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平 朱训和
摘要:广德县境内多属丘陵、低山地貌,山高坡陡;降雨量充沛且集中,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以水工环地质为基础,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查和样品分析,根据滑坡体变形特征,正确分析了该滑坡的成因;结合前期其他地区治理工程的失败案例和工作实践积累,合理布设了组合治理工程,为相似类型的滑坡实施治理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滑坡特征;形成机理;治理措施
1.前言
安徽境内大多滑坡发生在降雨期间或降雨后,成因归属降雨型滑坡,具突发性强特点;虽然岩土体结构是内因,但降雨集中期产生的水压流动是形成滑坡的动力来源[1]和主要诱因,其规模和频次与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及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
滑坡点位于广德县新杭镇洪山村的东北部,下方为江南化工厂,紧邻S215省道。2013年7月19日受連续强降雨影响,该处坡面多处出现裂缝。2014年4月20日因降雨导致滑坡前缘局部发生滑塌,且周边再次出现多条新鲜拉张裂缝,裂缝几乎垂直滑动轴向;损毁其坡脚江南化工厂厂房2间。2015年汛前地方政府组织人员对滑坡体上的裂缝用粘土进行了防渗处理;2016年6月20日又遭遇连续数日强降雨,致使变形进一步加剧,多条裂缝不断扩展趋于贯通,因拉张作用后缘出现陡坎,坡体由初始的蠕滑变形渐变到等速变形,如发生快速变形滑动,必将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危害性大。
2.滑坡体基本特征
2.1滑坡形态、规模及周界特征
2.1.1形态与周界
滑坡位于一高丘的中下部,自然边坡倾向南东,朝阳迎风,坡度约12°~26°,坡型为阶梯坡,丘顶标高277m,坡腰标高200m,坡底标高80m,相对高差达200m。
根据地表变形特征,该滑坡边界清晰,后缘以锯齿状下挫陡坎为边界,因牵引作用形成长度约15m,下错高度约1.2m的陡坎,滑动擦痕清晰,截水沟错距达1.5m;前缘临空面以机械切坡陡坎为边界,坡高1m~3m,近直立,长度近100m;左右两翼以拉裂缝和下错陡坎为边界,陡坎长度约20m~35m,下错高度约0.3m~0.5m,裂缝呈雁列式展布。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剖面形态呈折线型;依据滑坡体特征,其类型属浅层牵引式土质滑坡。
2.1.2规模
滑坡体纵轴斜长介于110m~120m,横向介于35m~45m,主滑方向139°,整个滑坡面积约4.3×103m2;根据钻孔揭露,变形体平均厚度约8m,滑坡方量约3.6×104m3,按规模分类属小型。地表滑脱现象普遍,阶梯式多级错台新老切割,并见地下水溢出点。
2.1.3变形特征
坡体上多级拉张裂缝和剪切裂缝发育,近似弧形展布,变形特征明显。
滑坡后缘拉张裂缝:最大裂缝延伸长度约15m,截线延伸方向为45°,宽度15㎝~35㎝,深度0.8m~1.3m。
滑坡中部拉张裂缝:最大裂缝延伸长度约12m,截线延伸方向为50°,宽度10㎝~30㎝,深度0.5m~1.0m。
滑坡中下部拉张裂缝:最大裂缝因挤压作用延伸长度约30m,截线延伸方向50°,宽度10cm~25㎝,深度0.8m~1.2m。
2.2滑体
滑体物质组成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层和中更新统冲洪积(Q2al+pl)层,其物质成分为棕红色含碎石粉质粘土、粘土。据钻探揭露,滑体厚度分布不均,介于5.8m~8.9m,差异较大;碎石土松散,后缘薄下部厚;粘土覆盖于基岩之上,稍密,多呈可塑—硬塑,具红粘土特性。
2.3滑带
据钻孔岩芯,滑动带为粘性土夹层,厚度小于0.2m~0.5m,薄,湿—稍湿,软塑—可塑状,含水但透水性能差,油脂光泽,具较强的细腻感,力学性质低,敏感性强。
2.4滑床
滑床为栖霞组灰岩,厚层状结构,基岩倾角以缓倾角产出,与坡面向相接近;岩性坚硬致密,稳定性好,产状:130°∠25°,岩溶弱发育。
3.地质环境条件
3.1内在因素
3.1.1微地貌
滑坡区微地貌属斜坡地形,整体西北高东南低,上陡下缓;由于遭受三次活动破坏,坡面中下部出现凹弧形,易于大气降水的汇聚,水体对坡面产生侵蚀和潜蚀作用,促使表层土体流失、饱和,是影响边坡稳定的重要因素,加之前缘临空;特定的地貌部位为滑坡运动提供了良好条件[2]。
3.1.2岩土体
松散岩土体孔隙率大,易于大气降水直接入渗,尤其是上段的碎石土;而红色粘土又具有膨胀性和崩解性,重力水在溶滤累积作用下,土体自重应力快速增加,松散结构为滑坡的发生创造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3.2影响因素
3.2.1降雨因素
由于坡面较缓倾和前期干燥的天气,长历时的降雨或暴雨所形成的坡面流顺坡而下,并在局部的凹陷处汇集,雨水沿孔隙和裂缝快速入渗土体,导致裂缝进一步延伸和扩展,雨水下渗既增加了坡体容重,又因沿孔隙、裂隙和拉张裂缝渗入到滑动带中,导致滑带土软化,滑动面润滑,大大降低了岩土界面的抗剪强度,使滑坡处于变形破坏阶段。虽然坡体内因是天然确定的,但强降雨改变水位对坡体稳定性影响更大,连续降雨为滑动变形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3.2.2人类工程活动
丘陵地区建房、修路选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开挖自然边坡,由于早期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未采取适当放坡和有效支护措施,形成高陡临空面,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育[3]。
由于位于坡脚的江南化工厂厂房修建和当地居民建房切坡,破坏了原有坡体的天然平衡,减弱了锁固段抗剪强度,因应力释放产生卸荷裂隙。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在经受雨季浸润和冰雪冻涨的作用下,节理裂隙演变成裂缝,继续向斜坡坡体深部发育;另一方面坡脚因雨水冲刷和浸泡被掏空失稳,致使坡体向临空面方向发生剪切蠕动。
另外,附近村民因承包开垦种植,使坡面土体失去了植被根系的保护,增大了土层的渗透性。故人类活动为滑动的形成提供了催化促进作用。
4.形成机理
4.1前缘陡倾临空→动力作用应力场失衡→坡体膨胀回弹→剪切破裂面→阻滑力降低→因牵引效应发生初始蠕滑变形。
4.2后缘及中下部在雨水和冰雪冻融作用下→土体饱和→增加下滑力→降低了土体强度→形成拉张应力带→拉伸和屈服下产生裂隙、裂缝,并持续向深部及两侧发展→入
渗通道→裂隙、裂缝充水,产生静水和动水压力→位移变形→沿岩土界面径流→滑动带物质被软化→剪应力高度集中→降雨入渗累积性破坏→拉张、剪切裂缝拓展延伸,前缘失稳蠕滑→后缘、两侧拉裂面与前缘剪裂面将贯通,二力耦合作用下→处于极限临滑状态[4]。
4.3按滑坡形成机理[5]进行分类,该滑坡的形成机理归属于滑移(压致)—拉裂式。
5.防治措施
5.1设计原则
安全稳定性、施工便利性、经济合理性、技术优化性和工程适用性及环境协调性。
5.2优化设计
根据滑坡体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定量稳定性分析[6],在自重+降雨工况下其安全储备严重不足。设计方案通过上面六个方面的比选,采用消除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二者并重的设计理念,最终确定对重点治理区采用“削方减载+裂缝充填+截排水+抗滑桩+植物复绿”的方案;对滑坡影响区采用“截排水+裂缝充填+坡面平整绿化”的方案。
5.2.1为减小下滑推力,消除积水凹坡,根据微地貌条件按照1∶2.4~1∶2.6的坡率进行削坡减载,使其构成一个整体,并对其进行夯实整平。
5.2.2为截引坡面地表水,采用填、截、排三种措施,首先对深部裂缝进行灌浆封堵,其次对整个坡面依地形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截排水工程,完成长度累计达1920.0m。
5.2.3为有效发挥抗滑支挡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对抗滑桩合理设计了位置、类型、尺寸、间距和长度(嵌固段、悬臂段);通过优化和比选,在坡脚及坡体中下部设置双排矩形悬臂式抗滑桩,其中坡脚处设计为锚固桩(预应力锚索+桩板墙)。
地灾治理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的特殊性工程,设计方案中根据施工手段、现场现状,结合工作经验制订了详细的质量控制、施工流程和管理对策,对开挖新鲜基岩、预应力锚索设置、桩身完整性等隐蔽工程的重要部位提出了具体施工工艺,在大样图中对关键分项工程的工序均做了仔细说明。
5.2.4为减少地表水对坡面的侵蚀和掏蚀作用,利用植被的覆盖和根系增加固坡效应;对整治后的坡面采取草本植物绿化护坡,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6.结论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本文以广德县新杭镇洪山村下白阳组滑坡为研究对象,从滑坡体变形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和形成機理等方面简要阐述了该滑坡的孕灾条件、影响因素和致灾机理,认为微地貌、岩土体结构是形成滑坡的主控因素,连续强降雨或大暴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产生滑坡的激发因素。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合立地条件因地制宜设计了综合治理措施;通过竣工运行后两年的动态监测数据和2020年7月份持续降雨检验,证实治理工程安全稳定,效果明显;成功案例可为同种类型的滑坡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修旺.浅谈安徽省皖南山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四川建材, 2018, 44(2): 99-101.
[2]温铭生,陈红旗,张鸣之,褚宏亮,等;四川茂县“6·24”特大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7, 28(3): 1-7.
[3]孙健.皖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1, 55(5): 103-106.
[4]朱训和.皖南山区某滑坡致灾机理与防治措施.世界有色金属, 2020, 554: 229-230.
[5]潘国林,洪天球,林桂香,等;皖南山区滑坡分类及形成机制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9, 39(4): 543-53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BG/T32864-201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