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彦宁
一、枢纽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一)枢纽经济的内涵
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运输枢纽、信息枢纽等各类资源集聚载体或服务平台,对客流、货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具有流特征的经济要素,按照现代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协作运行规律,借助网络化服务体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手段,进行高效集聚、引导、转化、扩散而形成的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经济价值创造方式,具有显著的规模化、协同化、集群化、融合化经济组织和发展特征,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2018)。
(二)枢纽经济的发展
交通要塞催生了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因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巨大,经济流聚集,成为经济枢纽(孙希有,2019)。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物流基础更新进步、信息化技术突破,经济枢纽由传统的沿江(武汉)、沿海(广州)、铁路沿线(郑州)的交通要冲发展得更具多样性,如空港(成都)、沿边口岸(牡丹江)、服务型枢纽(杭州)(高传华,2019)。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深刻转变,更呈现出由海缘型枢纽经济为主导转向内陆型枢纽为主导的发展倾向(郭玲玲,2019)。发展枢纽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枢纽的要素聚集、资源配置和区域辐射功能,从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甚至实现后发地区的“弯道超车”。
二、河南发展枢纽经济的优势及意义
(一)河南发展枢纽经济的优势
2018年12月《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布局了127个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其中河南5市入选(郑州、洛阳、商丘、南阳、信阳),布局了10次五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位列中部第一、全国第五(并列),区位优势突出。河南“四条丝绸之路”联通世界,自贸区等“五区联动”能级提升,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中部“双第一”,郑欧班列“双枢纽”地位巩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洛阳副中心城市及两大都市圈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河南已经具备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的潜力和资质。
(二)河南发展枢纽经济的意义
枢纽经济区一旦形成,必将加速对周边辐射区内资源集聚虹吸效应,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河南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如能在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中抢先一步,形成先发优势和路径依赖,就能链接国内外发展先机、虹吸中西部腹地,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此时,加强物流通道和枢纽联动发展,做好路线产业承载发展规划,提高价值链竞争力,降低辐射成本,将成为河南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经济新增长、加快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
三、河南发展枢纽经济的主要不足
(一)总体规划不足
枢纽经济建设流于交通枢纽建设。在发展规划乃至理论研究中都侧重交通枢纽建设而忽视了枢纽经济全局意义,交通枢纽建设又侧重铁路而忽视临空、临港产业。科学规划枢纽经济建设还需厘清思路,明确规划枢纽经济良性循环如何運作,枢纽经济与城市群建设、打造枢纽经济与产业布局规划、枢纽经济与全省乃至全国资源流动问题。
(二)能级不匹配
随着各类国家级战略规划密集落地,管理部门已经出现了能级不匹配问题。如郑州铁路局管辖范围、能力已经跟不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其综合枢纽定位,中间站区到发能力弱,经常出现客货列车滞留、占压枢纽正线问题,降低了通行效率。郑州机场第五航权问题虽然解决,但军民航空域等矛盾凸显,中转率、集散能力受影响。
四、河南打造枢纽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打造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
1.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立足自贸区、创新区,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科学规划重新布局产业格局,成为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或专精特新细分领域的无冕之王,加快实现直道加速、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2.推进供应链内制造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共同提升工作标准,加强世界范围内磋商合作,力求参与国际行业规则制定,参与供应链管理与规则制定。
(二)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科学推进新基建。在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前提下,依托“两横三纵四射多联”的高铁格局,推进5G基站、大数据平台、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跨区域、多路径、高质量的现代交通网络。
2.完善“四路协同”交通网络。空运方面开通、密集与其他国际枢纽间的航线;陆运方面嵌入一带一路,完善东西互济的陆运格局;海运方面虹吸中西部腹地,提升陆海联运效率;网络方面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基础,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步,持续推进买全球、卖全球。
(三)努力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1.着力推进自贸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强化安全监管职能,优化制度法治环境,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2.探索国际贸易“一站式”办公,强化国际间、区域间、部门间通关协作,力求标准相关、监管互信、信息相通、执法互助。
(四)重点培育枢纽特色产业集群
1.拓展上下游产业。鼓励有基础或有资源的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业务,发展线上诊断、远程培训、金融信贷、融资租赁等高附加值服务业,推动供应链内企业向供应链本身转变。
2.鼓励智慧枢纽建设。鼓励智能化物流产业发展,如智能化仓储、智能化多式联运场站、智能化短驳及转运设施,提升多式联运换装效率,提高综合调度能力和工作效率。
(五)制定各级枢纽联动发展规划
以大型国际综合枢纽为目标,针对省内各级交通枢纽制定全面覆盖、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规划方案。推动各级枢纽间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乃至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之的平衡协调。
参考文献:
[1]汪鸣.物流通道与枢纽结合,推动枢纽经济发展[J].中国远洋海运,2018(11):36-41.
[2]陈治国,陈俭,杜金华.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20(1):9-20.
[3]高传华.提升中国枢纽经济竞争力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9(4):78-83.
[4]赵伟伟.枢纽经济及其发展机制——以中国交通枢纽经济为例[J].人文地理,2020(3):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