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刚 王玉舒 惠雪艳
摘要:近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就业困难群体在当前的就业态势下会更加艰难。本文以精准帮扶体系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实地调研等方法调查就业困难大学生和高校就业帮扶体系的现状,发现现有体系存在体系建设不完善、帮扶举措不精准、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问题,并在梳理高校、政府、企业在帮扶体系的影响因素之后,提出通过高校提供精准化服务,企业推动协调发展,政府提供政策资金帮扶支持等方式构建精准扶贫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精准帮扶;帮扶体系;
近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21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而统计的就业困难群体就有近百万。相关机构预测2021年毕业生人数会突破900万人,就业压力空前。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就业困难群体在当前的就业态势下会更加艰难。当前我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人数多,就业需求层次多元化、就业质量不高以及就业能力不强等各方面问题突出。大水漫灌式的就业帮扶政策效果有限,这就需要对学生就业困难的类型、需求的信息、就业能力薄弱的方面等进行精准识别、筛选和指导、帮扶,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的作用,构建完善有实效的精准帮扶体系。
1、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群体情况概述
1.1 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界定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大学生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在专业技能、家庭经济、社会关系、自身条件等各方面均不利的状况下,自身在就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的群体,统一称之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根据以上界定,对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摸底。
1.2 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摸底调研
本次调查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对省内不同层次、类别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实际情况调研,共回收108份有效样本,其中985,211院校57份,普通本科院校51份;男58份,女50份;从年级构成来看,大一学生占30.56%,大二学生占26.85%,大三学生占1.85%,大四学生占39.81%,研究生占0.93%。
根据调查显示,在就业形势方面, 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了解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与之相对应的是,85.19%的学生所考虑的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上,这反映出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更高薪资的价值,择业期望过高,脱离了自身实际情况;在学习的专业知识方面,59.26%学生都认为自己的专业前景一般,仅有11.1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满足就业需要,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对自己的就业帮助不大,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不高;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认为专业技能(70.37%)和实践经验(60.19%)比学校学历(28.7%)和学习成绩(9.26%)更有竞争力,同时有77.7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缺乏有关工作和学习的经验,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很多用人单位确实很看中学生的技能和经验,而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的的教育和培训较少。针对就业方面的种种问题,学生迫切需要得到一些就业指导,包括笔试和面试的技巧(80.56%)、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70.37%)、择业观和就业心态(63.89%)、就业的政策(63.89%)和应聘礼仪(62.96%)等方面。
2、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因素梳理
2.1 高校现有就业帮扶体系的调研
本次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电话访谈的方法,通过对驻保三所高校就业帮扶体系的研究,了解高校帮扶体系的现状。以下分别从体系建设、帮扶举措、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就业帮扶现状。
在体系建设方面,高校就业方面的相关问题主要由该校就业指导机构进行管理,就该机构本身来说,它属于独立设立或隶属于学校某个部门的校级机构,下设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不同方面的工作;就整个高校就业帮扶体系来说,由就业指导机构负责统筹规划,二级学院配合执行,并通过辅导员将帮扶措施落实到个人。
在帮扶举措方面,高校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帮扶,首先,向学生提供各单位招聘信息,对就业学生进行政策宣传,组织学生参加宣讲会,并针对就业注意事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促进人才供需对接[1];第二,为学生提供个人咨询服务与心理辅导,对就业困难大学生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第三,开展相关教育与培训,一方面,在校内开设公共课,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系统指导,另一方面,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第四,组织各种活动和创新创业比赛,引导社团开展工作。
在保障机制方面,高校现有的保障机制是指对就业帮扶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高校帮扶工作主要由政府和学校学院领导来进行监督和考核,部分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立职能部门来进行内部监督。
2.2梳理帮扶体系在推动困难大学生就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2.2.1 帮扶体系建设不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不仅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带头作用,还需要各个学院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但目前该体系存在着部门配合不足,帮扶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高校的就业帮扶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机构负责,帮扶途径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与学工部门配合不足,学校教学和学工、就业指导机构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闭环[2]。其次,就业指导部门专业人员不足,人手短缺,有时会由非专业教师或辅导员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这就造成帮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帮扶效果。
2.2.2 帮扶举措不精准
目前,高校采取的帮扶措施大多缺少精确性,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信息服务方面,一般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站,但信息发布比较粗放,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推送,企业和学生的需求无法精准匹配,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温度差”现象[3];在帮扶手段方面,目前高校帮扶手段多是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援助,一次性现金发放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治标不治本;在教育与培训方面,高校的教育更偏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实用经验和技能,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同时,高校所进行的培训数量不足,培训质量不高,提供的实习机会少,有些甚至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且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不足,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服务。
2.2.3 缺乏有效的帮扶保障机制
目多數前高校尚未建立长效的就业帮扶监督和考核机制。首先,帮扶工作主要由学校领导和政府来进行监督和检验,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考核标准也有待完善。其次,没有建立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动态追踪机制,经济援助主要靠学生自己申请,高校对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援助后的资金去向缺乏监督,对毕业困难生的情况缺乏追踪。
2.3 相关利益主体:高校、企业以及政府对于精准帮扶体系的影响及因素分析
高校、企业和政府是就业帮扶体系中的三大利益主体,梳理三大主体在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建立精准帮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3.1高校对于精准帮扶体系的影响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就业帮扶体系的主体,首先,高校直接向大学生传递各种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也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宣讲会或招聘会;第二,高校通过建立信息服务网站,使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对接,以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第三,高校负责开展就业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学生的求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育的质量;第四,高校负责识别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其进行经济援助或就业指导。总之,高校在整个帮扶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要建立起精准帮扶体系,需要高校在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一对一帮扶等方面更能针对学生的具体需要,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
2.3.2 企业对于精准帮扶体系的影响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由于企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所以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因而,要想建立精准帮扶体系,就必须依托企业,为就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和实习机会,建立公平公正的聘用机制,弥补高校和政府在相关方面的缺陷。
2.3.3 政府对于精准帮扶体系的影响
政府在宏观层面上为精准帮扶体系的建立提供方向指导,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助,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为就业帮扶体系提供整体框架,为高校和企业就业帮扶指明了方向;第二,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包括经济援助和技能培训;第三,政府将部分岗位用于专项招聘毕业生,开设更多基层服务事业单位岗位,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第四,政府对高校就业帮扶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使帮扶政策得到落实。总之,政府在整个帮扶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精准帮扶体系的建立需要得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
3、精准帮扶体系的构建
3.1 高校对于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精准化服务
为了改善现有帮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就业精准帮扶体系,促进困难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对大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帮扶服务,为此需要高校在体系建设、帮扶措施、保障机制方面都更为精准化。
3.1.1 促进精准服务体系建设
要建立精准服务体系,首先应该促进高校精准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校长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系主任和就业辅导员分工负责体系[3],做到责任到人,以此改善由就业指导机构统揽的单一局面,并建立专门的就业领导帮扶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的就业帮扶工作;其次,高校就业相关部门应该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如就业指导机构应建立信息系统,使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畅通,防止各自为战;学工部门应该积极调动各辅导员的积极性,根据困难学生的信息对其进行一对一帮助;校友会应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系更多的社会机构,为毕业学生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这样不同部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在高校内形成帮扶合力,营造良好帮扶氛围。第三,应该重视帮扶人员的素质,及时补充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并对各帮扶主体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精准化服务。
3.1.2 制定精准服务帮扶措施
为使就业帮扶措施能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家庭状况、心理特征、就业能力等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为了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高校首先应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对其精准的推送就业信息,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那些缺乏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短板开展培训,如笔试和面试的技巧、应聘礼仪等培训,并组织实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那些就业目标不切实际,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现象的同学[4],高校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观念教育,帮助其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那些临近毕业却迷茫不定的学生,高校应多通过约谈等方式,帮助他们尽早选择就业方向,促使其完成从“未就业”到“已就业”的转变,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5];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应该注重给予就业经济支持,并对资金方向进行监管。与此同时,对那些就业困难大学生还要进行动态追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状态与心理变化,提供心理咨询。
3.1.3 建立精准监督考核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推进监督工作“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层层监督。除了监督就业部门的工作,监督人员还应该经常性与就业困难学生交流,询问帮扶的具体情况,保证帮扶工作精准落实到个人。此外,
3.2 企业对于就业帮扶的推动协调发展
企业是就业帮扶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高校和政府的缺陷,要建立精准扶贫体系,需要依托企业,来推进就业帮扶协调均衡发展。首先,企业应该为就业生提供精准的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努力营造公平的聘用机制,不得有学历或性别歧视;第二,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就业生提供适当的岗位,充分发挥其就业吸纳能力;第三,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建立习就业基地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3.3 政府对于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政策资金帮扶支持
高校在就业帮扶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指引帮扶的方向,为了建立精准帮扶体系,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高校就业帮扶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如开发设置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卫生防疫等岗位,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除了制定政策,政府还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需求,对他们精准的提供就业补贴或技能培训,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和保障。对于高校的就业帮扶工作,政府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将高校就业帮扶的成效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帮扶工作进行考核,以保证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针对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水漫灌式的帮扶效果十分有限,为此必须建立起就业困难大学生精准帮扶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形成社会合力,提高帮扶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娟, 戴典芬, 顾娟.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研究[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02): 88-92.
[2]周智愚.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就业帮扶体系构建探索[J]. 山西青年, 2021(18): 58-59.
[3]郝旭燕,冯伟. 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的精准化路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 山西农经, 2017, 215(23): 9, 15.
[4]陈强. 从“粗放”到“精准”: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研究—基于多中心理论分析的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31): 67-72.
[5]刘芳丽,杨攀,马福.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 365(23): 34-38, 43.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实践路径研究,批准号:JRS-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