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通过采取各种创新实践措施来最大限度提升体能训练效果。实践表明,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合理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个体差异开展分层训练以及将体能训练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中。
参考文献
[1]张秀林.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J].新课程,2021(23):179.
[2]陈精权.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路径[J].高考,2021(14):157-158.
[3]李庆文.基于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分析[J].家长,2021(9):14-15.
[4]毕雍振.浅谈体能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5):113-114.
[5]高扬.把握训练要点,找准训练关键:高中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