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艳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思政课中渗透历史学科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理解思政课重要理论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同样非常有必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可以促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历史课;结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3—0024—03
“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一直是我们秉承的教育理念。在這五字教育方针当中,“德”位列第一,但在现实中,考试成绩却成了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品德的考核。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众所周知,思政课常被冠以说教课,因为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单纯的理论说教,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应在时代定位、矛盾化解、方法手段及与其他学科整合与渗透上下功夫,尤其要重视思政课与历史学科的相互渗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一、思政课中渗透历史学科知识的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1]。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学习,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与思政课进行整合。
1.理例结合,化深为浅,提升效果。思政课中有许多的理论知识,诸如“人生的价值”“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品质”等,要让学生单纯记忆这些理论,学生可以记得分毫不差,但这种死记硬背并不表示学生已经掌握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去解释或者讲述这些理论知识,学生能理解的恐怕也没有几个,纯理论的内容听起来比较枯燥,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不会多,这就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一些学习基础不太好的中职学生而言,理解这些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这也就失去了思政课的实际意义。
而要提升思政课内容,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思政课与历史课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单纯的理论式说教。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单靠理论学习是不能实现的,不能仅仅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一个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会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分析问题。在讲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时,要将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不同时期香港、澳门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香港、澳门的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香港、澳门回归背后的因素,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树立学生的主权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全面理解知识。现在的学生从小接触网络,网络上所传播的内容往往良莠不齐,而学生的鉴别能力又有限,许多时候他们都是全盘接受,而这些认知有时候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诸如,关公与秦琼谁更厉害的争论,如果用唯物史观去分析,这样的争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之后少不了要对历史人物各抒己见,评论一番。但仔细一听,学生往往会以偏概全,好的是满身优点,而坏的则是一无是处,如果单纯让老师去判断孰对孰错,确实很难评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辩证的分析方法,从正反两面去分析与评定。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争论,更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与深刻。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仅掌握了知识,其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二、思政课与历史课相互渗透的基本要求
1.体现学科特点。思政课与历史课相互渗透,即两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运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相互取代。如,在利用两面性原理评判历史人物时,要求学生从功与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不能只从政治方面进行单一评价。反之,利用历史内容让学生理解思政课中的观点,也不能只讲历史,而忽略思政课的本质。
2.重视直观教学情境的创设。历史学科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或者常识,而要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就需要利用思政课中所学到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长期的训练,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历史教师更应转变以知识学习为主的传统的历史教学观,重视思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理解。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的记录[2]。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以线性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教学内容,学生只记下孤零零的年代或者事件,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发挥历史学科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即便是中职学生,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依然有着重要作用,如,可通过交互式白板,将教学内容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真实可感。“伟大的抗日战争”在施教前,教师先播放有关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罪恶行径以及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视频资料,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抗战的不易,进而理解题目中“伟大”的含义,由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3.认真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内涵。中职学校的历史学科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当中的隐性教育因素,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时代要求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这一专题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港澳回归的史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通过学生自己研究历史,从中感受到,正是由于国家的强大,香港与澳门才得以顺利回归,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及为之贡献力量的信念。
4.多种形式教学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开放,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再仅限于课堂,他们可以通过各类渠道去获取知识。如,可利用研学的机会,游览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参观历史纪念场馆等。在这些地方,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中职学生的时间支配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再加上现在社会上有各类的志愿团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去参与这些志愿团体。在参与中解决问题,熏陶思想。
三、中职思政课与历史教学相互渗透的主要内容
1.利用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7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不难看出,思政课与历史课都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杰出历史人物事迹,锻造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爱国情怀。
提及爱国主义,其内涵非常的丰富,主要内容有维护国家统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等。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
2.整合教材中的共同内容,加深理解。历史教材与思政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不同[3]。如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历史课侧重历史人物相关事件对历史的影响,而思政课则更多地体现人物的品质,诸如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斗争精神等,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能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立体化学习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知识的有力抓手,但相互渗透并不是相互替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也得重视学生的自悟与自学;既要重知识,更要重情感;既要重视知识的严谨,更要重视学习的趣味性。总之,要注重各自的学科特点,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与思想教育双管齐下,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方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08.
[2]钟红军.追问历史教学之道[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3.
[3]刘智,亢丽娟.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3.
編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