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毓蓝
摘要:对近代新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就会发现新闻教育究竟要培养何种新闻人才一直是重要议题。满足社会对“全人格”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近代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跨学科性使得当时新闻专业学子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宽;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近代新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更深层次表现;民族主义家国观的形成是近代新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升华。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增强文科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重视,是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极具参考意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 人文精神 新文科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教育近代化步伐加快,新闻教育也随之发端。“中国报界俱进会于民国初年在上海举行会议,提出成立报业学堂。这可以看作是我国正式倡导新闻教育的源头。”民国初期,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五四运动”以后,西风东渐,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因此我国的新闻教育大量借鉴了西方教育模式。北京大学于1918年率先创办新闻专业后,5年时间内有12所大学先后开展新闻教育,而他们基本都采用了美国新闻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多有对美国的模仿。当时,中国的新闻教育界对“美国模式”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技术、技能上,尤其对专业主义格外推崇。报馆经营和发行的实利化也使得當时的报馆机构为吸纳新闻从业人员而办起了新闻教育,以至于新闻教育在当时十分红火。而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动乱加剧,媒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感上升,我国新闻教育开始反思其价值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如何培养新闻人才、为谁培养新闻人才”成为新闻教育的重要议题。围绕着这一议题,我国近代的新闻教育开始了新的探索,在新闻人才的人格教育、通识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时代印记。
“全人格教育”理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不是个人才智学识的培养,而是“使其民备有人格”,具体说就是智识、情感、意志相统一的“全人格”。虽说我国新闻教育起步之初,该教育理念尚未萌发,但在实际的新闻教育实践中“全人格教育”的影子早已有迹可循。
民国初期,新闻业竞争加剧,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比如说用“黄色新闻”来吸引读者,导致新闻业泥沙俱下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与西方大众化报业期间出现的情况十分相似,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当初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并未受过系统的新闻教育或新闻专业训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封建帝制时代走出来的旧文人,有些将报馆新闻当成生计来对待,出现了以擅长写“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旧文人参与报馆编辑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国文专业的学生,这就很难保证他们在新闻内容上的取舍,也意识不到新闻职业的社会价值。对此,谢六逸曾指出:“恶劣的报纸,正如毒物一般,在每天的早晚,残杀最有为的青年,颓废健全的国民……一切受苦受难之声音,被虐被榨的实况,国际情势的变迁,近代学术的趋向,是永远和中国的阅报者无缘的。”在此种情况下,凸显人文精神的“新闻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1918年以来,新闻教育界不断提及、思考和讨论新闻教育的目标为何。比如,谢六逸认为,新闻教育的目的“在养成本国报纸编辑与经营人才”;戈公振则指出,新闻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其一种精神上的立足点,告诉其“能够站且应该站的地方”。前者讨论的是职业资格,后者讨论的是社会责任。新闻教育家们开始重视新闻人才的社会道德意识,认为一方面新闻教育需要教授大量专业的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新闻人才的高尚人格。戈公振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和训练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陶冶高尚的人格。”张君良认为,从常识的丰富程度,思想的纯洁程度,意志的坚定程度等方面来说,受过新闻教育的人,“实较过去许多骚人墨客强胜多多”。这些言论无不氤氲着该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对新闻从业者的人格要求。满足社会对具有“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近代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认为,新闻报道需要涵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社会的真实存在。因此,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讲,所掌握的知识必将是多学科交叉融通的,否则难以应对职业需求。近代以来,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上非常强调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融通结合,希冀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才通才,在一些新闻院校中甚至明显出现了跨学科的势头,以燕京大学新闻系为例,“其主修课程仍以新闻专业课程为主,但是也增设了许多辅修课程”。这些辅修课程既有人文方面的内容,也有理工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强调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考察。
当然,在民国时期,除了大学里的新闻系之外,还有大量用来培养职业型人才的新闻职业专修学校。这些学校致力于让学生能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既能够自己采访撰稿,又能够学会排版印刷。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在1934年还增设了传授现代宣传的原理与技巧的实用宣传与公共关系课程。由此而知,出于对社会的需求和职业的要求,新闻教育的跨学科性特征在当时已经逐步形成,这种跨学科性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近代新闻教育的“根基”和“灵魂”;同时兼学其他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知识,使报人首先是文人,同时也是兼通其他知识的“杂家”。因此,当时新闻专业学子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宽,世界观、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当时殊为难得。
新闻业从诞生以来,就兼具着市场性和公共空间性质。一方面,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在当时是报业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另一方面,新闻职业操守在当时也非常重要。受西方大众化报业的影响,近代很多报馆热衷于报道凶杀、绯闻、黑帮、迷信等内容,以至于假新闻满天飞。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新闻教育中很快上升为一种职业伦理层面的思考。因此,当时在北京、上海的一些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中,较早开展新闻伦理道德教育,强调新闻从业者的人格独立,强调新闻传播的独立性;在新闻报业的职业化过程中,记者们全心全意地为报业服务,报业逐渐迈向专门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新闻职业道德也日渐成为学者们关注探讨的话题。
新闻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技巧性的实践,更遑论为人们提供通向仕途的捷径,而在于要给人以精神性的内涵。民国时期的新闻学者蒋荫恩指出,所谓新闻教育,至少须包括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两方面。而新闻教育中的精神教育,要求新闻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新闻专业技能,更要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新闻人才只要走出学校,就应当传承发扬新闻界优良的传统,去除好高骛远、功利思想和低级趣味,用专业的知识考量,用职业的操守衡量,用工作的经验丈量,做一个不断进步的新闻人。在新闻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有指导社会,监督政府的功能,为人民喉舌,为舆论先锋,使命之大责任之重”。
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业自律,有着丰富全面的内涵,主要包括对待新闻职业的理念、态度、责任、纪律等方面。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不同,它是一种软性的从业者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主要以个人的自觉和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来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规避不良行为发生,并借助于舆论的威慑督促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较之其他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对个人道德标准的要求更高,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和调节系统。近代以来的新闻研究者对新闻职业道德也有过不少论述。胡庶华认为新闻记者要明辨是非,“故应养成高尚人格,不为利诱,不为威屈,而树社会楷模”。吴灌声指出:“新闻记者为一种神圣的职业,除必具有超人之德行外,尚须博学深思,养成学者风度,又须机警稳健,勇于克服一切障碍,感染社会而不为社会所同化。”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使新闻从业者不仅要有自身高尚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存储,更要有自由独立的职业理念,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而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更深层次表现。
鸦片战争后,我国内外交困、民族灾难日益加剧,有识之士忧国忧民,急切需要通过民族主义意识和思潮的影响,来唤醒民众对民族国家的意识觉醒和理念认同。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唤醒国民精神,积极投身于办报事业。当时维新派代表汪康年提出,要“以言论救人国”;王韬认为,“以笔墨代衮钺,固儒者份内事也”。他们试图将“报纸”和“教育”合二为一,希望通过培养新闻人才,在开展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中立下一份功劳,表现出强烈的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传统士人精神。
以成舍我为代表的一代新闻家向记者们发出“立在社会之前,创造正当之舆论”,“我们要发挥舆论威力,一要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二要改造封建腐恶的社会”等号召。当时,新闻教育家们不仅重视新闻专业的技能训练,而且十分关注民族社会和家国利益,将民族之觉醒独立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前提。而当时的报纸不仅是提供消息的来源,同时也承载了教育公民的功能,具备了体现政治倾向、表达政治主张、传播民主意识、培养现代国民的时代使命。这种“救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贯穿了整个近代新闻教育,成为近代新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此,近代以来新闻教育对“全人格”人才的培养、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对高标准职业道德的推崇以及对民族主义家国观的探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时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本精神在新闻职业上自然而然的延续,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宏大宽泛又贴合时代价值的精神内涵,“家国天下”成为其最高要求。
所谓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核心要义,首要是具备人文精神和价值引領,其次是需要现实关怀和实践印证,再次是体现国家大义和世界格局。也就是说,新文科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传授知识和引领价值的双重目的。培育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新文科建设理应回归到人的培养问题上来。新文科背景下加强新闻人才的培养,要从近代以来的新闻教育实践中汲取经验,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回首近代新闻教育史,思考当前新闻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以史为鉴,新闻教育要注重立德树人。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以新闻人才的知识、情感和意志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全人格”的新闻人才。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应“重拾人文精神”,这与近代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反观当下,一些新闻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新闻传播理解为纯粹实践之学,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技术中心主义色彩,工具性导向取代了价值性引领,人文精神被忽视或被边缘化。以工具性导向培养出的人才确实有助于贯彻有效性,但如果培养出的人全部是工具的、甚至功利的,就导致思想的缺失、价值的缺失,培养目标也会缺失,从而导致实践主体人文精神的丧失,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很难实现,国家民族的未来更难以说起。
二是与时俱进,新闻教育要强化学科交叉。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交融互嵌,其“专业化、技术化和复杂性使得非专业人士难以感知和判断其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算法社会里“囚徒”风险日益显现,人们的认知、判断与决策日益受到技术的影响和干预。面对这些情况,新闻教育何去何从?从学科特性来讲,新闻传播学是“具有明显寄生特点的学科”,能够“集所有其他学科之长来滋养自己”。加强对新闻人才的跨学科知识融通教育既是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的印证,也是当下跨学科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技术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在坚持新闻学本体的基础上,强化新闻传播学天然的学科交叉属性和新闻人才的跨学科教育。只有加强学科交叉,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也更好地反思和解决技术时代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带来的风险。
三是面向未来,新闻教育要突出时代价值。时代价值的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它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培养、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家国情怀的传承,同时也关系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价值的实现。我国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文化的世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在全球化进程中相互激荡,技术中心主义、文化冲突、价值认同等问题日益突出,多种观念交流碰撞,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放弃职业道德的现象频频发生。在此背景下,重拾近代新闻教育提出的“高标准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以我为主,新闻教育要体现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必须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发展大势。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队伍,强化新闻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家国观,是全面提升我国新闻教育话语权的应有之义。而新闻传播人才如何肩负起国家使命,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讲述好中国故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命题。借鉴过去,我们体悟近代新闻教育发展中有识之士的热忱和期盼;展望未来,我们要挖掘、拓展、总结、提炼当代我国新闻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面对时代的呼应、未来的需求,身处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新文科建设更加迫切,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更加艰巨和光荣,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成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回首近代以来新闻传播发展的百年多歷程,感怀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唯有将人文精神贯穿在新闻人才培养的始终,打造出一支人格高尚、融通多能,具备优良职业道德、深切家国责任和未来全球视野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队伍,方能适应我国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新时代的要求。
作者系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台北:学生书局,1964.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戈公振.新闻教育之目的[J].报学月刊,1929(01).
[4]张君良.新闻教育机关与报业协作[J].报学季刊,1934(01).
[5]蔡杰.新闻专业主义视域下民国新闻教育模式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12).
[6]王晓乐.民国时期公共关系教育创建始末——中国近代公共关系教育若干史料的最新发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6).
[7]蒋荫恩.新闻教育感想[J].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4(02).
[8]胡庶华.大学教育与新闻人才[J].申时电讯社创立十周年纪念特刊,1934.
[9]吴灌声.论新闻教育[J].中国新专校刊,1948(08-09).
[10]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1]刘家林.成舍我新闻学术论著:上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2]曹建峰,方龄曼.欧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路径及启示[J].人工智能,2019(04).
[13]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02).
[14]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1).
[15]蔡斐.学科赋能、跨界驱动与人的回归——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中国编辑,2021(04).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