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
【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泰安市中医二院中28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每次发作时间、血压、HAMA评分、HAMD评分、TC水平、TG水平、LDL-C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其身心健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优质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147-02
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冠心病患者因心肌供血不足而产生的胸部疼痛感[1]。冠心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冠状动脉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逐渐加深,血管内空间逐渐狭窄,当心肌供血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心绞痛症状逐渐显现。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冠心病心绞痛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一的心血管疾病[2]。而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受到冠心病心绞痛的威胁也逐渐增加。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心态平稳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护理干预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6月~2020年5月某院中28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平均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1例。研究组有男80例,女61例,年龄(59.24±13.11)岁(38~73岁)。对照组有男78例,女63例,年龄为(58.39±12.84)岁(38~7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75周岁。(2)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3)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沟通障碍。(2)存在精神疾病。(3)合并急性心肌炎等其他心脏疾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置入穿刺针、输注药物等。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1)为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安排心理学知识相关培训或外出学习,使其掌握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安抚患者情绪手段及为患者培养平心静气生活态度的方法。然后根据上述内容制定考核方案,护理人员通过考核后方可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2)每位护理人员对固定床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安排床位,患者床位确定后,该床位责任护理人员立即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沟通、联系。首先,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房内相关设备使用方法、看护住宿要求等。然后,轻声、柔和询问患者感受、心情、喜好、口味等,尽量获取其信任感。最后,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住院部的大致布局,如护理部、值班医生办公室、临近电梯等的位置,同时为其介绍本院医生团队的实力及在本院接受治疗后疗效良好的案例。(3)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调整心理护理计划。①对于情绪波动较小的患者,为其保持良好心态,可为其提供报纸、杂志、书籍、音乐或播放电视剧等,使其尽量维持精神放松状态。②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与其交流,分析其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并实施针对性干预。如因长期病情反复导致对治疗失去信心的患者,可带领经治疗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与其交流经验,使其在相同疾病患者身上找到对治疗的信心,同时为其分析病情反复发作的原因,增加其对治疗的积极性;对于因发病担心家庭、家人产生焦虑情绪的患者,了解其家庭情况,与其家属沟通,教导家属安抚患者的方法,尽量使患者明白家中各种事情已经安排妥当可以安心养病;对于在外界因素干扰下情绪异常的患者,可通过指导患者通过腹式深呼吸放松法进行情绪排解,必要时可为其提供独立的房间、安静的音乐,以提高呼吸放松法的效果。(4)根据患者身体质量指数实施饮食指导,对偏瘦患者为其提供优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提高其机体抵抗力;对于身体质量正常的患者,为其提供低盐、低脂的食物,保持其身体状态;对于偏胖甚至肥胖的患者,尽量增加其对粗粮、纤维素的摄入,保证营养物质均衡,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尽量降低其身体质量指数。(5)为患者培养有利于平心静气的生活习惯及个人爱好。①为患者制定符合其家庭环境的作息时间表、运动时刻表,保证其睡眠充足、运动量充足。②为患者介绍适宜的个人爱好,如书法、养花、绘画等,协助其找到感兴趣的方向,为其提供相关内容书籍,使其将精力、注意力等投入其中,培养出精神依托,降低受外界影响的程度。(6)指导患者在发生心绞痛症状的时候,就近选择附近的座椅、沙发等保持坐位或仰卧位的静止状态,并向附近人员求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频率、血压、不良心理评分、血脂指标(TG、TC、LDL-C),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3]。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进行t检验、x2检验处理计量和计数资料,用(x±s)和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对比
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血压的检测结果:护理前,研究组分别为(19.73±5.49)次/周、(10.91±3.35)min及(26.49±3.67)kPa,对照组分别为(19.61±6.38)次/周、(11.04±4.11)min及(26.95±3.88)kP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分别为(6.22±1.87)次/周、(2.37±0.91)min及(18.15±1.92)kPa,对照组分别为(13.41±3.62)次/周、(5.42±1.03)min及(21.96±2.30)kPa,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HAMA评分、HAMD评分检测结果:护理前,研究组分别为(18.98±2.67)分、(20.62±2.12)分,对照组分别为(18.15±3.34)分、(21.08±3.16)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分别为(7.91±1.13)分、(9.66土1.28)分,对照组分别为(11.64±2.07)分、(17.47土2.50)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TC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检测结果为:护理前,研究组分别为(8.83±1.60)mmol/L、(8.12±1.44)mmol/L、(11.54±2.33)mmol/L,对照组分别为(8.71±1.54)mmol/L、(8.05±1.63)mmol/L、(10.85±2.61)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分别为(4.42±0.21)mmol/L、(1.39±0.41)mmol/L、(2.24±0.15)mmol/L,对照組分别为(5.89±0.27)mmol/L,(3.11±0.38)mmol/L、(6.41±0.20)mmol/L,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物质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护理前,研究组分别为(62.37±6.88)分、(65.28±7.21)分、(66.10±5.58)分、(63.62±7.15)分及( 66.15±6.27)分,对照组分别为(61.45±5.92)分、(64.19±6.83)分、(64.29±6.77)分、(63.11±6.98)分及(65.18±5.94)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分别为(89.14,4.37)分、(86.44±3.51)分、(81.41±3.62)分、(80.45±3.10)分及(85.61±4.49)分,对照组分别为( 79.22±5.47)分、(77.10±4.12)分、(75.37±4.22)分、(76.17±3.69)分及(76.37±5.22)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控制不良最终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导致患者猝死几率升高。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特效手段,只能通过药物尽量缓解病情的发展,保证患者心态良好、情绪稳定是除药物治疗外的最佳手段,因此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多注重对其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王静、王海英、巴利娜[4-5]等在研究中表明优质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及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在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身体质量过高是心绞痛等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本研究护中除了详细规划、实施了心理护理外,对患者的饮食结构也做出了较为细致、科学的规划。身体质量过高会导致人体内血脂指标水平升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相应的血脂指标(TG、TC、LDL-C)作为评判患者身体质量改善情况的标准。而研究组TC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优质护理中详细规划饮食结果,可协助患者建立健康体态。健康的机体状态及维持良好病情可愉悦患者的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愉悦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控制病情发生,以此可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有利于提高其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曹春云.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糖尿病天地,2019,16(5):198-198.
[2]孙莹.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9):191-192.
[3]高玉玲.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18-19.
[4]王静.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率及预后的改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222-223.
[5]巴利娜.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9):124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