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

2021-01-10 00:03覃业敏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适应心理障碍辅导员

覃业敏

摘要:高校确诊了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多方的干预和帮助。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应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本文以一例抑郁症学生的干预为例,探讨这类群体入学后,辅导员如何有效的开展工作。

关键词:心理障碍;辅导员;适应

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部分同学会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但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寻求社会支持等方式顺利的度过过渡期。但对于已确诊为抑郁症的这类同学来说,适应尤为艰难。本案例以一名确诊了中度抑郁的同学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帮助这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一、案例背景

在新生入学后,小刘同学(化名)主动跟辅导员,不参加军训。在辅导员询问她原因的时候,小刘同学出示了一份医院的诊断证明,并告知辅导员她确诊了心境障碍,即抑郁症,并且有头痛、嗜睡等生理症状,难以参加军训。在得知小刘同学的特殊情况后,辅导员请示了领导,最终同意了小刘同学的申请。经过辅导员的观察,小刘同学经常性迟到。另外发现小刘同学经常一个人在发呆和看书。在与小刘同学交流的过程,小刘同学也告诉辅导员她不喜欢这个学校,想退学。

二、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通过跟小刘的交流,了解到她的经历,以及目前的在校情况发现小刘的不适应是由多方面引起的。

2.1案例分析

2.1.1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小刘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过集体住宿的经历,对于集体生活很陌生,也很恐惧。她非常害怕别人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害怕被人认为自己“不正常”。同时她又非常想要有一个知心好友,能陪伴自己。辅导员下宿舍发现小刘的室友大多数都不太爱搭理别人,自己忙自己的,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小刘没有找到相应的朋辈好友,也加深了小刘不喜欢这个学校的感觉。另外进入大学之后,小刘除了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同时仍然要学习。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授课模式与高中相差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小刘加深了自己的无助感。

2.1.2心理问题的原因。在最开始,小刘同学就告知辅导员自己已确诊为中度抑郁症。抑郁症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尤为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这类学生往往很难适应新环境,独自承担压力,感到孤独和苦闷,不想寻求帮助。另外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伴有自杀等极端想法。小刘为了自己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医生的干预下,定期复诊,并且定时定量服药,来稳定自己的情绪状态。然而药物有副作用,小刘常常因为嗜睡而导致迟到,也经常跟辅导员报告头痛等,甚至出现了轻微的不受控的手抖等情况。这无一例外对小刘来说都是非常难受的。

2.1.3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气质都受到父母对他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我们小时候,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养育者。人们對自我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安全感和感知幸福的能力,而原生家庭则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自我的看法。在跟小刘的沟通中发现小刘的父母对小刘的期望很高。在小刘的成长过程中,更关注她的学业,忽视了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小刘从小都是在重点学校里学习。她的父母认为在重点中学的小刘必须要有优异的成绩。这也使得在小刘的认知中,她必须要名列前茅,考上重点中学。让小刘承担了过多的心理压力,喘不过气,但面对自己最亲的家人,却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反而家人一直在给自己压力。

2.2解决方案

2.2.1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辅导员,想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需要学生愿意开口。而在所有的谈心谈话中,第一次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能否跟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今后遇到事情后,是否愿意主动告知辅导员。对于小刘这种状况,辅导员是她进入大学后第一个全心全意关心她的人,也是在出现问题后第一个帮助她解决的人。这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建立起学生的信任感。所以在军训过程中,虽然小刘不参加训练,但辅导员要求小刘每天都要到训练场上观看。在休息的时候,辅导员经常主动跟小刘沟通,通过言语将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她,并且时常解答她的困惑,让她觉得辅导员可以被她信任。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在以后的沟通和交流中更加畅通,减少阻抗的出现。

在了解到小刘想考研后,辅导员对她积极上进的想法表示了肯定,并鼓励她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给予她充分的支持,但同时也一直跟小刘讨论自己所定的目标是否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2.2.2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情况。小刘在学期中出现了头痛,嗜睡,手抖等现象,无法完成正常学习。在与小刘的谈话中,辅导员了解到因为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并有自杀意念,需要吃药控制。抑郁症的学生的治疗方案中通常根据其严重程度辅之以药物治疗。但很多抗抑郁类的药物有比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嗜睡、头痛等。部分服用过量有生命危险。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辅导员要求小刘告知她现在吃药的品类和剂量,并且谨遵医嘱,按时吃药,按量吃药,有任何不良反应及时联系,同时也要求小刘必须定时复诊,与医生沟通自己的情况,不要私自加减药量。

2.2.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关注到小刘的情况后,辅导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把小刘作为重点心理关注对象录入学校的心理系统中,也汇报给了学院领导和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期中,辅导员尤其关注了新生心理测试中小刘的测试结果,另外定期约谈小刘,并且把约谈情况上传至心理系统,做好定期更新的工作。

2.2.4家校联和,共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与学生的原生家庭有关。原生家庭可能给学生带来了负性影响,但多数父母都是关心孩子的。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辅导员向小刘的母亲说明了小刘目前的情况,尤其是说明了小刘经常性有自杀意念。小刘的母亲对此非常重视。趁此机会,辅导员将小刘的在校情况详细告知了她,并且和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就目前为止,小刘的母亲经常小刘和辅导员经常沟通交流,从各方面给予小刘关心,且鼓励小刘,不在执着于小刘的学业。得到母亲态度的改变后,小刘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很多。

2.3.5建立多层级的联动机制,提供多条求助渠道。在掌握了小刘经常性有自杀意念后,辅导员建立了“室友-班干部-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密切注意小刘的情况,确保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小刘的异动,找到小刘[1]。由于室友和班干部都是学生,如果据实告知小刘的情况,可能会引起他们自身的恐慌,同时也泄露小刘的隐私,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所以辅导员只是说小刘不太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大家的帮助,也让他们多多关注小刘,和小刘建立良好的关系,发挥朋辈的重要作用。

3 经验和启示

3.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

目前有很多確诊了心理障碍的学生依然在校坚持学习。把心理健康作为每个学生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科普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了解心理异常的识别,及时察觉心理状态的起伏,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正确科学的求助方式。充分发挥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中心、校园媒体、心理主题班会的作用,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和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群众的心理在特定的阶段会有很多的共性,可以在特殊时间节点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缓解学生的情绪问题。

3.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和下宿舍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所以辅导员需要开展心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2],这样才能及时察觉学生是否异常。不论是心理异常的评估,还是对确诊学生的了解,都是需要辅导员有较为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其次,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较少,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量又很大。所以有很多学生的预约时间常常排到了两周之后,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谈心的作用,这也要求辅导员掌握相应的技能。

另外要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形成心理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辅导员并不是24小时陪同学生,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也需要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心理委员,关注各班级的心理动态,定期汇报。在心理委员工作中,要求学生干部注意保护学生本人的隐私。在请求心理委员协助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心理,不要让他们也担心受怕,产生异常心理。

3.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更新

辅导员要好好利用新生心理普查,针对性的进行跟踪和了解,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后,辅导员应及时将所了解的信息整理成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中可包括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学生的各阶段状况、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记录等。对于重点关注的学生,辅导员应定期约谈,并做好记录。如果学生是已知确诊了心理障碍的,需要保存好病历,并且了解学生的用药情况,监测学生的用药和复诊。

3.3 家校联通,利用多方力量

很多家长仍然认为孩子如果有心理问题,孩子就是精神病,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没问题,只是性格内向等。这对学生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确诊了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多种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如果父母不了解,不支持,那么小孩非常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学校可建立面向家长的媒体平台,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开设直播、推送文章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家长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3]。

在了解到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尤其是有自伤、自杀等极端想法后,建议学校和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同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动向,建立起“家-校”联动机制,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有些学生可能会抵触辅导员和家长的沟通,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另外有些家长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带给学生二次伤害。但辅导员要学会如何跟学生和家长沟通,对学生要体现对他的关心和对他隐私的保护。同时,也要让家长学习如何跟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再次伤害学生。

参考文献:

[1]胡孟扬.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帮扶特殊学生——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经验交流,2021,6:77-78.

[2]李文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基于辅导员工作案例的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7(34):60-62.

[3]裴玲燕.如何有效干预大学生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业困难——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心理月刊,2021,18(16):205-206.

猜你喜欢
适应心理障碍辅导员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空心病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低到尘埃里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