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摘 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称为幼小衔接过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使得幼儿不能顺利完成过渡期。渐渐地,幼小衔接的“症状”暴露出来了。为了让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好地迎接并且适应小学教育,本文针对幼小衔接的“症状”谈一谈“诊断”。
关键词:幼小衔接;症状;诊断;
学生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甚至身边的朋友和教师也发生了变化。小学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挑战。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幼儿园时针对幼小衔接即将出现的“症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真正做到未雨绸缪,让幼儿更好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一、起床困难与应对策略
大部分家长头疼的问题在于,幼儿起床困难。一般来说,幼儿园要求幼儿在早上8点之前到校,小学要求学生在7:50之前到校。虽然到校时间没有明显差别,最多提前10分钟。但是幼儿园的作息安排相对弹性化,相对宽松。但为了不错过小学早上的一二节课,小朋友们早上必须早点起床,必须按时起床。
对于家长来说,家长应当知晓幼儿在睡眠上的规律。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起床时都会有“睡眠迟惰”的现象。“睡眠迟惰”是指由睡觉转即醒的过程会产生昏沉感、无力、反应迟钝的现象。因此,幼儿从睡到醒过程的转换不是突然切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解决幼儿起床困难的问题。家长们可以在该转换时间中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当幼儿还迷迷糊糊,没有完全醒时,妈妈可以带小朋友刷牙、洗脸,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并且,在吃早餐时,妈妈可以和幼儿聊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帮助幼儿“醒”过来。甚至可以为他的上学加油打气。“我们的宝贝今天很棒!妈妈和你一样都不想起床。但是妈妈要上班,你要上学。所以我们都起来了。我们实在是太厉害了。今天在学校学习也要继续努力哦。”家长喊孩子起床时切忌使用打、骂或者是掀被子等粗鲁、暴力的方式。相反,这种方式会破坏母子或者是父子之间的感情。除此之外,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做哪些努力呢?首先,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在制度上做安排,提高学生们起床的积极性。小学的班主任或者小学的教师会安排值日生制度。幼儿园的教师不妨将这一制度提前应用到班级的管理中。在中班或者是大班的班集体实行值日生制度。每天要做值日的小朋友需要早点到学校。提前半个小时,需要7点30到校。如果能够在7点30到校,会获得小红花或者积分奖励。同时,对于其他按时到学校的同学,教师们也会颁发相应的奖励,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者加2个积分。最后得小红花最多的小朋友或者是积分积攒最多的小朋友,还可以得到教师准备的额外大礼。教师选择了小朋友们比较喜欢的礼物。女孩子喜欢少女心盲盒和手账本。男孩子喜欢火车、飞机的玩具等等。教师不妨把准备的奖品先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才能够激发同学们起床的动力。如果同学们在上小学之前就能够养成早起的习惯,进入小学肯定能够顺利早起。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具备良好的时间观念,将会使幼儿受益终生。
二、自理困难与应对策略
幼儿的自理能力是与幼儿年龄相符的能力。当然,自理能力也可以被看作幼儿日常生活的能力,能够促使幼儿更快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但由于父母对幼儿的过度宠爱,大部分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弱。
在幼儿园时,由于小朋友自理能力比较弱,教师会带着小朋友上厕所,帮助小朋友们穿衣服,时常提醒小朋友们喝水等等。但到了小学阶段,小学教师会更加关注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生活方面的关注比较少,自理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就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甚至容易感冒生病。在幼儿园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例如,在班级教育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小朋友们力所能及的任务,提供给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让小朋友们在自我锻炼中获得成就感,享受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在活动中还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逐渐培养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当小朋友顺利地完成一件事时,教师在旁边要及时鼓励。“我们小朋友做得真棒,都可以自己完成这件事情了。其他的同学要向他学习。”当小朋友不能够顺利完成某一件事情时,教师也要在旁边鼓励。“没关系,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步骤做好,就可以完成这件事情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再来试一遍。很好,这次我们不就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吗。”当小朋友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立马提供帮助,而是先看他的處理。当他处理不过来时,再在旁边贴心、耐心地引导。“还记得我们刚刚讲的内容吗?面对这种情况要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努力地回想一下吗?”这些都可以锻炼小朋友们的自理能力。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克服这一“症状”,家长也要发挥自己的价值。家长在家里也可以让幼儿们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求幼儿定期的整理内务。把玩具放到指定的收纳盒中,把书本分门别类地放在书架上。每天早上起床时能够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自己刷牙。在用餐时能够学会正确使用筷子、勺子,遵循基本的餐桌礼仪。吃完饭后把餐具摆放到正确位置等等。有时间的话,闲暇时间帮助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等。都可以锻炼小朋友们的自理能力。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但是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学会茁壮成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幼儿最终要自己学会基本的能力和本领。
三、学习困难与应对策略
学习困难并不是说幼儿的学习能力比较差,而是说幼儿们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幼儿刚刚来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对新知识永远保持好奇心理,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但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太好,表现出很多问题。
幼儿的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不专注。第二,学习不认真。第三,学习时任性。第四,学习时懒惰。第五,怕吃苦,怕困难。第六,缺乏自信。不良学习习惯如果不及时改正,带到了小学的学习中,小学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主要的影响表现在,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知识学了就忘、不想学习等等。幼儿园能够提出哪些对策呢?由于幼儿的专注力比较差,幼儿园可以开展有关专注力训练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3岁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集中5分钟左右。4岁幼儿为10分钟左右。5~7岁的幼儿约15分钟。8~10岁约20分钟。11~12岁为25分钟。13~15岁约30分钟。幼儿注意力持久的时间呈现出递增规律。幼儿园安排班级活动时,活动时间的控制也可以表现出递增规律。做到教学与幼儿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相适应、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每项活动的布置时间逐学段递增。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活动的时间由25分钟到30分钟再到35分钟,越来越接近45分钟。小朋友们到小学时会发现,一节课45分钟也不漫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或玩游戏中无形渗透规则意识,要求小朋友们能够遵守教师、学校给出的规章制度。小朋友们一入小学会接触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守则》。里面的规范、要求较多。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中。家长也可以做出行动,帮助幼儿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小朋友们回到家之后,家长们问一下小朋友们,今天的作业是什么?重要的通知是什么?让小朋友们开始关注学习。家长和幼儿还可以一起制订合理的计划表。家长一般愿意和孩子们开展亲子阅读。从小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自主阅读也符合自主学习的原则和内容,从小就树立起“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对学生的小学、中学、高中学习都有帮助。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良好配合一定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收获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四、转化困难与应对策略
转化困难,主要是指角色转化困难。幼儿们从幼儿园的学生转换到小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该角色转换比较困难。试想一下,在幼儿园,大部分幼儿每天拿着玩具做一些游戏。但到了小学,他们就要背起书包,学习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语文、数学、英语、劳动技术、信息科学等等。角色的转换并非我们想得那么容易。
有哪些好的对策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完成这个角色的轉换呢?幼儿园不妨开展“我是小学生半日体验”的活动。幼儿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试听小学生的一节课。小学课堂上的小学生在年龄上和幼儿园的幼儿有差别。他们被视为幼儿的哥哥姐姐们。哥哥姐姐们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幼儿们看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努力记笔记、认真做作业等良好表现。内心就会产生敬慕之情。他们倾向于学习哥哥姐姐们优秀的地方。同时,哥哥姐姐们意识到后面有弟弟妹妹试听课程,他们也会尽量把自己良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来为他们作榜样。这也是一个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女孩子一般喜欢跳绳、踢毽子、男孩子一般喜欢跑步、扔沙包等等。了解到小学生课间休息的种类之后,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时也可以安排类似的活动。经常带领同学们跳跳绳、踢踢毽子。这些都是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接受小学生活。通过“我是小学生半日体验”活动,幼儿能够更加全面、直接地了解小学生活,能够更好地完成角色和身份的转换。不仅仅是幼儿需要做出角色转变,家长也需要做出角色转变。在幼儿园期间,家长主要陪小朋友们一起玩。到了小学阶段,家长就要陪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同样,家长也处于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转变角色。家长可以通过语言鼓励、行为引导的方式,让同学们觉得上小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长大,自己在成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对幼儿说,“你这个新书包实在是太好看了!”“我们上幼儿园时背着小书包,现在我们要上小学啦,我们就背着大书包。我们可是小学生啦,要更加认真!”“这个红领巾的颜色实在是太好看了!妈妈小的时候特别想拥有红领巾,每天上学都带着,我可光荣了,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如此一来,幼儿会对小学生这个标志充满无限的憧憬,在学习上保留良好的积极性。家长在这里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
综合上述,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存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上的不同。在生活上表现为,教育不同、时间不同、行为规范不同和交往不同,由于这些差异,幼儿们就容易出现起床困难、自理困难、学习困难和角色困难等症状。为了帮助同学们戒掉这些“症状”,教师和家长也要及时开始“诊断”,帮助幼儿改正。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坚信,家长及时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的在园表现,只有这样,家园互助才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苗伟霞.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提高对策[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53.
[2]戚春萍.课程游戏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新课程,202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