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5年左右的时间里,功能新磁共振成像的使用使科学家们能够在人脑内部看到图像。近期脑科学研究表明3--6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黄金期。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3--6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完善脑功能的重要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7岁前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身体发展、智力发育都是黄金期。”
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于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但一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疑惑,如:什么是课程游戏化?课程游戏化应该怎样设计主题?课程游戏化应该如何组织?课程游戏化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认识大脑发育过程
(一)脑体发育过程
脑科学研究指出“新生儿脑重约 350 克,9 个月后达 660 克,脑的重量已经约是成人脑重的1 /2。到2. 5岁脑重量相当于成人的2 /3,到 7 岁时脑的重量达成人的 9 /10,几乎和成人大脑重量相当。”
(二)脑神经元发展过程
大脑构造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或称脑神经元。脑神经元负责传递信息,接收来自身体的各种传感信息,不仅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还包括平衡、疼痛、運动、湿度等其他信息。
在人的大脑皮层细胞上布满了名为“树状突细胞”的小凸点,并由此连接着其他的神经细胞,这种神经细胞的连接就叫“突触”。一个胎儿的脑细胞在出生之前每分钟大概可增加2 500万个神经元和突触。虽然有些神经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被淘汰了,但是到了成年时仍然有大约1 000亿个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在婴儿 3 岁左右达到高峰,达到顶点的整个过程,便是“突触”的过剩形成期。而到了青春期,会有大约一半的大脑“突触”消失。“突触”的消失过程伴随人的一生,这也是一个加工或者修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经常不用的“突触”消失了,而那些每日生活中都需要的“突触”则保留了下来。
因此3~6岁正是幼儿大脑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科学组织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反复练习,积累各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极大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大脑功能。但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
二、游戏化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误区
(一)游戏化课程主题由教师预设,无法引导全体幼儿进行深度的自主学习
幼儿对游戏的定义与成年人不同,游戏化课程应以幼儿为主导,教师应在教室中设定各种游戏区域角,由幼儿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定感兴趣的区域开展游戏。
教师预设主题的课堂,游戏往往是从成年人视角出发,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无法引导全体幼儿进行深度的自主学习。组织过程容易存在小学课堂管理模式。在课堂活动中,为了完成预设主题的教学任务,教师使用管理性语言过多,并且限制幼儿语言表达的时间及内容,这都会伤害到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幼儿一日生活中集体活动占比例高,阻碍了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幼儿的大脑在3~6岁正在高速的发展期,在此期间幼儿存在着极强的个体差异,幼儿需要通过直接的体验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来不断增加自己的直接经验,刺激脑神经发育。如果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设计过多的集体活动,大量时间安排统一课程活动,这样做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性占用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完善脑功能的时间,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幼儿的脑发育,给幼儿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课堂组织方式“小学化”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及语言领域的发展。
教师预设主题课程在进行中往往出现教师走教案的情况,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往往采用小学课堂的管理模式---即幼儿不能随便讲话,不能随便与小朋友交流。课堂游戏内容也是教师设计的承认理念中的游戏,要求幼儿配合进行游戏,并且采用小学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游戏。
三、组织游戏化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一)游戏化课程的主题设计,应以幼儿思维为设计核心。
游戏化课程的主题设计,应以幼儿思维为设计核心。游戏与主题由教师根据观察幼儿不同阶段兴趣点后设计确定,游戏过程中,幼儿为主导,教师加以引导与辅助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加强日常观察,根据幼儿兴趣设计每日计划,根据幼儿兴趣点投放相应玩具,以激发幼儿自主进行高质量游戏。
(二)游戏化课程的组织形式,应以幼儿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引导。
游戏化课程的组织形式,应以幼儿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引导。教师应鼓励幼儿在课程中通过语言沟通,自主合作,通过多种设想后完成游戏任务。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教师不可做为游戏的主导者。
(三)游戏化课程中教师可采用鹰架语言模式,用高质量的语言引导幼儿,尽量减少管理性语言。
游戏化课程中教师可采用鹰架语言模式,用高质量的语言引导幼儿。教师可尽量减少管理性语言,创造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选择材料、选择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合作探究。
(四)教师应学习掌握幼儿特点,熟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清晰学前幼儿需要掌握的五大领域核心经验。
教师应学习掌握幼儿特点,熟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清晰学前幼儿需要掌握的五大领域核心经验。了解幼儿发展方向,及时评估每一个幼儿5大领域所处的阶段。当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应积极观察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评估幼儿的各项能力情况,思考如何更换、投放玩具材料才能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
总之,游戏化课程应该以幼儿思维为主,以教师引导辅助为辅的一种课程模式。课程中的游戏应是儿童认知中的游戏,不应将成人认知中的游戏强加给幼儿。游戏化课程应重视幼儿个体发育的差异性,教师通过观察,及时评估幼儿发展水平并给予幼儿及时的帮助。
作者简介: 李婧(1981-),女 ,籍贯:河北保定,民族:汉族,职称:中教一级,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