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元培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在国家动荡和危难之际,苦心规划国家教育的未来。他提出的德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重要的一笔思想和精神上的财富。他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我国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有着重要的参考。本文主要针对如今学校德育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其对当今学校德育转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德育;蔡元培;学校教育
蔡元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建设者和组织者,提出了适合当时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新道德。他的德育思想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出发,提出 “德育为中坚、‘五育’并举”的思想。
一、传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泛化,过于理想化
传统的学校德育中,往往会忽视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品德培养。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过于“高大空”、过于“理想化”、过于“泛化”,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不分程度,不分层次,不分水平,一律提出相同的德育要求,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化的人”。这些德育要求泛化,学生的基本道德感被忽视,必然会造就满口仁义道德的“有道德的人”,而一个有道德的人和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本质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有了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务必要真正落实到“行为”上。因此,目标泛化现象长久发展下去必然影响学校德育的进步。
(二)德育方法单一,过于说理化
“教育”的“教”就是就是地位高或知识更渊博的人,把他所了解的某写知识或某项技能通过某种特定方式传给他人,而这种所谓的“教”不仅适用于智育,在道德教育中依旧普遍流行。在中小学尤其是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学校中,这种所谓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变得更加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教育理念得不到更新,德育甚至同智育采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对于一个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来说,德育无非就是自己多年来重复无数次早已背的滚瓜烂熟“教”的内容,更别提改变和创新德育新的教学方法了。这也是当今社会德育的问题症结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各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并不是单单利用“教”利用“讲解”就可以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德育方法应多样化、综合化与创新化。
(三)德育内容传统,过于知识化
在如今的道德教育中,除了教学方法偏重于“讲授”以外。德育的内容也更是死板化、落后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映不了新时代的新状况。依旧只是重视对于道德规范、社会行为准则的阐述与模仿,过于死板、不形象、脱离生活、抽象无趣,也跟不上形势和人的思想发展,内容的枯燥与乏味吸引不了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青少年们,这让学校德育课成了学生们口中的“无聊课”、“无趣课”。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大多内容偏重的大方面的是政治立场的培养,以及热爱祖国这样的宏观思想理念的培养,太过于知识化、宏观化。无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要、爱国情感抒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养成等等。即便现如今德育改革也大力提倡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但仍旧被现行的教育体制所制约。
二、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德育目标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学校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的导向,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在保证大的目标方向性不改变动摇的同时,德育目标的提出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紧贴学生生活。
首先要按照德育目标主体是我们的学生,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为主体,教师操控整个德育课堂,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为教师服务的局面,把课堂和教育真正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今社会上也在提倡教育过程双主体的概念。其次,提出的目标维度要完整,在坚持中学课堂德育三维教学目標的同时,初中还要坚持目标倒挂,重视培养初中生的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高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这是德育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最后,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这是防止目标泛化做重要的一点,初中严格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撰写,高中按照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目标撰写,可以有效防止德育目标的泛化和“假大空”。
(二)道德教育要从“说教”转为“道德感化和自我教育”
当今学校德育应该转“说教”的德育的方法为引导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为关键德育教学方法,而不是只偏说教。德育工作要想见实效,必须克服德育方式的单一化,将由说理教育转变为感化教育,并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针对学生个人进行因材施教,还要根据学生群体、年龄、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同时,感化教育也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自身的素养要过硬以外,还要时刻注意自身举止言行的示范作用。更要采用案例教学、情境创设、议题教学等综合性的德育方式。
(三)德育内容忠实于“优秀传统文化”,创生于“外来先进理念”
“今之于欧洲之文明何独不然。当吸收之始,即参以消化之作用,俾得减吸收时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这是蔡元培在《文明之消化》一文中阐述的主张,他反对对“西学”的生吞和照搬,认为要想把别人的先进事物“学”过来,必须要先找到其与自身传统相联系之处,批判选择吸收以后形成自己族类特色之东西,这才叫学习。因次,学校德育内容一定扎根于中华五千年的大地文明上,在实践中吸收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德育内容既忠实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生于先进的外来文化。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是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是相通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了外来先进文明,这也对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启示。学校德育要想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要制定切实的德育目标,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内容,方可保证我国学校德育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3]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张汝伦.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胡迎熙,魏坡.试论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
作者简介
董梦男(1997—)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