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琼
摘 要: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在化学知识体系中包含了很多自然物质理论以及实践性的操作知识,同时也被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在高中阶段,我们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构建其化学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其高水平的学科技能,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针对高中化学,结合实际的课堂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探析,旨在促進课堂效率以及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能力;课堂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很多高中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待改进,往往忽视学生在探究方面的提升。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目前“双减”政策的落地,对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社会知识经济体制的日益革新也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讨论相关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过大,尤其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以后,很多学生都会陷入题海战术中,不停地刷题,积累经验。而作为教师方面,也不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引导,因此,当学生在课业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自身并没有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所以,在高中化学中,我们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让其明白在化学世界中有很多趣味性的东西,这些值得他们去探索,从而逐步培养其化学意识。为此,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熟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热能”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化学能和热能的关注: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做饭的经历呢?生:有。师:那么,在咱们做饭的时候,我们能观察到,天然气的燃烧可以将我们锅中的水烧开,这个过程中,大家想想有哪些能量之间的转换呢?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本就是化学反应,在其中产生了化学能,进而转化为热能,给锅中的水加热,完成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换。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思考,师生之间互动问答、查阅资料、解释问题等,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课堂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化学虽然关乎社会科学,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也正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累积能够让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很高的好奇心。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紧抓学生对化学产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深层次知识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完成一些趣味小实验,并在实验中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运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做,并且保持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盐的溶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溶解实验的操作,我们将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个盐溶液的浓度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自己拿到的浓度任务进行计算,判断自己在该实验中需要多少重量的盐,随后进行实验过程。在该实验中,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考察了学生对各个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将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混合在一起,那么溶液的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借助课堂实验过程以及这样的问题引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合作探究,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性的氛围,让学生自觉进入探究活动中。为此,小组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对于课堂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化学领域展开探究。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些化学研究项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研究方式包括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信息,实验室进行实验等,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项目报告,通过这样形式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化肥和农药”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探究常见的化肥和农药中的化学成分及作用”为学习课题,让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对该课题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该课题的探究目的和方向,然后给出对应的探究范围,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地跟进学生的探究过程,在项目结束之后,可以对学生提交的小组探究报告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通过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寻找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提升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范围,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及课下探究活动,从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素芳.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J].知识窗(教师版),2021(08):94-95.
[2]陈秀梅.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思考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