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麟 张猛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武术课程中人性教育发展的塑造和形成进行梳理,以武术运动中人性教育模式和发展阶段,形成途径和限制因素为研究重点。分析认为:武术人性教育与价值观之间具有相似性、接近性和可转移性。武术人性教育模式是知识、技术和人性衔接发展过程,教学中理解、练习、实战和适用四个阶段促进大学生人性教育的提高。教师和教材是人性教育形成的主体,课程与生活是促进学生人性发展重点。体制和教育方向是人性教育全面提升的前提,理论依据不足、经验缺少是限制人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前言
中国武术随着世界化的普及与发展,深受青少年及年轻人的喜爱,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武术运动蕴含的文化与丰富的人格教育。武术运动秉承了中国传统武学的思想,蕴含了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文化元素,为塑造人格孕育了基础,并以一种文化资源保留了对人性引导与提倡。人性教育以真、善、美的教育目标,是完善人性的教育,旨在对受教育者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体现。人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开始纷纷强调人性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人性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武术运动中人性教育的塑造和形成是大学体育武术练习者重要的发展过程。本研究对武术人性教育的塑造与形成进行梳理,以求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拾起对大学生人性教育的忽视,以此唤醒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需对学生人性教育的培养。以武术套路运动练习形式灌输人性教育内容,更易接受和理解,进一步增加人性的适用性。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及学术期刊网等系统,查阅与搜集国内武术文化、体育人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等相关文献,同时阅读有关人格教育书籍,了解人性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动态,为完成本论文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2.2 经验总结法
通过武术中套路和散手等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根据研究方案的设计并搜集教学、课程中人性教育知识与环节。对相关内容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对项目教学中人性教育环节进行记录和设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人性教育的诠释
“人性”是指各国家、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交往中形成的适用理性。人性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育青少年学生趋向真、善、美,使人更加人性化。古书载“修体身,习武技,养性情,明礼仪”,武学传授与人性教育自古便有“修技以强体魄,尊礼仪以明人情”的渊源,与人性教育早已息息相关。学者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与人性教育存在既有的相关性,进一步为武学教育包含人性教育的范围逻辑性成立提供了论证依据。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武学教育载体,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承载了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间接传承作用。注重精神礼仪文化,以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的运动精神,而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总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通过武术运动的形式与手段规范行为,提高自我价值与修养,追求真、善、美的提升,实现自身综合能力完善。
3.2 武术人性教育与人生价值观的关系
对价值观的定义是基于人在思维之上所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认知事物辨别是非的思维取向,并体现人、事物之间的作用。一般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价值,或是综合性和复杂性价值。树立正确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个人价值观主要体现心理、情绪和行动三个方面。图1为武术人性教育在内容上归纳为个人价值、对人的关系、社会责任。武术人性教育与价值观之间的存在相似性、接近性和可转移性。在教学中通过技术的练习和尝试提高思想的认知,对师长的感恩、信任,无形的对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锻炼。通过武术人性教育达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综合能力包括技术、心理、社会适应。
3.3 武术人性教育模式与发展阶段分析
武术教育课程中人性的体现和实施需要可行的模式,如图2所示,知识、技术和人性三者需要的完整衔接,在知识中以理论的学习和人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认知,以技术实践如套路、格斗领悟人性,以人性中礼仪、忍耐诚信等贯穿理论、技术或活动中。武术教学框架下,清晰认识与技术同步的人性发展阶段。正如表1所示在武术套路教学中通过四个阶段贯穿,以理解、练习、实践和适用四个阶段来塑造人性教育。并确定武术套路人性教育内容个人价值、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三者其中包含礼仪、忍耐、诚实、自信、尊重照顾、信赖、领导力、协同、贡献、责任、正义。通过第一阶段理解中认识礼仪、忍耐和诚信。第二阶段练习中认识尊重、照顾和信赖。第三阶段实践中认识协同、贡献和领导力。第四阶段适用中认识责任和正义。人性教育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理解、训练、实践和适用。其中各阶段中以指导语言解决人性是什么,了解人性需要并通过练习实践体会人性品格塑造的内涵。
3.4 高校武术课程中人性教育形成途径
在大学体育武术课程中对人性的教育需要认识教学的主体与关系,需要以教员和教材为主体对人性的传授,教员以语言、技术、咨询的过程为手段,学生初级阶段知识的获取主要方式在于教师和教材。针对学员教材需要提供最好的竞技力、成就和价值。在课程中设置配套教材以课外作业形式,通过教学手段以动画视频礼仪教学等,学生、课程和生活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课程教学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练习和掌握,重点是以生活环节的辐射与渗透,如清晰认识忍耐结果取得成就,结果并解释忍耐。礼仪为了取得人际关系结果并解释礼仪。其他包括教学活动、武术套路课程、文化交流、比赛等是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在武术运动中以行动和心理等适用,在课程中以礼仪、协同、正义和爱国树立,在考核中设立人性测试的环节,对诚信、孝义等进行体现。在实践中锻炼忍耐、自信和尊重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意志品质。
3.5 高校武术课程中人性教育限制要素分析
高校武术运动以课程和社团开展为主体,但诸多原因限制武术人性教育的传递,大学生对武术人性教育内容模糊,对礼仪、忍耐、诚信等认知不足。在体制规定和教育方向上在人性和德育上重视的力度不够。缺少规定的体制,韩国2016年1月推行《人性教育五年综合计划(2016-2020)》,明确建立体制弥补人性教育提醒的缺失,建立人性教育能力培训与支撑体系,以课程和生活协作,提高全体国民的人性教育意识。缺少全面的课程体制规定和统一的教材实施,在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实施人性教育中,暴露出理论依据不足,在体育教育人性发展和武術教育渗透人性发展等问题上研究尚浅。缺少经验性的知识,教师除技能以为的人性教育认知不足,缺少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以武术的传统技术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止步与技术外在本身,对武术教育与人性相关性思考不足,无法运用与现实教学中。
4 结论
(1)武术人性教育与价值观之间具有相似性、接近性和可转移性,通过武术人性教育达到技术、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综合能力发展。
(2)武术人性教育模式是知识、技术和人性衔接发展过程,教学中拟定理解、练习、实战和适用四个阶段以促进大学生人性教育的提高。
(3)体制和教育方向是高校人性教育全面提升的前提,理论依据不足、经验缺少是限制人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武术主项提高”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项目编号:2020KFKC437);2020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武术主项提高”双基建设示范课(项目编号:2020SJJXSFK195)。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