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晋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凝聚党心民心、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同时村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村集体经济;经济发展
一、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有集体资产的村和社区773个(村均经营性收入29.4万),其中,纳入统计的村和社区676个(注:根据统计口径,目前只将纯建制村和部分报备的社区纳入统计范围),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11651.0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43个,5-10万的村367个,10-30万的村196个,30-50万的村18个,50万以上的村52个,村均经营性收入17.2万元,较2018年村均8.3万元提升8.9万元,增幅107.2%。
(二)部分县、区集体经济有效发展案例
1、区位优势+物业经济型(鸠江区湾里街道原三塘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三塘资产管理委员会获得了近2000万元土地征收补偿款,为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三塘资产管理委员会通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确定了建设村级工业园的发展思路。为了盘活现有的资金,三塘由村集体投资新建了30000多平米的标准厂房,由于对外出租,每年的租金高达300多万,股民的年终收益分配从改制前的人均800元增加到当前的人均3000元,使居民从集体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2、党建引领+扶贫带动型(无为市无城镇黄汰村):
黄汰村利用扶贫资金,整合扶贫项目,新建百亩高标准绿叶菜基地,转让承包租金20万元/年;发展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增收村集体经济6.4万元/年;流转科技生态园、北沿江绿色长廊、紫约蓝莓土地共405.8亩,增加年租金26.56万元;利用扶贫、选派等专项财政资金,入股到安徽文翔羽绒制品等多家公司,实现年分红2.62万元;帮助辖区内村扶贫驿站、胡占钢毛厂、紫约蓝莓公司等企业介绍人员务工,预计村劳务输出25万元。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9.6万元。
3、自然资源+旅游开发型 (芜湖县陶辛镇沙墩村)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前景广阔。沙墩村村民以宗潭水面310亩、村游客接待中心及村自行车观光等项目入股的方式,与芜湖陶辛旅游开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发展水乡特色荷花观光产业,盘活集体资产和集体水面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资源变资產、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前五年保底租金每年27万元。第六年起采取“保底租金+分红”的方式取得收益。
5、传统工艺+现代科技型(南陵县何湾镇)
何湾镇围绕地域文化,找亮点、抓特色,充分挖掘,并精心打磨,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帮助经营主体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地方特产,迅速提高产品附加值。青山村、龙山村利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凤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王冲”佛香工艺,委托江苏鸿胜香业开发“大王冲”牌凤丹熏香,成为市场青睐的旅游伴手礼,为两村集体经济年创收不低于5万元。黄山村吸引上海客商租赁村小学加工省级非遗产品藕糖,经过调整产品规格、提升包装文创、讲好家乡故事、加强细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现代经营手段的运用,产品价格和销售量翻倍,老产品焕发出新气息。2020年,丫山、西山、南山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黄山作为贫困村,绿岭村作为2019年软弱涣散村,在大力整治后也快速发展,2020年成为经济强村,收入均突破50万元。何湾镇18个村,有6个村(龙山、青山、绿岭、黄山、何湾、呈祥村)达经济强村标准。
二、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村干部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村干部对于是否发展集体经济持保守态度,对于如何发展也没有思路。一是由于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有限,思想保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也缺乏创新思路,不善于因地制宜发展本村集体经济;一些人认为自己学历、能力有限,“怕搞砸”,维持现状至少能保持安稳,搞改革搞发展风险太大;二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上心,抑或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单一的租金收入,认为集体已经有所盈佘,已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敢想太多,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担心下大力气发展集体经济结果没有成效,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二)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
部分村集体收入结构不合理,多数村是传统农业村,收入结构单一,总量小,增收效果不明显。如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靠入股开发区厂房收入等单一渠道来增加村集体经济。在创收方面也并没有广开思路,通过新方法、新途径来增强集体经济。部分村面临收入渠道萎缩,缺乏经济支撑,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发展水平上不够平衡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相应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但政策引导未发挥资源、地域、人力等要素优势,产业融合尚待形成。各个县、区未能全面落实每个具体详细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存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村与村之间发展有差距。
(四)村民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融入不够
部分村民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思想认识上存在盲区,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村民没有真正搞清楚农村“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部分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也缺乏信心,因而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发现个别村的村民即使参与到其中,也会因为将私人利益置于村集体利益之上而产生矛盾。
三、关于壮大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方案,逐村明确发展集体经济的年度目标任务,做到一镇一业、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二是认真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带头人很重要。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党组织书记是首要责任人,在选配上要坚持标准。村党组织书记在统筹做好村各项工作的同时,要懂经营、会管理、敢于担当作为,集中精力做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县镇各职能部门制定完善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资金到位,定期为村集体经济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精准化的项目管理,同心齐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兴旺
发展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把握好切入点,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一是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村,立足于居民消费需求,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项目,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改变过去家庭式的分散经营,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的发展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提升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二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开发,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研学项目等深度融合。对具有
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风光、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的村,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业及提供配套服务设施等,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针对村与村之间差异,盘活资产,对拥有集体耕地、林场、水面等资源的村,通过土地流转、整理改造、集约化经营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闲置办公用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依法变更、资产重组、租赁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对位于城郊、集镇周边、靠厂临企的村,通过土地入股、发展物业、提供服务管理等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突出农民主体,增强内生动力
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同时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入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在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上,让农民真正参与其中。要尊重群众的选择,通过民主决策选好优势项目,引导群众自愿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让群众明白自己既是建设的付出者也是成果的获得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村委会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农民自身发展。要落实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维护农民权益,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建设中,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四)广开思路措施,培养新型人才
一是要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农民工回乡二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他们带动农民致富,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高文化素质的种植专业户、农业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和返乡的知识青年等进行重点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类型课程学习。如山丘区可重点加强对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例如工山镇乔村打造青梅特色产业,依托溜溜果园集团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圩区可对农民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等培训,提高养殖技术等技能,重点培育出一大批热爱农村、知识丰富、善于经营的专业型人才。三是做到外部引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才引进政策效应,为其服务基层、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四是探索区域间的人才合作与交流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城市农业科技人员和文化人才的定期服务,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兼职,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