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公平

2021-01-10 19:24武永琴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质量

武永琴

摘要: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可分为“精英”(Elite)、“大众”(Mass)、“普及”(Universal)三个阶段,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处于15%~50%之间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50%以上时,属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从201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过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弱势阶层家庭的子女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据此改变人生际遇,成功实现了向上流动和阶层跃迁,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发展。但是,教育公平问题却仍然是目前引起社会公众最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如何从教育机会数量均等化转向教育机会质量均等化的问题,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和“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公平,分析高等教育公平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既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公平;高质量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也适用于我国教育领域。正如当前,“寒门难出贵子”“教育不公导致阶层固化”等说法在媒体舆论中引起热议,人们忧虑的更多的是教育机会的分配公平问题。这说明,我国教育公平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人们对教育公平的需要不再满足于只是享有教育机会,而是希望拥有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同时,通过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将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之时,在“十四五”新历史起点上,,也是继续大力促进和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有着不同的见解,一般说来,有如下四种理解方式第一,高等教育公平是指稀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中实现均衡、公正以及合理的分配,具体体现在入学机会和权利均等;接受教育过程待遇上一视同仁;毕业求职和职业发展无差别性竞争等,即实现高等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资源均衡、公正及合理分配。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实际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一种价值理性意义上的追求。

第二,高等教育公平是一种社会理想和个人家庭理想的集中反映,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和文明发展程度。一方面,之于国家和社会,促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发展目标,是建立民主、平等和公正国家和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条件。另一方面,之于个人和家庭,“上大学,上好大学”不单纯是个人的梦想,同时也寄托着家族的希望。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和出身卑微的人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文凭社会”某些岗位所需的学历学位,或许就是其实现“鲤鱼跳龙门”式的社会身份转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第三,历史上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是少数贵族的特权,是满足有资产阶层闲暇好奇的奢饰品。直到20世纪中期之后,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到来,这一状况才得到改变。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优越特权,而是所有人拥有的平等权利。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和“中学后教育”(Post Secondary Education)作为高等教育的同义语,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术语”上的变化,而是宣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阶段。事实上,高等教育内涵与外延上的这种变化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解和诉求。

第四,高等教育公平不能等同于教育的平均主义,即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样的教育。高等教育公平并非是指个体之间能够享受到无差别性,而是指某个群体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权利和地位上的平等。因为毕竟优质高等教育属于非公共性的稀缺资源,始终充满竞争性。

三、高等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目前来看,从“起点-过程-结果”的视角去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目前面临着两个新问题。第一,就教育起点公平而言,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分配问题依然严重,高等教育不平等逐渐从教育机会数量上的不平等转向质量上的不平等;第二,教育公平的重点逐渐从教育机会的均等化转向整体教育质量的均等化,从教育起点公平延伸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全面公平。

四、高等教育公平对策研究

第一,坚持数量公平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是保证高等教育公平实现的前提。数量公平发展就是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第二, 坚持质量公平发展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第三, 坚持责任共同分担意识。

五、结论

综上,社会阶层地位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具有非常显著的直接效应。同时,社会阶层地位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体现出一种混合影响效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真正意义并非毛入学率数字本身,而在于高等教育内涵和质量的实质性变化。追求更加均等和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減少由出身造成的教育机会的差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以及“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魏先龙,王运武.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2):12-18.

[2]褚宏启.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J]. 教育研究,2020,41(02):4-16.

[3]程天君.新教育公平引论——基于我国教育公平模式变迁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2):1-11.

[4]刘保中.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背景下的阶层差异与教育公平[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16-126.

[5]董敏. 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容及实现意义[J]. 财富时代,2021(02):158-159.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高质量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场活动预热 凝聚区域高质量发展共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