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琼
摘要:专用设备制造从属于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核心部分,支撑国家综合实力与经济发展。当前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专用设备的应用需求持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92万亿元,专用设备制造营业收入也逐渐恢复,2020年营业收入规模达到3.27万亿元。基于这一大背景,专业设备制造民营企业同时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稳定运营与长足发展,则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做好内控管理工作,将其作用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本文从民营企业内控及其意义着手,分析内控体系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对企业如何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出建议,旨在帮助民营企业进一步全面提升内控有效性。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内控体系;策略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在市场需求以及智能化驱动下,专用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进程加快。多年来,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从事于该行业的企业也在增加,这也就造就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已经上市的企业也难以凸显出市场优势。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企业要想维持市场地位,扩大利润空间,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当提升内控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体系,以此科学规划生产制造活动、控制各环节成本支出、监督各项工作并进行协调,在提升内控有效性的同时,促使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与经济实力同步提高。本文将就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的意义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维护资产安全、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准确且真实、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管理办法,更加强调内控实施方案符合单位实际情况,注重单位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主动参与以及积极配合,共同达成控制目标。
民营企业实施内控的意义如下:第一,有利于合理规避风险,在加强内控并制定内控规范的基础上,约束企业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工作,既可保障信息安全与传递及时,又可对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识别以及有效控制,实现风险的合理规避;第二,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严谨的内控体系下,结合民营企业的特征,明确其发展方向,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紧密结合内控制度与经营决策、战略规划,引导企业全体员工贯彻实施既定的方针策略,实现战略目标;第三,有利于强化成本有效控制,基于内部控制,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企业生产制造项目展开全方位的监管,掌握其中各流程中的成本费用支出,协调成本投入与价值创造,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实现降本增效[1]。
二、民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内控环境较为薄弱,不利于内控实施
民营企业内控环境较为薄弱,显然不利于内控的顺利实施,主要体现为:第一,企业内控意识不足,从管理层到各部门员工,并未对内控形成正确的认知,甚至认为实施内控是“自找麻烦”,不愿积极配合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缺乏复合型人才,缺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员工的激励奖惩制度不完善,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第三,治理结构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完善,企业权力过于集中,职能部门与岗位职责划分模糊,存在一人兼多岗、部分岗位职务检查、权责利不对等等问题,而且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不佳,最终导致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偏低,内部控制不能顺利实施。
(二)风险评估不到位,难以及时处理风险问题
部分民营企业的主观性较强,即企业管理者的个人想法往往就能够影响决策制定。基于这一特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风险评估不到位的问题,是指在制定决策或者进行投资项目之前,并未展开内外环境分析与风险评估,没有针对实际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应对方案,此时若是因操作不当、控制不足,引发风险,必然会对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纵观民营企业从蓬勃发展走向衰败,绝大多数是因风险控制与防范不及时、不到位,缺少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决策时未能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且缺少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对于突发的风险不能高效处理。
(三)信息与沟通不畅,仍存在“信息孤岛”
尽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采取信息化手段改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一项必然举措。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可知,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受限于传统管理思维,并未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内控管理中,只是简单引进各种新软件,没有及时搭建一体化的内控管理系统,各部门之间仍旧存在“信息孤岛”,数据信息的传递不及时,无法促进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导致财务对业务的了解甚少,这显然与新时期的内控实施要求不相符。
(四)内审监督职能弱化,内控效果大打折扣
内审监督在民营企业运营管理中发挥着规范财务管理、保障财产资金安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等作用。但是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一般未能设立审计部门,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此岗位,其工作重心放在财务层面的审计监督,并未延伸至企业战略规划、生产业务项目、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内审监督职能弱化,无法起到实际作用[2]。
三、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夯实内控实施的基础保障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其顺利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保障。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专用设备制造企业需要针对内控环境薄弱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强化内控意识,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加大宣传与引导的力度,增强全员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从思想层面引起高度重视;第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内控实施的需求,引进或者培养优秀人才,调整薪酬制度,在内控方面可加強培训考核与激励建成,对于关键岗位可定期轮岗,以此调动人员积极性,降低人才的流动性,同时通过培训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内控管理团队;第三,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工作实际,修正并完善内控制度,制定与企业相符的内控规范,其中明确规定资金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分离制度、采购与付款业务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等,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地实施,对企业货币资金活动、预算控制活动等加以约束,助推各项工作与业务项目的有序推进。
(二)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于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阶段,若是未能及时解决风险问题,显然会对企业稳定运营带来不利影响[3]。风险评估是内控的一大要素,企业构建内控体系,则必须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在准确定位并判断风险的基础之上,实现风险的控制与规避。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属于中型民营企业,其生产项目与种类众多,已经建立了内控机制,但是在风险控制方面仍有不足。对此该企业认识到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建章立制,组建风控小组,对各类风险加以控制与防范。第一,培养专业人才,主要负责分析内外环境、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的工作,夯实人才保障;第二,改变之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将有限资金应用于实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学习先进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提高工作效率,在系统的支持下对各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加以分析,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形成风险清单,制定与之相对应的防范措施;第四,强调风险未发生前的及时预警,同样采取信息化手段,预测风险发展趋势,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发出预警信号,由专业人员进行查看与分析,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三)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确保内部信息与沟通顺畅
“互联网+”时代,大量先进信息技术的涌现,为民营企业完善内控、提升内控有效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基于信息化环境,民营企业应当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采取信息化手段,搭建内控管理系统,如ERP、CRM、SCM等。企业可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结合业务特点与发展需求,明确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建设目标,共同研发符合企业实际的系统。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打通数据接口,形成业务、内控以及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打破之前“信息孤岛”的局面,确保财务可对业务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业务及时传达信息并获得专业指导,促使内控管理的固化效果不断提升,进而逐步完善内控体系。
(四)体现内审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
要想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则应当体现出内审监督职能,这样才能促使内控效果得以提升[4]。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增强内审的权威性与严谨性,严格规范内部审计机制,明确区别审计监督与财务管理,不得出现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岗位的情况,同步加强内审职责规划,要对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内控有效性等进行评价与监督,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并督促后续整改,将内审的作用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直接从外部招聘,或者通过选拔将优秀人才提升的审计岗位,加大培训力度,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可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更加符合新时期的审计岗位需求,体现内审监督职能,进而确保内控管理体系执行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专用设备制造民营企业同时迎来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与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成为各企业面临的一項重要任务。对此,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积极探寻可行的改进路径。通过采取营造内控环境、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等措施,全面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凸显内控在控制风险、控制成本、维护财产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民营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0 (26):102-103.
[2]丁宇.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财会学习,2020(25):179-181.
[3]李建琴.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讯,2020 (09):107-109.
[4]李莉.探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0(09):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