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雯霏
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希望感提升的心理支持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就治于我院的急性脑梗死并存偏瘫后遗症者90例为观察样本,经随机数字表分组后,试验组对照组皆计45例,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并偏瘫后遗症常规模式施护,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加用基于希望感提升的心理支持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急性脑梗死并偏瘫者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基于希望感提升的心理支持对急性脑梗死偏瘫者施加干预,可显著改善其负性恶劣心境程度与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希望感;心理支持;急性脑梗死;偏瘫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5--01
急性脑梗死患病率在急性脑血管病种中占比达70%,病情复杂度高、发病急骤突然、并发症与后遗症多样严重,幸存者神经功能受损,遭受偏瘫困扰者为数众多,消极负面情绪易于滋生蔓延且纾解疏导困难,形成突出的康复阻碍效应。希望感系积极心理状态的一种类型,指个体为实现某目标所具备的信念感[1],本研究尝试采用基于希望感提升的心理支持对急性脑梗死偏瘫者施加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就治于我院的急性脑梗死并存偏瘫后遗症者90例为观察样本,经随机数字表分组后,试验组45例,年龄均值(60.55±3. 24)岁,病程均值(7.65±2.33)月,男女各计26例、19例,对照组45例,年龄均值(60.69±3.10)岁,病程均值(7.24±2.50)月,男女各计25例、20例,两组急性脑梗死并偏瘫后遗症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急性脑梗死确诊,偏瘫后遗症确诊,病情稳定,恢复期,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言语交流障碍,恶性肿瘤,认知障碍,精神病种,拒绝参与。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并偏瘫后遗症常规模式施护,包括疾病知识宣传讲解,偏瘫康复护理技术传授、用药照护等,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加用基于希望感提升的心理支持干预,具体实施方式为:①评估。以主动深入护患沟通法了解偏瘫病例心境、疾病认知度、希望水平现状等情况,以此导引出个性化希望感提升心理支持方案;②目标定制。结合总康复目标与患者病情实状,合理定制可行性较高的阶段式小目标,使护理对象可较为容易地完成当前目标并自其中汲取信心;③意愿信念构建。护士以口头、手册、视频等多元模式全面系统面向患方行偏瘫康复知识与康复态度干预,增进患方疾病系统化认知度,以成功案例展演促升偏瘫者康复意愿信念感,扭转康复预期误区,引领其对自身脑梗死及偏瘫现状做出主动正视、开展自我积极情绪调适;④动力思维的提升。通过阳性强化策略调动偏瘫者康复积极性,开展个人高光经历回顾分享活动,接受积极愉悦情绪感染,分析既往如何应对挫折、突破障碍与困境的经验,引领其将有益经验应用于当下康复问题应对之中,强化心理纾解力度,以护患目的性谈话方式实现对心理症结的精准式暴露与纾解,指导家属最大化发挥家庭社会支持效应。
1.3评价方法。于干预一月后对两组急性脑梗死并偏瘫者行心理状态与运动功能恢复度的测评,前者以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分值愈高提示该偏瘫者负性心境愈突出,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做为运动功能评价工具,上肢总分值、下肢总分值各为34分与66分,总分值计100分,分值愈高提示该偏瘫者肢体功能恢复度愈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急性脑梗死并偏瘫者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FMA评分之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急性脑梗死并偏瘫者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成因众多且复杂,在中老年民众中具备高发性,因此而丧失生命者为数不少,幸存者中遭受偏瘫后遗症伤害困扰的亦属常见现象,自正常群体突然转变为生活自理不能状态,大量偏瘫病例心理落差感强烈,消极负面心境显著,治疗康复信心、生活信念感大为下滑,促升、维系急性脑梗死偏瘫者希望感势在必行。
本研究中,表1数据显示,试验组急性脑梗死并偏瘫者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希望感提升的心理支持对于偏瘫者而言,具备积极的恶劣心境改善纾解、肢体功能恢复之效,与王梦莹[2]等取得了一致性研究意见。究其原因,希望感是可积极作用于人类个体的内在心理动能,有助于护理对象积极生活目标的重建过程,增进其突破困境、应对困难之信念感,正面影响其行为模式。基于希望感提升心理支持的应用,以深度沟通评估确保个性化适用型希望感提升心理支持方案的精准定制,基于康复总目标与个性化病情进行阶段性小目标设计,以易于实现的特点而使偏瘫者可持续不断地获得激励与希望感,促升康复意愿与康复行为落实度,专项强化宣教、偏瘫成功康复案例的展演,利于扭转偏瘫护理对象偏差型康复认知,摆脱康复无望消极情绪控制,个人高光经历的回顾,形成积极愉悦刺激信号,既往成功经验在当下康复情境的活用,利于协助偏瘫者驾轻就熟地解决情绪困扰、维持于较高希望水平、突破康复疑难问题束缚[3],故而取得了较好的不良心境纾解、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结局。
参考文献:
[1] 高庆,王子岩,王卫光.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3):51-52.
[2] 王梦莹,张俊梅,常陆.提升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影響[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7):6-9.
[3] 尤佳,奚广军. Snyder 希望理论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177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