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景观中,滨水空间占据了主导性作用,是乡村景观环境因素的主要因素,良好的乡村滨水景观可以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全面性的积极效益,可见打造乡村滨水景观便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之一。笔者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研究,以改善环境,提升环境景观形象为目的,对各景观的要素进行规划和构设。总结出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以下三点原则及四点策略。
关 键 词 :乡村景观设计,设计原则,设计策略
一、乡村滨水景观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尊重当地自然风貌原则
从实质来说尊重当地自然风貌原则就是尊重山水格局。面对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条件要寻找最合适的设计方法,让景观的自然元素自然的流入滨水空间之中,不能大改大造流失原有风貌,去感受村民和自然的需求为设计原则,让滨水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为一体,不盲目,不自信,做到真正的沿河布局,沿河而居,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否则与周围景观互不融合,不仅增加自然环境的负担,还可能破坏了乡村千年以来的自然生态性景观。
(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在建设乡村滨水景观中要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做到对原有河道和水域进行最大化程度做到保留和修复,对驳岸和场所的打造上最大程度的做到自然与纯粹,以不破环,不损坏生态自然环境的目的建设,对滨水环境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第二个方面是在景观小品,景观植物,景观构筑物等基础设施的长期维修,保养的可持续性,不能做铺张浪费做表面功夫。对于乡村滨水来说,要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们的认知,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让村民参加乡村滨水景观的建设中,自觉地形成保护意识。
(三)文化传承原则
建设乡村滨水景观中不能简单的用各类景观元素进行不断的堆叠,堆砌而忽视了原本村庄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设计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挖掘地域文化,与地域历史等等。从中得到启发让乡村化的元素根深蒂固的在设计师脑海里,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形成特色的,有辨识度的空间形象,让平原地区更具有田园风光,丘陵地区更有乡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有水乡之韵,打造与城市滨水空间有不同的乡土风貌。
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滨水景观的基本设计策略
(一)改善生态环境
面对乡村滨水环境中,会遇到各式各样原有地貌问题;水质混浊,生态系统紊乱,草木杂生等。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中要适当的做出取舍关系。
(1)改善水质:在物理方式上对河流水质浑浊的地段可采用放水,从主流水域引水的方法来提升水质,用换水注水的方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问题,生态方面上可以投放鲫鱼和鲤鱼用于水质的清污种植荷花在浅谈上保护水面的氧化,人工方式为定期让村民对河道河面的垃圾清理保证水体的整洁度,避免受到污染。此举措施让村民可以放心的做到用水,亲水。对水体环境,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道路优化:合理的利用人流,环境等因素,对原有道路进行重新和规划设计,在乡村地貌的主干道路上更多的为泥土道路,通常不便于村民通行,道路狭隘,遇下雨天更是有泥流的环境现象,对村庄形象,交通便利都有直接影响。优化方式可采用水泥地,混凝土等方式进行道路硬质铺装,加入道路分流。可适当的加宽道路的宽度,让通行更为便利。在河岸处可设置规划天然绿道,汀步,等。从观感上,实质上得到有效提升。
(3)空间清理:更为天然的乡村环境有许多环境问题,对恶劣环境,乔木杂乱,水草丛生的区域进行清理,让空间感,村民的体验感,场景感得到改善,可采用适当的砍伐,保留条件为好的乔木,在重新进行有序的符合生态的种植绿植,为乡村滨水景观提供更为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合理运用材料
在乡村滨水设计过程中不可以只追求人们活动便捷,改善原有地貌而为设计目的,应该选用生态材料和本土材料的有效结合对乡村滨水的环境做最大的保护和优化。
(1)生态材料:例如选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水木等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特点的铺装材料,在下雨天可以排除雨水积水的现象。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环境问题,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能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在河道驳岸。路沿地方及进行植物的多元化种植,利用各种植物各种功能达到对水质,对生态具有一定性帮助。路灯可采用太阳能的材质,做到自然发光,最大化程度的节约和保护生态。驳岸设计应采用绿植自然驳岸,不可大量硬质材料设计,即区别与城市滨水,又加强了乡村滨水景观的独特性,对水生物生态链提供一定帮助等等。
(2)本土材料:例如景观节点的建设可选用本土材料,例如景观亭的顶面用本地的大叶乔木的落叶进行封顶设计,让景观亭更具有乡土风貌气息,同时也兼顾了环保性和节约成本。同时河道驳岸可采用本地天然石头的堆砌,进行自然性驳岸设计,让天然材料得到完全发挥,不做完全舍弃的建设目的。
(三)增加景观设施
在乡村滨水环境中除了对改善地貌,采用材料的严谨上,为了能够更让人与水的亲近方式更为多样化,空间更具有趣味性,应该适当的增加景观配置。
(1)基础设施:可分为两种设施,第一是休息设施,如石凳,景观置石凳,观景亭等等,还可以根据村民的意愿适当的建设老人活动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可以让村民闲暇之时有地方提供放松身心之处,满足外来游客游玩休息拍照的现象,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设施的设置地点,与周围环境做到不突兀,自然融合。像休息凳椅應设置在人流量密集之处可以随地而憩,随眼可见。观景亭应该设置在空间开阔,视野宽广之处,可以提供最佳的观赏风景之地。第二种是标识设施,如文化标识牌,路线指示牌,警示标识牌等等。文化标识牌可以采用天然的景石雕刻而成,从生态性,持续性,传承文化上都可彰显。路线指示牌可以设置在路口交汇处,对观景绿道和交通路线及景观节点进行标识,方便村民与外来游客的通行提供便利。警示标识牌主要设置处为河道水流急处,人流量汇集处,可从安全性和保护环境上表达内容。
(2)景观设施:第一种可为亲水节点:如在地处区域水流,坡度较缓的地带可增加亲水平台与水上站台。能够让村民与水的亲近方式更为直接,进行用水,戏水,垂钓等活动。水域宽阔之处可增加水车的方式彰显乡村风貌和观感性。建设亲水平台过程中应注重场所的场地感,如何将空间的流线和地貌特性与之完美结合,才能最大化的表达乡土气息。第二种为景观小品:如在视野宽阔的地带增加具有乡村风貌的景观长廊,观景亭,木栈桥,桥梁,文化景观小品等景观设施为外来游客提供了观赏,欣赏的空间,为空间感增加了多样性与多元化。还可以以景观小品的形式传达村庄文化。以上景观设施需均遵守生态材料和本土材料结合的特点进行建设。
(四)种植多元化植物
植物是乡村滨水景观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的配置,多样性的种植植物是建设乡村滨水景观的首要任务,保留条件为好的本土植物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与成本,加快建设的进度,一般本土植物当地村民都为熟悉,一致采用本土植物会缺乏新鲜感,可以用本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在滨水空间中,气候条件,土壤状况,自然因素各有不同,植物的种类也繁多,所以应该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做到因地制宜,考虑四季与植物类种合理的搭配进行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不仅带来美观和观赏的效果,应将景观空间中的地貌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河流的生态链有一定帮助,可以利用植物的不同类种的因素,对河流水质进行优化,利用根深对河岸做好巩固护堤的方法。从视觉性,实用性,景观性上都有决定性的帮助,做到真正的改善景观环境,丰富乡村景观。
植物分配可分为用两大类:水生植物,岸陆陆生植物。而水生植物又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岸陆陆生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宿根花卉,一年生草花等。在不同的滨水空间内也选用不同植物的进行搭配造景,使之统一协调,从而形成独特优美的乡村滨水景观。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研究,梳理出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手法,让理念与实际相结合。以此为出发点希望能够帮助同门更好的进行滨水景观改造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同门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伊恩·论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进士五十八, 铃木诚, 一场博幸.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刘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學, 2020.
作者简介:
林敏桦(1999.07-),女,汉族,籍贯:广东广州人,学历:在读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