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琼
摘要高校教师礼仪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符号、技巧、共识,始终贯穿于教学行为这一社会互动行为始终,关乎教学质量。但从实践来看,高校教师职业期待与职业现实存在落差、职业规范与职业需求衔接不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了教学互动的良性开展。本文拟从社会互动理论角度,探索提升高校教师礼仪水平途径,以期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推动教学相长,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社会互动 高校教师礼仪 提升水平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1.018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tiquett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LI Huaqiong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11)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etiquette as a symbol of 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consensus, has always been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behavior this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rea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lack of conne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norms and professional needs, and th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which has long affecte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etiquette level of college teach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as to successfully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Keywordssocial interaction; college teachers’ etiquette; promotion level; approach
在社會互动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礼仪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符号、技巧、共识,始终贯穿于教学行为这一社会互动行为始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探索提升高校教师礼仪水平、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推动教学相长,对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礼仪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是一个既受关注又受欢迎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礼仪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礼仪在当今社会中保持着一种活跃的氛围,这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礼仪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很多高校中,教师礼仪是一个热门话题,它不仅提高了高校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
教师不仅“教”,而且“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教育的教师,在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个人礼仪修养,具有得体的仪态、温文尔雅的举止、温柔的表情、生动的言语和严格自律的行为规范,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教师的师德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1高校教师礼仪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1高校教师礼仪的含义与特征
从目前学界普遍共识来看,高校教师礼仪是指对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人员,从事与其职业身份相关的职业行为或社交行为时,在仪容形象、交际沟通等方面具有约束性或倡导性的行为规范。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和高校教学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1]高校教师礼仪既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高校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评价标准和开展教学行为的基本要件,又是高校教师自觉提升职业水平,积极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因此,高校教师礼仪具有基础性、职业性、倡导性、审美性等特征。[2]
1.2社会互动理论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社会互动”的提出,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著的《社会学》一书,20世纪初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逐渐将其系统化,学界对社会互动主要概括为社会个体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或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通过共识性规范、符号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常人方法论、拟剧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等。[3]
1.3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礼仪
教学行为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行为,高校教师礼仪贯穿于教学行为始终,是在教学内容之外,师生双方具有强烈共同认同的教学符号。在教学行为初期,高校教师通过教师礼仪展现出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这一身份的认同与否,是教学行为这一社会互动行为的共识基础;在教学行为中,高校教师通过教师礼仪形成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是影响教学行为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礼仪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当通过教师礼仪,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确保教学行为达到预计效果。
2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礼仪存在的短板
职业期待与职业现实存在落差。从拟剧论观点来看,教学行为是一场在教学环境这一特定“剧场”下,具有交流性的“展演”行为。在这一视角下,大学生对于教师的职业期待较高,甚至出现了偶像化的倾向,这也是网络上经常出现青年高校教师成“网红”的原因之一。且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迭代升级,教学场景更加多元,高校教师的“剧场”空间,较大的突破了传统的校园环境,任一封闭空间都存在“剧场”的可能性,对“剧场”布置符合教学需求,本身也是高校教师礼仪的应有之义。由于高校教师礼仪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个别高校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与预期的职业期待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进而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参与后期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职业规范与职业需求衔接不够。从常人方法论观点来看,教师礼仪是高校教师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教师礼仪水平的下限即为教师职业规范的约束性规范。但随着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日益增长,学生对于与高校教师的社会互动中,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师职业规范,对于高校教师倡导性的礼仪规范过于抽象,使高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建议。客观而言,在约束性职业规范之外,较大一部分高校教师教学中礼仪技能的运用,大部分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探索与积累。
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不足。从社会交换论观点来看,教师作为教育者,相较学生而言天然具有优势地位,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换资源的不对等。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没有充分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将教学行为简化成“给予→接受”的被动过程,导致师生关系失衡,部分学生通过对教师权威的反抗,作为争取教学行为中的交换资源的一种方式,使教学行为成为对抗性与接受性并存的矛盾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3社会互动理论下提升高校教师礼仪水平途径探析
高校教师礼仪是典型的社会共同规范和教学符号,是教师形象和教学意图的重要表达,是教学活动主体之间的重要参照,是教学行为中开展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赋予了教学活动良好的关系和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行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当前,各院校能够认识到高校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并通过将教师礼仪纳入高校教师职业教育和职业规范重要内容,但是依旧停留在塑造教师形象、加强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要求,距离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赋予教师礼仪的意义和作用,在思想认识、职业观念、专业要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礼仪在教学行为中的互动作用,是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是营造良好师生环境的客观需要,是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客观需求。
3.1顺势而为,提升高校教师形象礼仪水平
按照拟剧论观点,教学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学情境下的表演行为,高校教师要主动适应各类情景模式,提前做好“情景搭建”“剧本预设”和“剧情预演”。一是主动通过优化情境“赋能”,尤其是在智能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交织的情境下,网络课程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情境,高校教师对授课地点和授课场景的布置,是否符合教学需求、是否能保持教学连贯性、流畅性,是否能给予授课对象良好观感,是影响授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教师搭建良好的课堂情境,客观上体现了授课教师礼仪素养和对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礼仪对教学环境的有效“赋能”。二是通过优化形象“增能”,在仪容仪表、着装搭配上注重與时间地点相结合、与教学课程相结合、与互动意图相结合,动态调整个人形象,使个人形象符合本门课程的“剧本预设”,潜移默化展现职业素养;三是通过优化素质“提能”,高校教师要通过反复的“剧情预演”,确保在处置课堂突发状况中,能够敏锐感知学生思想动态,把握言行举止尺度,合理引导学生回归教学秩序,重建教学情境,达到“表演”效果。
按照互动符号论观点,高校教师礼仪是互动符号的一种。高校教师既要夯实基本社交礼仪,通过这种具有普遍认同的互动符号,使学生群体能够快速对高校教师形成角色共识、形成互动基础;更要发挥自身特质和教学风格,打磨具有符合教师身份、展现自身风格的个人形象,将具有识别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师生之间特定的互动符号,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循环。
3.2因势利导,提升高校教师交往礼仪水平
按照常人方法论的观点,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行为与教学环境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构建状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践行交往礼仪“3A”原则,即接受对方、重视对方和赞美对方。细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重视学生观念需求,肯定学生思路想法,通过交往礼仪引导学生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展现个性,推动教师博采观点、开阔思路、更新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践行交往礼仪适度原则,能够从学生个性出发,通过在交往礼仪中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最大化倾听学生意见,做出合理的引导性建议,在为学生留足选择空间同时,又确保学生做出的选择符合教学预期。[4]
按照社会交换论观点,教学行为是师生之间的社会交换行为,由于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管理者”和学术“权威者”身份特性,使教学行为较易成为一种相对不平等的社会交换,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职业观念,要始终牢记尊重原则,认识到从教学行为和教学互动中与学生存在的“教学相长”的关系,深刻理解教学行为这一社会关系应当是平等进行的社会交换;要将社交礼仪平等原则贯穿教学行为始终,主动将自己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时刻遵守社交礼仪宽容原则,不因学生认知差异、思维水平高低差异化对待学生,使学生之间始终保持公平环境。
3.3典型引领,培育教师礼仪优秀参照群体
按照参照群体论的观点,当高校教师将教师整体礼仪水平作为参照,或学生将高校教师礼仪水平作为参照时,教师或学生个体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向参照标准进行靠拢。高校教师一是要充分发挥参照群体的规范功能,将教师礼仪在职业规范中予以细化,并列入高校教师业务培训的范畴,与业务工作同步推进,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礼仪水平。二是要各院校要充分发挥参照群体的比较功能,通过积极宣传教师礼仪优秀典型,通过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优秀典型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提升评价优秀教师的共识标准,倒逼高校教师群体对照参照群体,自我提升教师礼仪,进而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为提升教学水平夯实职业基础;各院校要积极培育教师礼仪优秀群体,通过分专业或分院系,培育一批教师礼仪与专业素养相融合的教师群体,作为典型参照群体,推动高校教师主动汲取经验,将教师礼仪与专业课程挂钩,使教师礼仪既服务于学生群体对于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又服务于高校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教学互动,最大化发挥教师礼仪在教学中的作用;三是要主动做好学生的参照群体,高校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教师礼仪,在教学情境之外,要注重在校园环境中通过良好的教师礼仪展现教师形象,把“立德树人”工作融入在校的每一个细节中,为学生群体做好示范,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提高个人礼仪素养。
基金项目:文章研究内容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批准号2018GB142,鄂教科研[2018]1号
参考文献
[1]王菁.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绍兴市三所高职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2]包萍.师范生教师职业礼仪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文婷.社会互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启示[J].考试周刊,2008(30):129-130.
[4]马琴.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