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宝聪
摘要:黔东南栽麻乡深林水谷之地有侗民者,伐山取木以穿斗之术营建居所。在此以黔东南典型的侗寨——大利村为例,记述村寨的整体村落布局, 作为资料收集的初步整理,对更深入的探讨侗寨建筑形态提供帮助意义。
关键词:黔东南;村落格局;穿斗;花桥;公共空间
1考察概况
本階段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笔者在湘桂黔交界——尤其是黔东南一带进行了前后为期13天的侗寨考察活动。包括了对贵州省黔东南苗侗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进行的当地建筑测绘工作,后又考察了湘桂黔一带的十余个侗寨。
在这些侗寨里,建筑技艺始终在流传并得到尊重,建造事件不仅仅营建本身,还是聚落社交的一种方式。其中,笔者在大利村内居住的数天里,可较为细致得观察村落居民的生活状态、营造活动和展开访谈工作。在此,结合田野考察的经历、阅读的书籍论文,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大利村作为实地调研的案例,展开一点讨论。
2村寨简介
大利村是湘桂黔侗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的一个村落,位于一片山谷低洼地带,绝对海拔在600米左右,气候温和湿润。四周为树木茂盛的山体和开辟为梯田的田地。 村落中有利侗河穿流而过,从东北流向西南,沿河建有六座桥梁,五座为木构风雨桥,一座是新修的石拱桥。村中民居大都沿河而建,中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早期的民居也多建造于此。后期村落拓展新修建的民居多往村头村尾及山上选址。村落南端进村处盖有新修的寨门和戏台,形成现今的村寨主入口空间。村落中心位置高台上建有鼓楼和萨坛,萨坛年代久远,据记载期间始建于明代。村中古建难得之处为仍保留有11座形制较为独特的粮仓,散落分布在村落各处。大都临水而建,少量建在坡上。农田中广种水稻,田中养殖鲤鱼,保持着稻鱼共生的农作系统。村落外围林地中杉木遍植,是侗民们用做房屋建造的主要材料,更有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木楠木数株。(图1)
大利村内有上寨和下寨之分,上下寨各有三个分部,聚族而居村民之间多少有些沾亲带故,一些分部之间由于亲缘较近明确规定不通婚。
3村寨整体布局规划
村落整体布局在当地的山水格局中达到制衡。在两边山地夹出的一片相对平坦的位置,并沿东北—西南走向的利侗河铺展开整个村落。村头寨尾延伸开去则是开垦的梯田。外地通往此村唯有一条从东南方向蜿蜒曲折的道路可通行。房屋朝向大抵是面朝利侗河,而村落中北部有较多平坦土地的区域房屋朝向则变为村落主路为主导因素。
大利村村落格局主要受当地山水自然形势的影响,在地生养繁衍的数百年中,与自然界中的阳光、气流、降雨体察交互,选择出来了与自然嵌合的最优布局方式村寨公共建筑系统
与许许多多由新修公路重新界定寨头的侗寨一样,大利在通村公路至寨头的节点处新修了寨门和戏台,并与下步花桥围合成了村口空间。在此处向西望去,可见村寨中部高台上修建的鼓楼,鼓楼前端是年代久远的石砌萨坛。萨坛祭祀的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女性神“萨”,意为始祖母,为村寨的保护神。唯有在吉日和节庆的时候会举行祭拜。鼓楼地势较高,人们更愿意选择聚集在尺度宜人的花桥处活动。花桥内是村落中活跃度最大的空间,除了承担最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侗民们还在桥里进行闲坐谈天, 下侗棋,午睡,结会议事等社交行为,并餐饮、物产售卖等商业行为。寨头的寨头石拱桥和寨尾的寨尾花桥同一界定了村落居住区的边界,再往外便是耕作的梯田。
4村寨典型居住建筑模式
此处居住的侗民都住在用穿斗技艺营造的民居之中。虽然有一些新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砖块会用到新民居的建造上,但绝大部分的民居还是很忠实于传统的营造材料、 技艺和仪式。在这里营建技术还没有出现“传 统”和“现代”的断层,新的建造方式没有舍弃传统,传统技艺仍处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需求的状态。
大利侗寨民居基本结构是“横架体系”,既五柱八瓜的一榀桁架为支撑结构单元, 用木枋连接每一榀桁架,组成整个结构体系。单榀桁架会用到过间枋来穿接,而每榀桁架之间则用较短的枋来穿连,交接处都用榫卯构造。凑巧有一晚适逢一栋新盖房子的搭接仪式,我有幸目睹了抬架穿接的过程。
当时凌晨4点烟花爆竹声大作,村里的青壮年男性大都聚到了新房建造处。在此之前,三榀桁架已经穿接好了,斜靠在一边。大伙儿先是将最边上的一榀桁架立起来,通过在柱子间捆绑木头作为扛起的着力点。这榀桁架就然后又将中间的一榀桁架立起,地基没有刻意夯实和找平,如掌墨师傅觉得地面不平,则通过垫石头调节高度。 之后大伙儿拉着绳索沿着柱子就爬上了边上立起的桁架,将事先加工好的木枋插入榫口中。此时,掌墨师傅所掌握的一整套“香杆”体系就在穿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了。 “香杆”先是确定了所有加工枋木的尺寸和接口方式,使所有枋木的尺寸规模都处在同一的系统中,而此时,在每一根枋木上做好的标记,则确定了每根枋木具体的穿插位置(图1)。在移动桁架的过程,村里德高望重的掌墨师傅会在一旁吆喝指挥,及时调整角度。构架搭建好了之后还会有上梁仪式。一根并没有承重作用的、披上红布的曲梁会架设在正檩之下,作为房屋坚固耐久的守护。该日上午,屋主会杀猪宰牛,大宴村民,作为夜间搭建房屋的犒赏。房屋的建造不仅具有仪式性还是沟通联结亲友的社交行为,而村民们也乐于遵循这样的建造传统,可见传统建造技艺在大利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5小结
归纳该阶段大利实地测绘调研的成果,可以认识到大利村寨的整体布局受制于当地的山水形势,在两山交加的河谷地带营建居所。河流之上架设花桥以联络两岸同时也是侗民日常交流之所在。公路的修建重新划定了寨口的位置,与寨门、戏台、花桥一道,组成了村口空间。鼓楼和萨坛处于村落的区位中心海拔相对较高的位置。侗民们仍使用穿斗之术营建自己的住所,杉木之易得可以实现在地性的建造。穿斗造法的灵活轻便使得对地形的适应和利用成为可能。侗民尊重自己的建筑传统并乐于继承,不仅仅是一项独立的建造行为更是一种凝聚宗族势力,邻里社交的方式。这里呈现出一派从传统到现代有序和谐过渡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蔡凌.斗的聚居和衍生—解读贵州黎平肇兴大寨.
[2]蔡凌.侗文化圈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框架.
[3]蔡凌.湖南通道侗族住宅建筑技术研究.
[4]蔡凌.视野与方法—文化圈背景下的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
[5]赵辰.中国木构传统的重新诠释.
[6]赵辰.木之建构—关于国际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
[7]毕胜.浙闽木拱廊桥的人居文化特殊意义.
[8]白天宜.岭侗族斗栱与如意斗栱关系初探.
[9]吴琳.贵州侗族鼓楼宝顶斗栱构造.
10]Klaus Zwerger.中国禾晾架.
[11]张应强.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