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 张爱娟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是指向学生生命发展的,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我校“融合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更丰富了课堂的内涵。依托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生源多样化的优势,充分挖掘合理的课程资源,从课堂内师生之间的融合,到跨学科的融合,再到活动的融合,形成一个广义的“课堂”概念。“融合课堂”以学生的“和乐智”素养为培育目标,努力培养具有融合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打造具有包容美德的“四有”好教师。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 融合课堂
近年来苏南等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城市建设者,其中既有务工人员也有高层次人才,他们通过买房或者积分入学等政策让其子女随迁入学。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学校在“尊重生命,公正和谐”的育人理念追求下,着力于建构“和谐、快乐、智慧”的融合课堂,探索在“融合文化”浸润下追求尊重、悦纳、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融合课堂”不是博人眼球,也不是全部打碎另起炉灶,而是既有符合校情的融合元素体现又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特征。这样的课堂是多元文化信息等方面交流的阵地。接下来,笔者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校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融合课堂”构建的具体做法:
一、课堂融合,促进师生同进步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经过不断探索,我校努力打造以“和谐、快乐、智慧”为关键词的融合课堂,在发展教师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和谐”指:尊重、悦纳、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学生。例如,我校推行“容错卡”制度,来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包容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对待偶尔犯错误的学生,并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其他学生,学习上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实现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学状态,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容错卡”的实施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快乐”指:自主、合作、成功。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去自主探究,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为每个孩子主动积极的学习搭建好展示交流的平台。小组成员间相互探讨,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此外,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各显其能:课堂提问或作业布置分层,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回答出问题或做对作业;采用学习小组互帮互助,成绩优秀的“小老师”带动学困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评价,发挥及时评价的激励作用等。我校实行的“小书签”活动就是及时评价的一种奖励机制。对于那些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色或者作业有进步的学生,老师及时奖励一张小书签,在书签上写一句表扬的话语,这种及时的激励,会带给学生快乐,他们以得到每一门任课老师的书签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主动学习氛围,把学习真正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智慧”指:开放、生成、创新。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整合并选择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并能够提供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铺路搭桥;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疑布惑”,激发学生好奇质疑和标新立异,及时捕捉课堂教学时发生的“意外”,并把握这种生成的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能生成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师生共建的智慧课堂。
“和谐、快乐、智慧”的融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每个40分钟都是“热爱学生、教学同步成长、和谐共生的一段生命经历”,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情感、认知沟通、在品性培育、多元文化信息等方面交流的阵地。
二、学科融合,科技社团放光彩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整合性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与重构的发力点。而课程整合实施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科(跨学科)课程的理解、重构、实施、评价及研发等具体实践来体现的。[1]
我校以优势学科信息技术和科学这两门学科为立足点,以“立足课堂、学生为本、抓好特色、融合推进”的科技教育工作思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科技社团为依托、科技活动为载体,使科技教育稳步发展。
课程的实施主要依托社团来开展,由我校苏州市级科学学科带头人领衔的科学教研组和区级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科的融合。每周定期定点开展培训活动,社团主要有:科技创新社团、电子百拼社团、航模社团、金钥匙社团、3D打印社团、机器人社团、Scratch编程社团等。科技社团的建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示學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社团,我们还将课堂延续到了课外,学校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科技节活动根据学校“融合教育”特色精心策划和安排,坚持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并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活动安排突出个性和创新,就近几年来说:2017年科技节主题“创意生活,挑战未来”,活动口号“动眼、动脑、 动手”;2018年活动主题“科技筑梦,创新成长”,活动口号“我体验、我实践、我快乐”;2019年科技节主题为“携手科学,放飞理想”;2020年科技节主题为“少年梦,科学梦,中国梦”。具体活动如:看一部科技片、读一本科技书、纸张飞机、纸张叠高、纸张创意、机器人DIY小创意、金点子创意、航模科技、3D小创客等。各班在组织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做到以班为本,以科技社团的学生带动全班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为抓手,鼓励人人参与,注重实效,勇创佳绩。在人员管理上,以科技组老师为主,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协同合作,做到准备充分、发动有力、责任明确、服务到位。
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每年举办的特色科技节活动为孩子们汲取更多的科技知识提供了平台,近年来,我校在科技教育方面成果显著,不仅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2016年第三届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中,夏嘉豪同学获得“提名奖”,谢梦伟同学获得“市长奖”;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若干;严勤英副校长获得“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苏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2017年3D打印创客团队获苏州市第十二届“阳光团队”称号;2018年我校机器人社团在江苏省第三十届“金钥匙”仿生机器人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辅导老师林椿获“ 江苏省金钥匙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优秀辅导老师”“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等称号;2020年在江苏省第三十二届“金钥匙”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决赛中陆文昊、徐澜菲同学获得特等奖,张爱娟校长被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奖”,北门小学荣获“优秀组织奖”。
利用优势学科进行学科融合,在社团和活动中学习、合作、成长,同样体现了我校“融合课堂”和谐、快乐、智慧的元素。学生乐在其中,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声誉,同时激发更多孩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三、活动融合,综合实践与德育相整合
2017年教育部頒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2]
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灵魂”性的存在,需要开发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来发展学生的品性。近年来我区德育工作重点在于落实“德善品格课程”。“德善”二字富有区域性的寓意和憧憬;“品格”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吴江区中小学“德善”品格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对它的定义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作为一门区域综合性德育课程,以“方案(试行)”为蓝本的基础上,我们必将走向校本化实施的发展平台。我校生源多样化的校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德善品格,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成长恰是“立德树人”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将德育和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活动融合在一起。
德善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是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堂恰是德善课程实施和建设的主阵地。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模式应不囿于原有单一的主阵地,要学会突破、整合、渗透,汲取“融合”养料,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让德善品格课程建设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为学生各项品格塑造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德善品格课程应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目标,将学生的生活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近几年来,我校一直默默行走在随迁子女优秀品格塑造的探索之路上,纵观学生应具备的若干基础品格,设计不同层次的系列化体验活动,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开发了《美“十”美“克”》《做更好的自己》《好习惯伴我成长》《“互导”行动手册》《父亲在左,我在右》《我和岗位有个约定》等德善品格课程综合实践校本教材。在活动的融合中,发展了学生的品性,落实了德育目标,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内涵。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我校“融合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课堂内涵。此处的课堂不是一般意义上单一的课堂,不仅仅是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室,而应该泛指任何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也可以指一种育人的主渠道。从课堂内师生之间的融合,到跨学科的融合,再到活动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广义的“课堂”的概念。而多样化的生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需要开发并加以利用。生源多样化的教育问题既包括给他们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更需要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这与“融合课堂”追求的“和谐、快乐、智慧”是相符的。
苏南小学生源多样化背景下“融合课堂”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相信在学生得到成长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活动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加旗,杨向红.“三位一体”: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区域探索.江苏教育,2019(50):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