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良斌 杨正辉
摘要:在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学生们的情感教育,增强学生们对于音乐鉴赏的能力,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开发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是一个新媒体时代,老师要积极的跟上时代的潮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效的提升。音乐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音乐的情感表达。本文将主要针对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课堂教学;情感教育;对策研究
音乐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它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对于高中学生们来说,可以为学生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在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研究,提高学生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老师们在教学方面要进行创新,让学生们能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比较常见的,每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在音乐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情操,学生们也会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 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1.1 让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学习得到延伸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出来的画面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视觉以及听觉上的美好,同学们也会看一些影视节目,在影视里面也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给同学们更好地讲解音乐知识,有着什么样的音乐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提高兴趣,学生们再进行影视的观看,感受就会不一样了,就会更加的升华,加深音乐涵养以及综合的素养。老师要告诉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对学生们进行课堂之外的音乐延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影视节目有着很多的动听优美的音乐,学生们在课外观看一些电视剧以及电影的时候,要把背景音乐与影视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们对音乐有更好的表现力以及深刻的领悟,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1.2 音乐课堂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现在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加快,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生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音乐存在,比如说在晚会上在节假日都会有一些经典的音乐,在跳舞时候的音乐是非常强劲的,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氛围,不同地点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我们作为老师在进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加强学生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音乐的热爱,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只是要传授一些音乐知识,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了解音乐对于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到音乐对于生活的探索,对于学生们的音乐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培养学生们欣赏日常生活中音乐的好习惯,把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体会不一样的情感教育,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1.3 创新教学方法
老师对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方法,要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要激发学生们认识与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的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的应该是对于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习音乐还要进行一些比较有实践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们音乐创造能力,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的民族文化来进行学习,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比如在教学中学习红歌时,要先给学生们进行历史背景的学习,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元化的进行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应用网络技术,为学生们播放视频以及音乐,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为他们科学的地选择音乐和歌曲,课堂教学氛围是轻松愉快和优美的,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教师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更符合高中音乐情感教育学习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产生一些新鲜的元素,更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不再枯燥单一,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与有趣。
2 结束语
高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以及情感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情感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们全面的发展。情感教育策略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们的感情,不管是在音乐背景方面还是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佳梅.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146,155.
[2]陈玉燕.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8):25-27.
[3]徐丹.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