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模拟实验

2021-01-10 00:21刘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北斗七星北极星模拟实验

刘茹

一、引言

科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学科。科学课内容也多以学生的动手活动为主。学生对这种学习科学的方式很感兴趣,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在无法直接观察和需要模仿条件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本文以《看星座》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模拟实验在这一课中的有效运用。

二、实施设想

(一)教学内容分析

《看星座》选自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学生对星空充满好奇和神往,有着无数个“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材中《看星座》这一课的教学流程:

根据教材简析,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界定为:看星空、认星座和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面对这样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应该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这样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看星空、建立星座,怎样模拟?

第三,枯燥地介绍星座知识,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何培养。

(二)基于学情重建教学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已有一定认识,有的能说出一连串的星座名称来,这些都是学生从书本、网络这些途径获得的知识。学生对于星座感兴趣的地方在于,自身是什么星座的、本周我的星座是什么样的运势等,这些不科学的判断,成了学生对星座感兴趣的方面。他们对星座的真正含义、对星空并不了解,也很少会有实践的观察经验。因此,尽管教材一成不变,但我们的学生却生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知道,我们是用教材教,而并非教教材。基于以上看法,笔者重建了教学内容。

1.重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那么在本课中,基于当下学生的学情,希望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星座概念。笔者将教学总目标确立为认识恒星、正确认识星座概念,意在激发学生的观星兴趣。本课选择了两种学生熟知的星体——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展开教学。

重建后的教学目标,通过找一找、连一连、光影实验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知道星空中的星星都是没有联系、位置各不相同的恒星。由此激发学生观察星空的兴趣。

(1)会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

(2)认识北斗七星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3)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星座,星座图形也就不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通过一张冬季星空图,激发学生对星空的探究兴趣。

2.重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模拟实验的功效。借助模型,充分利用模拟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建。

重建一:借助图片模型(星空图和自制北极星北斗七星图),模拟星空,激发学生兴趣。

重建二:借助自制北斗七星模型,让学生认识恒星。

重建三:借助冬季星空图片,模拟星空,发挥学生想象力。

三、实施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一段小视频(PPT星空图),你们能猜到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什么吗?

生:星星。

师:那么关于满天的繁星,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播放的影片欣赏,调动学生前概念的积累,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星空唯美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情境教学是非常有效的,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二次利用图片模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看来我们了解得还不少,下面我要来考一考大家。刚才大家提到北极星,你对北极星有哪些了解?

生A:北极星,我们如果迷路了可以帮我们指路。

生B:北极星在北边。

生C:北极星是二等星。

师:我今天准备了一张北方的星空图,里面有一颗北极星,在满天的繁星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图1:星空图)

請学生上台指一指,并说明理由。

师:我请你来说一说,找它的理由是什么?

生A:我找它的理由是我觉得它特别亮。

师:你认为它特别亮所以就是北极星。可我觉得这一颗也很亮啊,难道因为我是近视眼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B:我觉得是这一颗,北极星应该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

师:他认为北极星是北斗七星当中的一颗,那你为什么认定这一颗呢?

师:其实我可以告诉大家,找北极星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我们需要利用北斗七星。

(出示卡片:北斗七星)你觉得它像什么?

生:勺子。

师:一眼把它看出来了,古代人把它比作盛酒的斗勺。谁能在这幅图上把北斗七星找出来?

学生上台用激光笔连一连。

师:他连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恭喜你找对了!

师:那北极星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勺口的这条线,我们把它延长5倍,这颗星就是北极星了。它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亮。

师:是的,北极星虽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亮,但它却是一盏指路明灯,只要你能在星空当中把它找出来,它就能给我们指引方向。

师:我今天还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星空图, 我想请大家小组合作帮老师把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找出来,并且在纸上把北斗七星连出来,把北极星圈出来。下面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用笔在纸上连一连。

师:(贴上黑板),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家找的都找对不对?我把一样的放在一起,便于我们纠错。

师:我们六(2)班同学很厉害,都找对了。我又有问题了,你们看(移动位置)(见图1),你有什么发现?

生:把这4张图的北斗七星组合起来,发现北斗七星的位置是变化的。

师:也就是说,从地球上看到的北斗七星位置是在变化的。有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A: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生B:因为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所以我们看到的北斗七星位置不同。

师:大家比较赞同谁的看法?

生C:我赞同B的,因为A说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转是不对的,星星都是恒星,他们之间的位置变化很小。

师:那么现在是冬季,我们看到的北斗七星应该是哪一幅图?

学生回答。

师:天气晴朗的晚上,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空旷的野外考证一下,看看它在星空中是不是这样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图片模拟起到了两次效果。第一次,是教会学生找的方法。第二次,通过自制星空图(因为要在黑板上演示,所以特将纸选为白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找一找,既巩固前面所学的方法,又为后面的研究埋下了伏笔,教师通过改变4张拼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北斗七星在四季中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猜测,联系古人的研究,得出北斗七星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的结论。

(三)借助模型,从不可能到可能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板书)。那么,关于北斗七星,我又有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地球上看到的是勺子形状,你觉得在宇宙当中看到的还会是勺子形状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应该是不一样的。

师:这可能会是一个因素。老师这里有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出示北斗七星模型),下面的橡皮泥搓成的小球表示了7颗星。这个模型和你看到的这七颗星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这七颗星距离我们的位置各不相同。(板书:距离不同)

师: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是勺子形状?那么,在宇宙的不同位置看北斗七星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表情疑惑)

师: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手电筒、一个纸板、一个模型,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把你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像画下来。(PPT出示)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生:把纸板放在模型后面,用手电筒在前面照射。

师:你们组能不能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小组学生上台示范)

师追问:我想问一下,你用手电筒从4个不同角度照射模型模拟的是什么?

生:模拟从不同位置看北斗七星。

师:好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用光和影来做这个实验。很好,你们组很会利用材料。

师:会做这个试验了吗?

生:会。

师:(PPT)下面还有一些注意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先把影子的轮廓画下来,请另一个同学涂上颜色,并把它連起来。

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想一想在模型的什么位置看到的是勺子形状,在其他位置看到的图案,分别像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把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这是第4小组画的,哪一个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大概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

师:(PPT)这七颗星距离我们的位置各不相同,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们映在天幕上的影像。

师:那其他是在哪里看到的呢?你觉得其他的像什么?

生:像推车、像爆米花……

师:(PPT出示)北斗七星的这七颗星位置各不相同,最近的有50光年,最远的150光年。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自然发光映在天幕上的整体影像。

设计意图:到宇宙中去看北斗七星是不可能的事,要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借助模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出示各种实验器材(模型、手电筒、记号笔、纸板屏、纸)(见图2),让学生根据器材,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学生利用光和影,模拟在宇宙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北斗七星图像。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看到的只是恒星发光照射在天幕上的影像,它们之间的距离、位置各不相同。通过光影实验,学生发现不同角度的照射看到的图像也各不相同,并且还发挥想象给各个图像取名(见图3)。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借助模型,解决了无法去宇宙中看一看的问题。同样,也很清晰地让学生对恒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恒星都是平面的,只有明暗的不同,而事实上这些恒星之间的距离、位置都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也可以发现六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

(四)三次借助图片模型,激发学生创造力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星空中的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你对它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A:我知道了北极星没那么亮和找北极星的方法。

生B:我以前一直认为北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现在我知道了不是的。

生C:我知道了恒星之间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

师:在天空中,这样的恒星还有很多很多。人们把三五成群的恒星联系在一起,编织成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器具,就形成了星座概念。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就分别属于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上的几颗星,你能找到它们吗?(PPT出示)

生:(找一找)

师:马上到冬天了,送给大家一张冬季星空图,有没有双子座的同学?好的,送给你的特别礼物。你看,这里是双子座。这个是猎户座,猎人喜欢打猎,所以在下面放了一只玉兔,可是老师也觉得这个一点也不像玉兔,反而更像holle  kity。

师:晚上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野外,找一找这些星星,也可以自己编织一些图案。

师: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再一次借助图片模型,在前面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认识了恒星之后,在新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正确的星座观。笔者在此选择了与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有关的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通过再一次让学生找一找,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一张冬季星空图,引出我们熟知的双子座竟然真的在星空当中,激发学生的课后观星兴趣。

四、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如下几个变化。

(一)勇于打破传统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降低了教学难度。从认识恒星大概念出发,选择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做研究,以点带面进行教学。

(二)模拟实验的有效运用

模拟实验在本课教学中贯穿全程。对于星空、宇宙这样抽象的概念,模拟实验是最为有效的。本课教学中,教师选择图片模拟和模型展示,让学生觉得身临其境,在模拟的环境中展现思维。

(三)学生立场的体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打破传统教学设计,只为了一个目的,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短暂的40分钟内,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动脑。

(四)不足之处

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方位感的体现,既然是激发学生观星的兴趣,那么在星空中如何辨认东南西北,这一技能也应该要传授给学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过多,还是有很多放不开的地方,怎样在重心下移后再下移?是我今后要思考的方面。

在本课教学中,模拟实验贯穿了整个教学。学生在课堂当中认识了不一样的星空,当我发现学生在日記中娓娓道来地回味这一课时,那一刻心里的感觉是温暖的,忘记了模型制作过程的艰辛、磨课中的绞尽脑汁,因为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北斗七星北极星模拟实验
凝望北斗七星
北极星
恒星
北斗七星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南极星和北极星
南极星和北极星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静止不动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