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由于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存在特殊性,因此教师讲解课程的侧重点也应随之有相应的改变。高职课程的教授应当以应用性为主,以便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顺利升入高职或就业。同样,信息技术也是强调应用性的一门学科。因此,结合高职学生自身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采取实用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获得满满的干货。微课便是满足此类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碎片化、课程生动化以及讲解具体化,使学生在微课的学习中感受信息技术,迅速接受信息技术。笔者将根据本身的教学经验,对微课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表达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引起同业人员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内容碎片化;课程生动化;讲解具体化
一、内容碎片化
顾名思义,微课便是微小的课程,利用微课这种授课工具能够将一整块章节内容分割出来,从中选取一小块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其呈现出的课程特点便是短小精煉。因此,教师在讲述较为复杂的内容时,可以用微课将其内容碎片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微课的分割不代表知识的分割,教师在利用微课完善课堂时,也应当注重对学生整体逻辑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存在断层。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安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将其重新进行拆分,分成多个小的模块来进行讲解。在微课中的内容呈现可以如此:首先介绍计算机安装的大致过程,让学生了解操作流程和先后程序;然后摘取最初始的步骤——在主板上安装CPU和内存条来进行详细讲解,CPU和内存条的选购、其与主板的匹配性、安装时应注意的要素等这些都应叙述清晰;最后教师可以将讲课界面初始化,使学生意识到这一过程置于最开始讲解的必要性、此过程在整个计算机安装中起到的作用,其对于后续零件的安装存在的决定性因素等,以此来形成完成的逻辑链条,帮助后续学习。
二、课程生动化
信息技术教授的一大难点就是对学生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使学生经常对所学知识懵懵懂懂,无法从课程中剖析出一种简单的记忆方式。基于此种教育情况,使课程变得简单易学是所有教师共同追求的方向。幸运的是,微课的出现改善了这种状况,将微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能使课程中较为生涩的知识变得容易被学生消化接受。教师在使用微课时,可以将课程制作成方便观看的动画,使其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授“计算机配件的选购”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展现。微课的内容可以如此设计:在选购了合适的配件安装时,可以做出“perfect”的效果;在选购了不合适的配件安装时,可以做出爆炸的效果,并配以音效;在做出完全正确的操作时,可以加入某些电影中的万人欢呼情节来增强体验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制作动画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所有操作要点在微课中进行展示,使人物做出恰当或不恰当的操作,以此使学生更有代入感,也更明白错误操作的后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课程上完全吸收所学知识,并对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后续操作的完成。
三、讲解具体化
因为微课本身能够将课程时间压缩,所以课程时间相对实体课堂来说更加宽泛,能被利用的讲解因素也更加多样。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微课的这种优势,在授课时,将知识摊开来对学生讲解。具体的讲解内容能够使更多学生收益,在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陌生的课堂内容时,能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思考,在完全沉浸的状态中学习。此种状态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使其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对课程产生“余音绕梁,回味不绝”之感。
例如,在教授“操作系统的使用”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便可对其进行具体化说明,将各个系统的使用过程摊开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具体掌握系统的使用过程,使学生从细节处记忆。微课的内容可以如此展示:在教授“图标”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图标的形状与含义结合进行讲解,比如当教师使用回收站这一图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回收站的形状是一个带有循环标志的垃圾桶。此种含义讲解能让学生记住回收站里面可以存放不需要的文件,而且此文件还可进行还原,其本质上具有存储功能,文件的图标是摊开的书本,这就展示了其举杯的文档存储功能;在教授“菜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其与饭店的菜单联系起来,饭店的菜单中展现的是具体得菜,计算机的菜单中展示的是各个具体的操作指令。这种将含义与图画结合讲授的方式能让学生记忆的更牢固。
总而言之,微课的教育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来说更加自由,但过度的自由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教师应当把握好这种度,使课堂能够在微课的加入下,变得自由活泼,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而不是将微课过度娱乐化,使学生仅仅享受了微课的新奇带来的乐趣而没有真正记忆理解。用微课这种教学形式来对信息技术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在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中感受短小精悍的课堂,从而对所学内容逐个击破;在生动化的课程中一改以往对于课程的认知,在此种形式中加强自身的记忆能力;在具体化的讲解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本质,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朱蕾.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09):68-71.
[2]高涵,唐智彬.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3(09):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